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圈,才是“八小时外”最大的安全感

2023-09-30 15:13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8期
关键词:生活圈社交圈公权力

成都市纪委监委制发《规定》,把对干部的监督由“八小时内”的工作圈延伸至“八小时外”的生活圈;广西一国企印发《管理办法》,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八小时外”行为明确“十个必须”“十个严禁”……近来,伴随多地相关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八小时外”该不该被监督以及怎么监督等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盯紧“八小时外”,看似苛刻,实则必要。剖析诸多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不难发现,一些人往往不是在工作时间出问题,而是在“八小时外”犯错误。有的“生活圈”奢靡,出入高档会所,沉迷觥筹交错,乱吃乱喝、乱收乱拿;有的“社交圈”功利,借联谊会、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活动搞“小圈子”,拉帮结派、钻营关系;有的“休闲圈”杂乱,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从事古玩字画、珠宝玉石等收藏交易,参加摄影、钓鱼、骑术、游艇等“高雅”活动,自我放松、“权力加班”……极个别干部混完这圈混那圈,“八小时外”的“私人领域”,已然成了他们走向贪污腐化的温床。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在监督的必要性上已形成共识,但也不乏有人想当然:认为下班以后就是“私人时间”,可以将党员干部的身份“锁”在办公室内,在诸多小事小節上放松警惕、放飞自我。可是公权力具有人民性,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公权力更具有随身性,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内”是干部,在“八小时以外”也是干部,只要没有脱离干部身份,就不应该存在监督盲点。也有人说,这样一来,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没有安全感”了。可殊不知,时时处处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是党的干部的本分。

干部出了“圈”才是真没安全感。在“八小时外”讲规矩,多管齐下,正风肃纪,不仅能避免“蚁穴溃堤”,对干部也是一道“护身符”。

猜你喜欢
生活圈社交圈公权力
一段从“幼儿生活圈”开始的特别时光——浅谈促进小班幼儿开学适应的共育策略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基于社交圈的信息分享策略研究*
帮害羞宝贝打开社交圈
畅通公权力干预家暴通道——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配套细则
当动物走进人类的生活圈
《行政诉讼法》让公权力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