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对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当代启示

2023-10-04 00:24宋聚兰严卿郑向冉
乡村论丛 2023年4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马克思

宋聚兰 严卿 郑向冉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构建合理的分配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共同富裕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关注点,其中解决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关键。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以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成果来科学审视和推进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 共同富裕思想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当代启示

*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編号:KY1819254710);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时期大理州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Y902)。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但阶层多元化、行业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导致了社会群体收入差距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及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有助于科学地看待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不均现象,并以此为依据解决制约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本质进而提出科学社会主义设想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阶级对峙。生产资料私有制使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极端倾向越来越明显,社会财富不断向资本家靠拢,无产阶级越发贫困。生产前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和生产过程本身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致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对此,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也提出过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主张,但其主要建立在伦理分析的基础上,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侧重于生产方式分析,强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共享性和平衡性,聚焦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现实路径。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们进行其他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史无前例的提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资产阶级在带来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阶级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成果愈来愈具有片面性和非共享性。资产阶级不断从解放人民群众和发展生产力的阶级变成剥削压迫人民群众、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阶级。马克思以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无产阶级的生活需要难以得到根本保障,其普遍相对贫困难以避免。“几十年来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要求新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中的先进集团崛起,消除社会贫困,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的财富,才能壮大新的、先进的社会力量。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变革生产关系,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状况。“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公平都是从现在占统治的社会制度,即现存的私有制度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攫取劳动果实和社会财富的制度保障。资本、土地、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关键要素,“其结果是:劳动得到的仅仅是最必需的东西,仅仅是一点点生活资料,而大部分产品则为资本和土地占有所得。”工人仅凭将劳动力转为商品赚取生活资料,劳动过程变成了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异化过程。此外,机器广泛应用于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却加剧了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由此,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只有撇开私有制,劳动才能成为它自己的报酬,那些反常的分裂才不会存在。可以看出,在马克思视野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当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根源。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不公平分配将加快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速度,“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成员才能公平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才能彻底地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独立地从事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所得,人类才能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共同富裕。

(三)构建合理的分配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分配和生产不是相互割裂的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根本上支配着产品分配关系。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极为不均,两极分化现象丛生,资本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于是“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他们特别关注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分配领域中的利益,“现代工业的发展本身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资本家而有害于工人,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工资的平均水平,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的价值降到它的最低限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明确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而这必将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显然,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分配方式无法满足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其生产关系本身就在制约和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

无产阶级应当懂得现代制度带给他们的只有贫困,他们只有反抗整个雇佣劳动制度才能获得解放并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全体社会成员以按需分配的原则享有社会产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而分配领域的公正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性与阶级性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以及阶段性与差异性统一的理论思维。

(一)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坚持历史性与阶级性统一的理论思维

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之一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为读者构想了一个物资充足、产品丰富、人们不再为生产而劳动的社会。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去看待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没有从生产方式的问题上去思考造成不公的原因,其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问题。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前提。只有当农民能够生产出自己的生活资料时,才能够间接地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才能够进行除物质生产以外的社会交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去思考和推进。“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因此,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应只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应到具体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以及具体的时代经济中去寻找答案。必须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思考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坚持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坚决克服简单地从伦理道德层面论证共同富裕的弊端。

(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理论思维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贫富差距过程中科学探讨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他们从工资、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中阐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本质,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力越发展,工人却越贫穷的畸形现象,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不断超越现有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把共同富裕的主体最终指向无产阶级及其人民群众。唯物史观认为,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诸要素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要使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使得现存的生产关系符合现存生产力的发展,明确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主体。

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键在于处理好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问题。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力量,明确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旨在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期缩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关键期,必须始终把握生产力这一决定力量,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完善生产关系,尤其是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坚持阶段性与差异性统一的理论思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是作为历史过程存在的,是不断运动发展的,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马克思预想共同富裕的实现,先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打好物质基础的阶段,再是最终实现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进程。工人劳动力的发挥受到社会分工的限制,他们只有与机器建立联系才能生存,而一旦失去这种联系,工人将被剥夺全部生活资料。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也突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局限,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程度加深,社会生产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旧的分工将会被消除,无产者将不再屈从于旧分工对其发展的限制,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分配也突破了资本主义分工下不平等分配的局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热点课题。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意味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依然在农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总体方向,把乡村振兴战略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之中,分段、分类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保障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新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及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以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科学推进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践。

(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的统一。“富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共同”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马克思指出,要在高度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完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包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收入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国城乡之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由第一产业带来的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由此拉大。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农业生产效率和非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断缩小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和非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之间的比例。2022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坚持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好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民在产业发展成果中的收益率,拓宽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途径。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界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性质,共同富裕在理论上是一个综合范畴,在实践中是一个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的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强调,共同富裕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根本目的。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把法国的小农比成麻袋里的马铃薯,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恩格斯进一步强调,只有让分散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民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和政治的解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包括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双重功能,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相比,有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果。在产权结构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体现了集体产权和农民个人产权的结合,充分保障了农民在收益分配中的公平。在灵活性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性资产,盘活农村闲置的集体资源,激活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旨在不断提高农村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断变革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奠定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020年,在消除絕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迈向新的台阶。当前,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等问题。面对新阶段和新的问题,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合理的分配制度保障农民的收入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首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民收入的高低。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其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问题,同时也是城乡差距问题的重要体现。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推动城乡公共产品的均衡化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尤其扩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到农村薄弱地区,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最后,合理的分配制度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统筹市场、政府和社会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大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力度,更好地保障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分配原则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和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分配公平,由此实现农民的共享式发展,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结语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深刻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以及关键环节,主张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革新生产关系、构建合理分配关系、彰显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指导我国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求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成就与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我国农民农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充分体现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意味着对开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有了新的实践诉求。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富裕是前提,共同是关键,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相对贫困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审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问题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这一崭新历史方位,正确看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带来的各阶层的收入差异,充分估计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坚持历史性与阶级性、科学性与价值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不断完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科学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DB/OL].(2021-08-17)[2022-05-25]http://www.gov.cn/ xinwen/2021-08/17/content_5631780.htm.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