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诗歌鉴赏题的命制逻辑分析

2023-10-05 10:19罗斯涵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9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

罗斯涵

摘要: 2019年,教育部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的高考评价体系。近六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诗歌鉴赏题在试题命制逻辑上体现了对评价指标的落实。全国高考语文Ⅰ卷在试题命制上紧紧扣牢“一体两面”的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高考评价指标不是悬浮在概念和理想之间,而是稳妥地落实在每一个问题设计的细节之中。

关键词:诗歌鉴赏;全国Ⅰ卷;命制逻辑

一、文本选择的特点

以下是近六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选择的诗歌文本。见表1:

首先,从作者分布来看,2018年高考所选诗歌作者李贺,凭借一首教材中收錄的《李凭箜篌引》为学生所了解,而在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之后,2019年至2023年试题中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名家,出现了如陈与义、陆龟蒙,可能对其有所耳闻者多而仔细研读者少的作者,遑论杨巨源、魏了翁和林希逸。回避“熟人”,转而对“不太熟悉”的诗人的“不太熟悉”的诗歌进行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转一线教学功利化的倾向,督促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宽文本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上多下功夫。

从作品朝代上看,基本都在唐、宋之间交替。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选择唐宋的诗词,不仅是考虑到其艺术价值完全可以胜任民族文化的代表,还是从文字阅读量方面作出的考虑。2018年、2020年、2021年、2023年皆为唐宋诗中的七律,2019年是五律,2022年虽为宋词,但却是字数只有57字的小令。长短适中,在文字体量上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而将重心放在了对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考核上。

二、试题命制的规律

(一)语料选择符合核心价值与精神引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下,每一个二级指标要求几乎都能在近六年考题的语料选择中得到回应。

由近几年古诗词的主题观之,2018年李贺的《野歌》前半段暗示自己身陷困窘、才智难伸的不甘与愤激,而在后两句又依然不改丈夫豪情和男儿锐气,期盼着“寒风变春柳”;2021年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是一首寄予好友的诗,勉励仕途失意的友人不要灰心丧气,相信终究会骑鹤平步青云,实现人生志向。诗中所展现的正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与深耕厚植的爱国情怀,历练不懈的奋斗精神与刚健有为的责任担当。

2020年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是与好友之间的酬和诗,诗中寄托了对将来与友人携手同游共赏美景的期待之情;2019年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一幅意境无边的山水画来寄寓对自然淡泊生活的向往。其中,“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这些句子所流露出的高雅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再看近两年所选两首哲理诗。2022年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上阕描写了农村人日这一天的风俗景象,带出下阕希望人们用辛勤劳作来收获幸福的鼓舞,词中表达了对劳动价值的崇尚与尊重;2023年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启发学生不要“卖花担上看桃李”,唯有回归本源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具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指标内涵。

诗歌的主题凸显了试题在核心价值与精神修养上的引领,或是自我勉励,或是勉励他人,所表达的或是人生困境中决不放弃的勇气与对前路美好的期盼,或是对人生意义与追求的深沉思考。

(二)考查方向侧重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

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由两道题组成,一道客观选择题,一道主观问答题。客观题题干的变化大致如下:

2018~2019年,“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0~2023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赏析”改为“理解与赏析”,并不是考查内容发生了变化,而是为了让题干表述更为准确明晰。例如,2018年考的就是对诗句“男儿屈穷”中“穷”字的理解,“穷”指的是境遇困窘;2019年考的是对“一窗”的理解,联系诗题不难判断此“窗”非真窗;2020年理解诗题中的“奉和”“见寄”就可以作出准确判断。

在这之后,选项的编制在表达上逐渐凸显综合性和应用性,难度有所提升。2021年看似考查的是对“衣带”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并非对友人的思念而是对友人的激励;2022年看似考查的是对“苦”字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是否为下阕中“翁前子后孙扶掖”一句所迷惑而产生误解,造成对诗歌主旨把握的偏差;2023年联系文本第二句的“逢人个个”和第三句的“那知”,从语气的变化能感受到作者的对当时学术风气的不满之情。选项的设置越来越贴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命题原则的要求,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而以整体情境的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主观题的问法整理见表2:

主观题的题目命制特点有二:一是比起表达技法的赏析,更倾向于思想情感的理解。把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情境性、关联性、结构性的内容分析作为考查重心,而非脱离语境、孤立性、单向度的手法分析。二是一般针对诗歌的特定一联设问。实际上,这一做法是命题者为考生支起一根杠杆,让考生以此为抓手对诗歌的要素细节进行整合。近三年这种出题倾向越来越明显。2021年题干中出现了“委婉劝告”这种明显的情感提示;2022年题干中直接给到诗句翻译;2023年给出诗句化用的出处,浅近似白话。从题干命制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命题者无意在个别字词或表达技巧上“刁难”考生,而是愈发注重学生在应对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所需要的“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向的指引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结构化的理解

客观题的“理解与赏析”与主观题的“含意”“意思”“道理”,实际上都在检验学生从诗歌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和描述其思想情感主旨的能力。教师平时在课堂实践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输入”和“输出”能力。一是提炼和辨析诗句所给关键信息的思维能力,比如从诗题把握语境,从意象分析情感基调,从词句推敲读出诗歌未写明的隐含思想等;二是用规范精准的书面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流畅准确的书面语来回答课堂提问。

(二)重视学生阅读经验的融通

教学中应该夯实的基础不仅是高中才学到的新知,也包括学生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积累的阅读素养。

除了杨巨源的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明显关联之外,陈与义的诗里由一幅自然淡泊的美景而引发“此中有佳句”的感叹,让人联想到“采菊南山下”“此中有真意”;陆龟蒙的诗中那只笼中鹤的身上,似乎也有陶渊明笔下羁鸟、池鱼的影子;魏了翁的诗“村村箫鼓家家笛”来祈求农事丰收的景象,与陆游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的那片桃源乐土何其相似?林希逸的诗中“卖花担上看桃李”的人,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者其实也属同类。

语言的积累与建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强调一种阅读经验的承递与思维能力的融通。教师应留心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非片面零散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
赋物随形,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要用好课本这眼活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摭谈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古诗鉴赏“四步曲”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