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系性逻辑

2023-10-08 06:52苏晨雪
南方论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制度

苏晨雪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 200030)

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党现在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

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不同于西方政治中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只谋求以政策适应政治环境变化”的执政党,而是强调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推动整个社会和国家朝着使命目标奋勇前进的“革命性执政党”。[2]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涵就是要在坚守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下,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社会建设,进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的领导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从全局观来看,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党的奋斗之路,既没有教科书也没有现成答案。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党执政的实践经验中探索总结。

二、关系性逻辑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视角

(一)关系性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色

作为革命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文明之中,独立发展至今,无法适用于西方政治哲学,党的长期执政建设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答案。这是因为文化是共有的背景知识,是长期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资源,而关系理性就是中华文化的底色。无论是《论语》中宣扬的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之道等,强调儒家角色伦理中的关系性维护;抑或《易经》之中阴阳、乾坤卦象在对立统一之中的互系性逻辑,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系理性。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社会“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实在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3]儒莲奖获得者葛瑞汉也认为关系“无疑是中国思想论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这给西方人的印象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比事物的性质更为重要”。[4]文化不仅构建人的价值观,也影响整个文化体成员的行动,儒家角色伦理中“以家庭为人生经验的基地,追加个人角色、关系的最佳化”,“在一切行为与关系中追求最佳合宜境界”[5]就是指导中国社会成员工作、生活的准则,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原则。

(二)关系性逻辑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过程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关系性逻辑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过程。在第一次理论飞跃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就是运用关系性逻辑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随后,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梳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根基。在第二次理论飞跃中,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核“实事求是”调节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矛盾关系,推进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确处理了党的历史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在第三次理论飞跃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人民之间、人与自然、国家之间的关系性逻辑,开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中国治理理念,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次理论飞跃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围绕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运用关系性逻辑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关系的选择与维护可以让人保持自己的本质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可以助力执政党的建设,使党保持先进纯洁。而党政关系的选择与党群关系的维护对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非凡。

三、党政关系的选择是长期执政党建设的核心

党政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结构。“处理好党政关系,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这个大前提下才是各有分工,而且无论怎么分工,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不是简单的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7]一方面是坚持“以党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领导一切;另一方面是在党的领导下,各个国家机关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以此统筹协调各类政治资源,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坚决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为本”的党政关系选择要求党要明确领导者的角色身份,而领导不同于管理,党的全面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是要“在坚强有力领导过程中赢得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前进道路的引领者。[8]一是要提升党的领导艺术。毛泽东曾指出,所谓领导“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9]这句论断薪火相传,是新时代提升党的领导艺术的根本指导原则。二是要加强组织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大脑和中枢”的绝对权威,重点强调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要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从制度安排上不断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等问题,为党的长期执政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夯实执政根基。

第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突出政治性、把握时代性、体现人民性的基础上,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架构,强调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与权威性,确保党的全面领导。一方面,要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全覆盖,健全党中央实行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丰富党的领导各方面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健全制度执行机制,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执政效能。一是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执行工作机制,通过激励奖惩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严格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二是要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体系,通过评估考核机制、问责机制等强化制度执行意识,实现制度治党,制度管权。

第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10]长久以来,各路敌对势力试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是党长期执政道路上的关隘。我们要敢于斗争、勇于亮剑,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社会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政权稳定。一是要坚持斗争方向,让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等发挥党性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与时俱进,创新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干部群众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二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持续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加深广大青少年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壮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队伍。三是要教育培训广大宣传干部,不断总结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规律,注重正面宣传与批判错误言行相结合,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斗争实效。

四、党群关系的维护是长期执政党建设的根基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11]永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将人民比作土地,将党员比作种子,强调“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2]从此,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烙印不仅让党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是跨越世纪成为新时代的赤子之心。习近平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13]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维护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持之以恒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

第一,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的获得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我们的答卷。一是要坚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自觉。通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地位,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二是要强调人民群众全过程地参与实践。不仅要保障人民享有西方“一次性民主”式的选举和投票权利,也要通过健全线上线下工作机制,不断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民主贯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全过程。三是要确保民主真实管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视制度和法律是否得到真正的执行,强调是否真正地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指导原则下,体现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国家机关的治理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干部队伍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党长期执政和民意性的唯一来源。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一是要坚定“一切为了群众”的理想信念,秉持为党中央负责与为人民负责高度一致的精神,既要强调组织考察,也要重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评判标准,树立和践行务实清廉的正确政绩观。二是要掌握“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树立“甘当小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民声、顺应民心。三是要遵循“从群众中来”的指导原则,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升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能力,在新业态新发展中锻炼本领。四是要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要求,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真正地同人民风雨同舟、干在一起,力戒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切实推进民生福祉。

第三,要坚持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党执政70 多年来,“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14]唯有以伟大的历史担当,坚持自我革命,才能实现党的自我修复与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行稳致远。一是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方面,将权力监督的基本原理与长期执政的现实要求相结合,不断提升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明确管党治党是党的领导的根本责任。另一方面,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二是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一方面,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与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分级分类实施全党培训,强化党员政治意识与纪律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各级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升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原则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密切党群关系。三是要改进作风和惩治腐败。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而腐败问题是党失掉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刮骨疗毒、自我革命,相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了“四风”问题,开展了“三严三实”“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打虎”“拍蝇”“猎狐”斗争,严厉地打击了腐败问题、健全了反腐败体制机制,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厚植了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五、结语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5]一方面,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统筹协调好党政关系、党群关系,重视党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新时代新征程,在革命性锻造中,增强百年大党赶考的清醒与坚定。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