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

2023-10-08 06:52肖倩
南方论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肖倩

(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定位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充沛的有机整体,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精准表达,彰显了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根本要求、价值意蕴和思想方法,是探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突破口。因此,要牢牢掌握“六个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点不动摇,科学准确地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与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让人民群众施展创造能力和实干精神,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人民至上,第一要将人民群众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现实的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枢,“以民为贵,为政利民,听政于民”,人民是全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始终是各个历史时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力军,是制约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力量,了解人民群众意志,遵循人民群众意愿,将人民群众置于最高地位。第二要捍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承认人民是最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现有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均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创新性实践,要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动员人民群众集思广益,集中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服务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第三要将造福人民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重要的政绩。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更是党和国家发展一切事业的期望所在,要切实认识到党和国家团结奋斗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做人民期盼、人民满意的事业,使人民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者。

二、坚持自信自立,发挥创造精神

自信是自立的思想前提,自立是自信的必然结果,坚持自信自立方能自强于人,自强于天下。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自信自立,这是国家进步的内在思想根基,是党和国家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脱离自信自立的发展必然会走上歧路,最终导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信自立根源于客观实际,是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念指引下,是在对现实世界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思考的基础上,凝结的对客观存在的正确意识与合理反映,具有积极的导向价值,内蕴着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相统一的哲理。坚持自信自立的实质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从中国长期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相信中国智慧,立足中国理论创造,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解答中国人自己的问题。

坚持自信自立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在实践工作中,第一要对马克思主义充满自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真理性是经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证明的,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理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第二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要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人民群众以高度的历史担当和强烈的使命责任,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发展大局。第三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满自信,对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充满自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经过百年艰难探索和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路径,新时代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的方针政策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三、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正确导向

守正创新一方面内蕴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在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处理好量变、质变辩证关系是指在前期进行量变积累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在维稳的基础上寻求新突破、新发展,赋予事物新的变化;另一方面守正创新生动诠释着辩证否定基本原理,辩证否定原理强调的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与发展,以批判的眼光在肯定积极因素否定消极因素的过程中实现飞跃与发展,进而达成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坚持守正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以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在“三个不动摇”理念的引领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守正创新是相互衔接、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守正是指要守方向、守信仰、守正道,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坚持用“三个不动摇”推进伟大事业继续奋斗;创新是指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真正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依托守正为创新固本培元、指明方向、开辟道路,坚持守正才能使创新不偏颇、不变质,不发生颠覆性错误。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性作为和创造性开发,纵观世界主流发展趋势,创新毫无疑问成为各国战略部署上的关键环节即“兵家必争之地”。新时代中国是亟需创新、亟需创造的中国,要扎根基层、植根群众、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当代中国问题之“的”,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契合时代,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时代变革提供理论指引,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用新实践蕴育新理论,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质是践行以实践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坚定实践的第一导向,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指引下,在对实践确切反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发现源于对实践的思考与质疑,问题的分析立足于对实践的摸索与探究,问题的解决依赖对实践的把握与理解,脱离实践的问题意识是没有根基与支柱的空谈,唯有扎根实践的问题导向才是推动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问题是时代的先声,理论的根本任务是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和行动方向,从源头上思考与探究问题的出现原因,最终以合理的方式把握和处理问题,达成问题的最优解。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树立实践观念与问题意识,“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问题导向第一要聚焦人民关切的重点问题,将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着重解决事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事关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实现的现实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第二要聚焦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迎难而上、直面困难,随着基础性社会问题不断被关注、被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都是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如改革进程中的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中如何应对执政考验、如何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等问题,这些问题越畏惧越搁置越逃避,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般积聚得愈发难以处理,因此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信念与勇气,发扬斗争精神,敢于采取合理措施真正解决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第三要立足实践,聚焦时代变化的全新问题,与时代共呼吸同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制胜法宝,要摸准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蕴含在问题表象之下的深层规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切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五、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站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整体性、全局性视角把握事物间关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也离不开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领悟与把握,要认识到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扎根全局从而更好地运用局部,厘清好全局与局部的隶属关系;部分的功能发挥也影响着整体,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坚持系统观念,要在把握要素、突出重点、统筹全局上下功夫,“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第一,以把握要素为基础。系统规划依赖于诸要素功能的发挥及要素价值的实现,通过科学考察诸要素,了解要素性质,明晰要素在系统中的结构位置,达成充分发挥要素功能和实现要素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是由诸多元素、诸多方面构成,要在深入把握各方属性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部署,以求结果的最优化。第二,以突出重点为核心。系统中的诸要素因其发挥作用强弱而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不同,要牢牢扭住重点,以重点内容为主要方面辐射带动次要方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拼搏。第三,以系统谋划为关键。系统谋划既要进行整体性设计、统筹全局,又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最终调整形成有序整体,充分发挥内部结构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进入到变革升级的新时期,要坚持用系统观念准确把握各种关系,加强系统性的研究谋划和全局性的战略擘划,提前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以系统思维能力为党和国家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六、坚持胸怀天下,拓宽全球视野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进一步强调了世界历史是各民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成的整体”,他认为世界历史是由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整个世界是紧密联系、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因此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推进本国发展的同时关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出发,积极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权。坚持胸怀天下是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共同追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准确诠释,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中国的发展需要安全稳定、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力量。坚持胸怀天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科学选择,是回应时代呼唤的中国态度,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国担当,既内涵着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大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史观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要推动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站在新的全球格局上对国际关系的全新认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延展,为不同制度、不同形态、不同文化的国家共建共赢共享提供了理论方向和行动指南,彰显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担当和风范。新时代坚持胸怀天下要秉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观念,在为世界谋大同理念的指引下,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拓展国际视野,把握全球格局。

七、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丰富与发展,要精准把握其内涵与外延,持续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依托“六个坚持”深刻解读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牢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把理论创新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主动运用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部社会实践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