视觉传承视域下嘉兴灶台画的当代乡土叙事研究

2023-09-28 05:25齐延成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灶台嘉兴民间

齐延成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原始社会有祭灶火神的习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狭隘关系逐步过渡到人神崇拜,在封建社会则演化为神权统治的精神仪式。随着民间祭灶活动的发展,灶神逐步演变成为沟通民间与天间的神仙,其形象也随着地域性和时间性变化不断丰富,[1]而作为日常所需的灶台、灶具等功能性物件也被赋予精神功能,出现了具有各种寓意的装饰纹样和图案。[2]近年来,随着非遗传统的再造与复兴,乡土的民间艺术开始反哺村落建设,而由灶台纹样和图案演变过来的灶台画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在品牌导视、人文景观设计、墙体装饰、非遗展示馆等村落环境建设中皆有实践,并逐步深入到灶画传承人的培养、民俗节庆等软环境培育,为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提供了文化源泉,并建立了以灶台画为主题的生态示范村。本文在了解嘉兴灶台画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在视觉传承视域下,研究嘉兴灶台画文化及当代乡土的叙事特征,为嘉兴灶台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一、嘉兴灶台画的发展状况

嘉兴灶台画最早出现在明代,主要源自民间祭祀仪式,是祭灶、送灶、谢年、谢蚕花等祭祀仪式中的一部分。[3]嘉兴灶台画至少经历了三次变革,分别是从1949年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其间,家家户户都建灶台,民间灶匠及绘画艺人逐年增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由于老一辈灶画艺人去世,使嘉兴灶台画在风格、工艺、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砌灶台多采用水泥瓷砖;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液化天然气灶逐渐进入农家,从事灶台画的民间艺人亦逐年减少,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嘉兴农村的灶台画被城乡一体化进程冲击,[4]灶台和灶具更多被赋予实用或室内装饰功能(见图1,图2)。值得庆幸的是,2011年,嘉兴灶台画作为传统美术类别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很多传统民俗的祭祀仪式转化为具有表演欣赏意味的视觉艺术,成为传播新时代社会文化价值的一种形式。[5]目前,嘉兴对灶台画的传承不只是限于工艺技巧与图像形式的传承,而是立足于嘉兴灶台画的生命力与环境生态的研究,特别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嘉兴灶台画自我迭代叙事的挖掘及发展过程的研究。

二、基于视觉传承下嘉兴灶台画的认知构建

灶台画作为民间壁画艺术技艺的一种延续,至今,在浙江各地都有类似的习俗,[6]灶台画由于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功能,深受乡村居民的喜爱。因此,要想让嘉兴灶台画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必须从视觉传承的角度研究嘉兴灶台画文化以及当代乡土的叙事特征,并将嘉兴灶台画的视觉文化研究逐渐渗透到日常民间的生活中,这样才能使灶台画体现出更高的艺术特征。(见图3)

图3 灶台画与传统建筑壁画的结合

所谓视觉传承,是指依靠眼器官与眼识,辨别形象、色彩、线条,并用创作行为与创作活动,使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物化成为可视的形象,以满足人们精神上与视觉上的需求,其主要分为参与行为传承与语言传承。[7]本文试图从灶台画所蕴含的民俗观念和思想感情出发,将嘉兴灶台画从审美、形式扩展到视觉与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并将当代文化融入其中,从而建构起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为中心的当代视觉传承研究,有助于更广泛地理解和认识嘉兴灶台画的产生与发展。

(一)嘉兴灶台画的视觉叙事来源

灶台画是人们精神生活仪式的最终表现,而民间的抽象方法来源就是将这种精神的思考转嫁于生活中的具体对象,然后通过其实用性与装饰性方式,达到精神生活的升华。如灶台画中的蝙蝠图案借用福与蝠同音,寓意招财纳福;高官厚禄的禄字本身字体比较抽象,而鹿形体优美,性格温顺,鹿与禄同音,故鹿常常被视为灵兽而作为灶台画图案;还有就是借物喻事,如用石榴图案喻意多子多福,万年青寓意四季常青与延年益寿;另外,也有将戏剧中的内容结合木版年画图进行临摹创作的,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嘉兴灶台画是群体认知、世代相传的产物,其绘画内容和形式与现代审美的认同性并不高,虽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构成要素和法则与西方现代视觉构成原理在表达结果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以灶台画为代表的传统民间美术更倾向于将似是而非的视觉转化为人人都可以看得懂的物化形态,这可能是基于地域文化认同的结果。

(二)嘉兴灶台画的视觉叙事特点

1.集体性

灶台画不是个人创作的最终体现,而是自我在集体环境共同认知范畴内的继承与体现。嘉兴灶台画与金山灶台画色彩鲜明,而湖州灶台画为白水灶,只勾勒黑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集体性特点。与学院派和主流的绘画相比,其艺术表达的方式更具独树一帜,这是民间灶台绘画具有生命力和地域性传承的根本。

2.目的性

从嘉兴灶台画的起源可以发现,其视觉价值观是建立在人们趋吉避凶的目的性上的,是一种世俗的视觉表达,这种世俗恰巧也符合乡民淳朴、真实的表达方式。灶台画的选题并没有固定的图像范式,一般是临摹吉祥图案或木板戏剧经典画面,如广为流传的招财纳福、观音送子等主题图案,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3.原发性

如果单从学院绘画的审美价值判断,相信很多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不符合要求的,而灶台画之所以在乡村传承至今,说明其有一定的实用性与装饰审美的价值。相比较受西方审美影响的主流美术门类,嘉兴灶台画则保持着它的原始性。感性高于理性,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需求,类似物质需求的本能需要,更接近初始文化的直白与坦荡,嘉兴灶台画理性的程式表达在时间叙事的过程中并不阻碍民间的视觉理解,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然而,近年来随着当代客体与乡村精神需求的不同,嘉兴灶台画逐渐与现实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三、嘉兴灶台画的乡土叙事体系

嘉兴地处浙北太湖地域,其人文内涵、工匠技法、审美取向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目前,仅从灶台画图像、工艺角度很难发现其内在的相互联系,因此,本文试图从更加开放的视角去研究灶台画在地方栖居的叙事内容和表现方式。

(一)嘉兴灶台画的行为叙事

从灶台画溯源和发展可以看出,灶台画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紧紧依存,发展至今除了转化为某种礼仪之外,民间的祭祀文化并没有改变,乡村几乎每家每户厨房的灶台都有供灶神的位置,而灶台画就是私人家庭间的叙事活动。民间百姓对灶神在行为上有很多的说法和禁忌,如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炊煮前先洗手和洗脸,忌隔夜手上灶台,不能把刀口对着灶神或灶山,等等。另外,民间的祭灶食物也非常有讲究,如嘉兴送灶的习俗是以糖糕、米粉糖馅团子或麦芽糖等作为祭祀物品,意为糊住其口,使他不能向玉帝报告不好的事情。[8]除了满足家庭式的祭祀功能需求,也无形中影响乡村的公共空间的群体意识,成为礼仪功能的场所空间。

(二)嘉兴灶台画的自我迭代叙事

嘉兴灶台画作为民间艺术,从民俗发展为个人技艺与审美标准,离不开匠人自身的叙述表达和口口相传的师徒传承方式,成为象征地方性文化的代表。施顺观师傅是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莫家甸村人,是当地有名的灶台画师傅,18岁拜当地有名的倪传金为师傅,24岁开始独立打灶、画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灶台画风格。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最喜爱《三国志》中的人物故事,对经典传统连环画《杨家将》《西游记》《八仙过海》等人物故事也有创作。他最擅长花篮型二眼灶的砌造和雕画(见图4),利用图像的象征性让故事直观化,极大地拓展了灶台画的创作范围。[9-14]

图4 花篮灶

(三)嘉兴灶台画的装饰性叙事

嘉兴灶台画在发展中变化与丰富,传承着乡村的美好记忆,作为以祭祀与祈祷为主题的空间叙事特征的图像集合体,在构建祭祀礼仪空间的过程中,也从营造一种崇敬灶君的信仰演化为一种表达民间美术的传播,成为老百姓对民间艺术美的追求和表达。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批农民画爱好者在吸取灶台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充满乡土气息又具时代特征的画作。[6]此时,灶君堂和神话语义的符号有所减少,灶台画的内容和装饰图案有所增加,出现了湖光山水景物的风景画。20世纪90年代后期,灶台画的图案内容出现了踏浪前进的轮船和奔驰的火车等内容,他们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结合起来,并用油性颜料替代过去的水粉或水彩绘画等工艺方法,直接在瓷砖上进行绘画,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灶头的干净整洁,又有利于灶台画的长久保存。[10]近年来,有嘉兴海宁灶台画传承人更是突破传统的灶台画色彩范围(红、黄、蓝三色),采用水墨风格画灶台,其工艺十分出彩,成为家庭文化和乡间文化叙事又一见证,进一步促进了民间绘画的发展。

四、嘉兴灶台画的当代乡土叙事生命力构建

生命力是当代非遗传承建构的重要核心,而生命力取决于时间、空间、人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纵观嘉兴灶台画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灶台画的日常生活阐释正面临着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革命式冲击。传统灶台画的叙事研究主要指内容描述和表现方式,是在现实中追求形式象征性的意义表述,而生命力是建立在民间生活富有的变化过程中,为了获得对嘉兴灶台画连续性的心理体验和精神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嘉兴灶台画作为民间传统美术的当代实践性进行探索研究。

时间是事物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在嘉兴灶台画发展的今天,城市中的现代生活方式已经让灶台画的印记慢慢脱离或淡化,而在乡村的生态文化系统中则继承与保留着嘉兴灶台画。随着技艺发展和形式创新,灶台画有了新的存在方式,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中国的乡村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再次寻找文化复兴的生态之地。通过研究传统的民间生活方式和乡村价值,寻找嘉兴灶台画未来发展之路。[11]

空间是嘉兴灶台画生命力构建的容器,灶台画的还乡、还俗并不是环境空间的美化与象征艺术,而是要为灶台画创建一个共生、共联的命运体,从活化的角度对其所需的空间要素进行梳理归纳,容器包含了乡村与城市空间,嘉兴灶台画介入城市空间,在现代性的视野中研究其乡土性,同时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性的空间场所,构建一个可共享的民间空间,让更加多元的群体参与到灶台画的现代化实践中,丰富其艺术性与乡土性的叙事体验。“传”展现历史,“承”意在发展,以嘉兴乡村为载体,演绎灶台画的前世今生,打造灶台画文化生态发展区[12](见图5,图6)。

人是灶台画生命力认知和执行的本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视觉传承的核心主体,成为构建体系的关键性因素。将人的五感体验与灶台画文化紧密结合,则原本被限定的文化类型会逐步被赋予多样的解释,幻化出变化无穷却又纯粹的家园特质。[13]随着嘉兴市城乡多元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和延伸,乡村体验逐渐从视觉化物境过渡到情境空间体验,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当代嘉兴灶台画叙事风格,见表1。

表1 人视觉体验下的嘉兴灶台画叙事的视觉构建

嘉兴灶台画传承人是活跃在乡村的民间艺术群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自身的特长和社会资源为地方积极拓展丰富的民俗文化,他们对灶台画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自身的认知,既能客观看待灶台画的命运,又能积极拓展当代乡村灶台画的发展路径,成为构建地方文化认同的有力推动者。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植根乡土、活在民间,乡村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如何系统化、规模化、精细化地保存、赓续、拓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是极具价值的时代命题。[14]嘉兴灶台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和农耕时代稻作文化的具体呈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要正视当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递进,积极传承和创新文化土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保持原有文化的工艺性、艺术性的本质,在脱离单纯的物质享受和低级趣味的同时,最终达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层次需求。目前看来,嘉兴灶台画作为非遗民俗美术还主要停留在视觉媒介与方法的传承研究上。而灶台画作为媒介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寻求时代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为视觉文化与纯粹自然视觉之间的一种更加人文的视觉平衡,并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沟通纽带,视觉自由性的传承与创新将是研究嘉兴灶台画当代叙事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灶台嘉兴民间
《初心》
时光的灶台
嘉兴学院
母亲的灶台
浙江嘉兴卷
老灶台
老灶台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