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3-10-05 14:28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单学英
少先队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青少年意识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单学英 吴 斌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 许 畅 夏 媛 薛琪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要素。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国家科技创新必然需要大批科创型人才,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人才储备队,是社会上最富创造性的群体。要从小开始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成为科创型人才打好基础。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目标,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同时也促进青少年自身全面发展。

一、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担当强国有我的青春责任。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而青少年作为祖国人才的后备队,必将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强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造意识与科学思维,激发青年创新创造热忱,助力青年成长为科创型人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慧支持与人力资源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2.符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事业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着重大意义。从对教育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来看,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有着极大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明确了未来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喝彩。教育强则国家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来解决考试问题,“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与老师往往忽视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锻炼,导致青少年创新潜能得不到发掘。当前建设教育强国,要将教育视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将学校视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符合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少年成长成才作出系列论述,多次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科学地阐明了“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和培育途径,科学地指出创新是“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鼓励新时代青年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对青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在实干中发挥本领。

创新与青少年成才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发挥创新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是青年成才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年强则国家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青少年未来是国家科技创新不可忽略的主力军,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的科技创新培养体系,能够满足青少年自身对科学技术学习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适应社会科技竞争发展环境。青少年应将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不断汲取知识,成长为具有过硬本领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创新意识是构成创新素质的基本要素,是创新能力的“激发器”,强烈持续的创新意识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加油站,能够推动青少年创新能力向创新成果转化。思想的先导性决定我们要从培育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入手,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青少年才会跳出固化的思维,打破常规,敢想敢做,创新能力才会转变为显性能力。青年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问题为导向,培养青少年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习知识的根本动力,包含青少年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期盼和渴望。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求知欲被称为求知动机。在现实社会中,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调,因而也就形成了要尽快地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需求,从而萌发迅速行动、采取某种适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平衡的愿望,这就是求知欲。掌握科学知识是进行创新创造的基础条件,如果青少年没有对知识的渴望,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水平的不足,就容易自满自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自身知识积累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创新。

问题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现代社会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应用型社会,知识的学习与利用是为了帮助更好地解决问题。青少年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往往会受到很多阻碍,只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具有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激发起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求知欲,广大青少年会将提出的问题作为观察事物的引导,进而有意识、有选择、有重点地来关注某个对象,发现并判断事物新的发展趋势。

2.以提问为方式,培养青少年好奇心

当前我们基于大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总结,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认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都逐渐变得单一,太多的习惯思维、求同思维左右了青少年的差异性思想,甚至可以说将创新意识消灭在了萌芽状态,青少年不再积极动脑,进行“为什么”“怎么办”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思考,而仅仅停留在已有传授方式方法的层面上进行问题思考,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知识与问题时带有疑问性或者说是质疑的想法,这种疑惑不是盲目的怀疑,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思考后的发问,是一种理智的怀疑、探究性的提问,真正成为问题思考者。

创新并不等于抛弃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在已有的创造性知识或者劳动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青少年怀有学习热情,才会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不断产生疑问,提出困惑寻求答案,继而产生创新的动力。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鼓励青少年敢于向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发出挑战,敢于对已经普遍使用的观点提出异议。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时,大胆质疑,在头脑中形成“为什么”“怎么办”的自我提问,以自身的好奇心作为内驱力,不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学习,为创新做好知识储备,在“质疑—探疑—再质疑—再探索”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意识。

3.以鼓励为原则,激发青少年创造欲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内心热爱一件事,才会去选择从事一件事。青少年对某一事物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创新创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青少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自主观念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于一些价值选择与行为更多的是需要学校、老师、家长进行引导。肯定性的鼓励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摆脱失败是会被苛责的认知观念,具有尝试创造的底气,不惧怕失败,大胆进行尝试与探索新事物。肯定性的鼓励会给青少年带来莫大的支持,帮助青年把创新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欲与创造热情。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创新之路也并非平坦无阻,必然也会面临失败。要培养青少年稳定的创新心理素质,不能在面临困难与失败时轻言放弃,消沉不振,产生自我否定意识。要培养青少年具有正确的认知观念,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于点滴的智慧积累,需要坚持学习、积极探索、忍受失败。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通过肯定与鼓励,青少年保持轻松无负担的心理状态,创新欲不断提高,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创新想法不断出现。

4.以实践为目标,培养青少年行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转化为青少年的创新行动力。“创新”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行动力,创新意识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行动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关键武器。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锻造自己的创新本领,检验技能,开阔眼界。通过各种科创实践活动,青少年充分展现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理论认知,与书本的知识形成互补,进一步训练思维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广大青少年作为国家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必然要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践目标,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呈现他们在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创新不是喊口号,只有真正落到青少年的实践行动中,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

三、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1.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家长为主导,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自上而下的传统压力性,无形之中就会剥夺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青少年的天性就是愿意思考、喜欢尝试和探索。应试教育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将既有知识点内化于心、题海战术的强化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对知识探索的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家长的高期望值使得教育逐渐唯分数论,忽视了青少年的创新素质教育,使得青少年身上的创新意识与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锻炼。要大力向家长宣传创新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打破传统教育的思维禁锢,鼓励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局限于书本。家长要起到引导性作用,调动主观能动性,帮助青少年进行问题的探究,满足青少年好奇的求知心理。

2.学校坚持以创新教育为价值取向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坚持创新教育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学校教育不是一个单向链条,而是一条闭环链条,要大力支持和重点发展青少年的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并完善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青少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他们的新点子和新想法给予赞赏。不要固守传统课本理论知识问题的回答,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空间去思考,而不是机械式地硬背知识点,比起诵背流畅,理解问题,探究知识更加重要。

3.充分挖掘利用校外创新教育资源

校外教育主要是以兴趣为导向来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对于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出于主观意识的自主选择,而非传统教育下的被动学习。在校外学习中青少年的学习自觉性会很高,而兴趣正是一个人持续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知识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形成创新意识。当前校外教育阵地资源丰富,各种创新型课程与活动比学校教育更具有优势,青少年在参加校外活动的过程中能接触和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创新能力培养资源,提升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通过校外创新教育培养课程与授课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青少年的创新创造能力。

4.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氛围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创新意识。社会整体创新氛围浓厚,对青少年的创新行为就会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引导性,能够减少青少年创新失败承担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会是鄙视或不理会,而是鼓励、引导、支持与帮助,能够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共同营造一个可以帮助青少年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氛围,营造一个能够激励青少年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氛围。青少年置身于全民搞创新的社会中,潜移默化地会被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所吸引,逐渐建立起自我的创新意识,并不需要刻意去培养,自然而然地形成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青少年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发明家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