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023-10-06 10:40刘张霖
山西青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心理健康防控

刘张霖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造成的群体性急性发病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群体性、恐惧型等特征,且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伤害。例如2003 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 年的新冠疫情,都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阻滞影响。在这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前期缺乏对事件具体情况的了解,再加上社会的严格管控,容易为民众带来恐惧、焦虑等情绪。其中,大学生作为特殊重要的群体,同样深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主要以“00 后”为主。这一批大学生诞生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因而通常拥有较为优渥的成长条件,但也导致这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在此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思维表现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各类信息,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十分开放,对于新事物的接纳能力也十分迅速。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等尚未成熟,因此在接触许多不良网络信息言论时,缺乏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导致其思想容易陷入极端。其次,在行为表现方面,“00 后”大学生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到大习惯了被他人所照顾,因而极易形成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对团队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当大学生遇到挫折、困难时,很容易遭受心理创伤。最后,在认知表现方面,受到时代发展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是不同大学生受到彼此间认知差异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被外界舆论所影响。

(二)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

每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都会对大学生群体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渠道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进展进行讨论。此时,正向引导与消极悲观的言论同时集中于互联网,大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十分容易受到消极悲观言论的影响,进而丧失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跟风的方式,成为消极悲观言论的传播者。其次,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控影响,大学生需要居家或是住校进行隔离。在隔离期间,大学生长时间缺少社交活动,十分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疾病。最后,如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则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还会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例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大学生要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毕业大学生还要担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如何就业,因而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缺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

长时间以来,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属于小概率事件,例如“非典”疫情与新冠疫情之间相差17 年,由此导致我国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力度较小。而在高校教育中,几乎没有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介绍,大学生只能通过自学等手段了解防控知识,而这种自学式的防控知识学习显然无法在大学生群体间普及。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借助互联网了解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十分容易受到不良言论影响,从而产生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当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无法正视内心的不良情绪,因此在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容易形成心理阴影。之后每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都将勾起大学生内心对事件的恐惧。长此以往,便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二)居家期间社交活动减少

对于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通常对于社交活动十分重视。但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被迫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际的压抑,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2020 年2 月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为了做好疫情管控工作,全国各地高校都推迟了大学生的返校时间,并要求大学生积极配合国家疫情管控要求,做好居家隔离工作。在居家期间,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减少,且除了家人外难以和他人形成正常的交流,从而造成自身不良情绪的持续积累[1]。当这些不良情绪无法排出时,不论在心理层面还是生理层面,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三)网络舆情难以控制

网络舆情问题的产生,是对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一方面,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我国网络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任凭各类影响大学生判断的网络信息在互联网肆虐,为大学生做出理性、正确判断带来误导。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因此有部分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窗口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恶意描述以及恶意抹黑,进而煽动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加入谩骂队伍[2]。在此影响下,不仅加剧了政府的辟谣工作量,而且让许多互联网媒体平台沦为大学生负面心理情绪发泄的渠道,最终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论环境进一步恶化。

(四)大学生心理认知匮乏

大学生作为和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其思维方式也完全受互联网影响,其思维认知逐渐呈碎片化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于整体的思维建构能力较为欠缺。这种欠缺反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影响。例如当新冠疫情发生时,部分大学生错误评估了自身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再加上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感染信息的未公开,导致不同大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应激反应,而造成这种反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心理认知的匮乏。即大学生认为自己很容易感染新冠,因而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基于此,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认知。

(五)高校心理疏导活动欠缺

一方面,我国许多高校受到自身教学条件限制,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专职且拥有心理学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少,难以完全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我国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来开展[3]。而在课堂教学后,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管不问,致使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无法及时得到疏导。针对这一情况,有部分高校向大学生开放了心理疏导服务,但受到服务水平、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因素影响,使得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效果受限。

三、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宣传

一方面,我国卫生部门应该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在宣传过程中,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着手考虑。在线上方面,卫生部门可以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搭建专门的线上防疫平台,并在平台中上传不同类型的防疫知识,方便有需要的大学生随时查阅。而在线下方面,卫生部门可以依托全国各地的卫生站,前往高校向大学生分发突发公共安全卫生的防控宣传手册,以强化大学生的防控意识[4]。另一方面,每当全国范围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都对各省市开学、返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挑战。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安全,也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我国许多高校均开展了防控演习和预测。例如在贵阳市,各高校不仅对大学生展开了跟踪摸排,还在开学的第一周开展了多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讲座,旨在增强大学生的疫情防控能力,降低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活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许多学生不得不以居家或住校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而在学习之外的时间中,由于缺少充足的社交活动,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区或是高校举办的防疫志愿活动。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防疫志愿者数量奇缺。此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课程安排情况,为有意向成为志愿者的大学生,调整出充足的时间。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或高校组织的防疫志愿活动,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和更多人形成有效交流,缓解了长时间社交缺乏的不适,而且还能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如此,随着大学生在防疫志愿活动中的深入,能够逐步了解自身做出的努力为他人带来的改变,心中十分容易涌现社会荣誉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具有积极意义。

(三)大力净化网络环境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应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召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人才,建立网络舆情环境监督系统。依托该系统,能够通过输入关键词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从而将恶意信息阻拦在系统之外,让大学生无法接触,避免了网络恶意信息对大学生的错误引导[5]。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审查力度,无论是公众号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都应该安排专人加大对信息内容的审查。另外,要求所有网络自媒体平台实行实名制,当出现恶意信息传播时,能够根据实名制追根溯源,对发布恶意信息的网络自媒体平台予以处罚。同时,对于内容优质、态度积极的网络自媒体平台,需要加大推广力度,主动为其引流,并依托这些优质网络自媒体账号,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最终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环境。

(四)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高校在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可以先让大学生填写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可以贴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真实作答。问卷回收后,教师可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填写情况,将其依据“红黄蓝”的分级原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教师则可根据分类情况,对大学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6]。另一方面,对于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并为其提供心理辅导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生活、学习环境。

(五)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首先,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而言,应该加强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引入更多具有专业心理学认证资格的人才担任心理教师,以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其次,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时,除了以心理教师为主导外,诸如高校党委、辅导员等同样应该承担部分任务。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在开展心理疏导时,应该询问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对症疏导。同时,还可以在心理疏导环节,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思维方式,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丰富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却逐渐凸显。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十分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此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其能够正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宣传、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活动、大力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等方式进行。唯有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够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心理健康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