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基本特征、时代使命与优化路径

2023-10-08 01:42池步云王怡霖
湖湘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

池步云 王怡霖

摘要: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是新时代中国理论在世界舞台上的集中呈现。以共情传播理论为分析视角,习近平著作的“走出去”已经在叙事逻辑、内容选取、话语方式、平台搭建方面形成一系列积极特征。与此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复杂多变的传播对象、迭代升级的媒介技术也对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提出更高要求,体系化、精准化、智媒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著作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的优化路径包括:增加情感交汇点,夯实“命运与共”基础;依据受众特点,制定“点对点”传播方案;推进本土化战略,提升“他乡人”引流效应;以全媒体汇聚传播合力,营造“身体共在”氛围。

关键词: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共情传播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5-0023-10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的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中国肩负向世界呈现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新时代中国理论深刻内涵与长远意义的重任,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顺应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的现实需要,共情传播的价值理念应势出场,为中国理论对外传播破局突围寻找一整套可行方案提供了契机。本文旨在运用共情传播理论分析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基本特征,并尝试提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著作由“走出去”迈向“走进去”的框架性思路与具体策略。

“共情”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和哲学研究中。共情通常被认为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指一个人能够感知他人的经历,并做出反应的能力”[1];也可以理解为个体与他人间的情绪共享,进而产生的伴有相应行为(外显或内隐行为)的情绪情感反应[2]。共情传播是共情概念在传播学领域的运用,研究的主题是共同或相近的情绪或情感是如何产生,如何传递以及扩散的,其形成条件包括大的环境条件、情感条件、身体共在条件、情境场合条件[3]。与心理学研究中主要关注个体共情不同,共情传播更加注重群体间的情感互动[4]。跨文化共情传播探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间,如何培养同向的情感认知与共鸣,并引发“他者”的行动反馈[5]。共情传播理论内含文化意识、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呼应了中西文化相融相长的价值共识,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正向功能。

在以“异质化”为基本表征的国际社会,情感上的互相认同更容易产生与对方交往的积极动力。为了推动对外传播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理念[6],旨在更加真实全面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易于为海外受众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共情传播理论无疑能够为“融通中外”目标的实现提供启迪和指引。基于情感意识的叙事策略——“从受众共同的生命体验、精神世界出发寻求突围”[7],有助于在国际上塑造更加亲和友善的形象。

一、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基本特征

中国理论要走出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势必先行[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著作中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一批表述当代中国文化精神、阐述中国制度特色、解释中国发展理念、反映中国现状的读物面向海外出版,丰富了外界了解中国新思想的渠道①。人类的爱与共情是超越文化的,共情传播旨在激发人们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其核心意涵与“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理念不谋而合。以共情视角对传播实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习近平著作的“走出去”已经形成一系列积极特征。

(一)由“情”入“理”的叙事逻辑

共情传播的形成,源于情感的本能参与,同时离不开理性的引导与社会交往的需要。共情首先是个体之间的情绪共振,是一种因直接的情绪刺激而产生的情感反馈,其特点是通过个体感官系统直接产生情绪上的感知与模仿。领导人为人处世展现的胆识魄力、言行举止体现的价值理念都代表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9]。习近平著作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语言特点和鲜明有力的文章风格。海外读者通过研读,可以深刻感受习近平作为大国政治家的风范和魅力,体会他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宽广的视野,平实自然、坦诚谦和的品格,领略到中国领导人睿智风趣、谦和友善的魅力,感悟到大国领袖的自信、深情、责任、担当。

共情本身就有理性的成分,认知共情路径指人们“有意识地以理性认知的方式来研判他人的内在状态”[10]。领导人真情实感的呈现能够激发受众的理性考量与选择。柬埔寨首相洪森、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认为“习近平主席是中国与这个时代的伟大领导人”,他那富有智慧、感情与人文精神的思想都蕴含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部书中[11]。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庫恩评价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示了习近平主席的所思所想,“内容全面又充满坦诚,充分反映出了一位爱国者的自豪感。”[12]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之江新语》基于深刻的世界观,贴近基层、语言浅显易懂[13]。美国传媒企业总裁詹姆斯说:“通过《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所传达的消息,外界将有机会目睹全球舞台上再现的一个国家的灵魂。”[14]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表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我深深感动。”[15]她第一时间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希望把从中学到的治国理政经验用到老挝国家建设中[16]。

(二)平衡“世界想听”与“中国想说”的主题内容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为代表的习近平著作超越已出版领袖著作既有呈现方式,围绕“世界想知道中国的什么”和“中国想对国际社会表达什么”两条主线,把握海外舆情信息,精心策划内容专题。首先是在传播内容上唤起受众生活体验的共鸣。包容、普惠的发展理念符合现今世界各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追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图书的海外传播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大国的关注。捷克学者科胡特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引发他的强烈共鸣。“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治国理念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每个国家都应该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治国方法。”[17]吉尔吉斯斯坦翻译家卡拉姆别科娃表示,“这部书集中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8]。

共情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能够呼应受众生活经验的报道才能获得良好的共情效应。”[19]习近平著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贫困治理经验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2016年年底,《摆脱贫困》一书英、法文版正式发行,在非洲很多国家产生热烈反响。埃塞俄比亚总理特别顾问阿尔卡贝深受该书启发:“习近平倡导的‘一村一品’即每个村子都要有自己的特产,是重要的产业政策。非洲地区多样性强,要采取区别性政策来推动产业发展。”[20]来自毛里塔尼亚的伊德里萨是泛非洲青年联合论坛主席,《摆脱贫困》一书令他如获至宝。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是中国脱贫特别值得关注的经验[21]。刚果(金)阿斯论坛媒体集团总编辑何塞·纳韦吉说,非洲有数以万计当年的“宁德”[22]。今天非洲人和中国人一样意识到“共同繁荣”的重要性。该书是为所有努力摆脱贫困的国家和人民所写的。

(三)既有“中国味”又接“洋地气”的话语方式

共情是基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对情绪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在输出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和情感因素的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混合、杂糅一些全球性、当地性的文化因子和共情元素,才能化解和拆除传播阻隔、顺利进入跨文化传播的国际通道。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在提高中国传媒业“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能力,推进“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第一,在翻译方式上体现“融通中外”原则,适应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阅读特点。为真实呈现习近平主席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习近平著作各外文版在翻译时力求口语化,尽量使用短句子。对海外读者比较陌生的中共治国理政新理念,以及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典故等进行注释。

第二,以个性化表达营造“沉浸式”故事体验。每一个理论观点背后都有着鲜活的实践支撑,都能找到生动的实践案例。面对跨文化传播中难以填平的文化沟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23]《习近平讲故事》作为这一尝试的代表,其多语种版本已输出至多个国家,使国外受众领略中国领导人睿智风趣、谦和友善的独特魅力。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说:“该书将会以强有力的方式帮助全球读者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机遇。”[24]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更加便于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阐释中国理论,使宏大的意涵经由故事的讲述方式融合进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视角之中。

(四)整合“自塑”与“合塑”的沟通平台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如果一味由中国媒体和传播者发布信息,容易给海外受众造成一种“自说自话”的刻板印象,妨碍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在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他乡人”的身影。首先,许多海外政要特别是政党领袖对习近平著作予以高度评价。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表示,他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俄共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深远[25]。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主席、捷克众议院副议长沃伊捷赫·菲利普表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使他体悟到,各国政党应当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受到启迪[26]。

其次,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以真实的方式介绍真实的中国,他们的著作中不少引用或者介绍了习近平著作及其中蕴涵的思想。德国原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撰写的《我看中国新时代》一书,以深度的思考和生动的语言,“欣然把对中国的看法书写成册”[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到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引起俄罗斯学者塔夫罗夫斯基的极大兴趣,他称之为创新的改革方法[28],并在专著《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中向本国读者做了详尽介绍。

二、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时代使命

跨文化传播是异质文化间的信息流动,横亘在自我与“他者”间的文化沟壑是其面临的最大障碍。围绕中国形象出现的媒介话语博弈有来自意识形态、历史经纬、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纠葛。现实冲突越是复杂,越容易强化西方社会对中华文化认知的“他者化”框架,并在具体的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得到体现。“走出去”并不意味着能“走进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与现实尚存巨大差距。以共情传播视角进行审视,习近平著作的海外推广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中的舆论环境与媒介环境,迎难而上、创新有为。

(一)体系化:应对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长期规划

当今国际格局中,中国和平发展不可逆转的势头难免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压力与不安。当下西方涉华舆论场呈现出“后真相”特征,即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这意味著对中国态度不同的若干类庞大的情感共同体同时存在。实践证明,负面社会情感最易引导公众绕过对真相的追问而寻求外向归因和宏观归因,即向制度、结构和信仰等方向寻找归因与进行归责,这种情感指向极易形成极化效果[29]。因此,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

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体系化建设正处于持续发力阶段。把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不能靠“零敲碎打”或者简单相加,也不是局部的小修小补,而是全新的、整体上的业务重塑、流程重整、格局重构。要用开放、平等、共享、互动的理念统筹指导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要置身国际舞台,在与国际主流媒体竞争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中去把握机遇;要坚持协同合作,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让更多主体深度参与内容生产;要坚持效果导向,一切形式、内容、渠道等都要服从、服务于传播效果。

(二)精准化:提升传播深度与广度的清晰战略

相关研究指出:共情、共通、共享更容易发生在价值观念趋近、发展阶段相似且有着现实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之间[30]。与上述研究结论相印证的一个实践表征是:对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进步与治理成就,西方国家的媒体报道出现三种情况:少数权威媒体刻意忽略不予报道,多数普通媒体进行一般性介绍不予评论,极少数反华媒体有意歪曲抹黑做出负面评价。由此可见,发展模式差异、价值观念疏离、合作基础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政治话语的包容与互通存在明显的抗拒性因素,这对树立精准传播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习近平著作“走出去”在适应现代传播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创新传播方式,做到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方面的战略布局正在稳步推进。就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而言,精准传播包括精准识别特定受众群体、精准选取传播方式、精准择定传播时机。要具体研究如何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多语种权威译本电子版;如何通过国际图书发行渠道全球发行;如何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大型国际会议、“国家年”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定向发布;如何动态选择传播时间节点配合重大国际活动、双边外交活动、党际交流活动等。

(三)智媒化:经典著作焕发时代活力的技术支撑

在跨文化传播中,桥接不同传播主体以引发其“共享表征”,是实现彼此“心通”的关键环节。[31]新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唤醒本能、承认他者的共情情感在更大范围得到体现。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手段、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成为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以前的“人找信息”已经变成现在的“信息找人”[32]。这些变化意味着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形势、因势而变、顺势而为。

习近平著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载体。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形成了多语种、多业态、多机制的特点,但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出版物输出,正在发展集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式”多媒体、全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客户端等平台渠道进行广泛传播。目前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谓时不我待。要探索加强传播技术应用,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丰富表现形式,发挥技术在提高传播分众化、精准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优化路径

情感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交往主体间的社会差异性越大,情感对其交往效果越具有重要性。习近平著作的海外传播发生在中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关系变局迭起的背景下,不仅要解决好“走出去”的问题,更要着眼于提升“走进去”的效果,让中国理论真正为海外受众所理解与认可。针对前一部分的问题总结,本部分以共情传播的形成条件为分析视角,提出习近平著作海外传播的优化路径。

(一)增加情感交汇点,夯实“命运与共”基础

“爱”是共情的基础。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要想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与共振,需要传播主体超越人类本能的文化中心主义视界,以主体间性理念破除和告别“墙”的二元对立思维。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系统性建设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需要以整体观念进行总体设计。立足中国实际,聆听时代声音[33],用开放、平等、共享、互动的观念进行统筹谋划。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原则,这一理念也应贯穿于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安排、修辞翻译等各个环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倡议”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悯精神与西方文明中的理性主义,顺应世界经济政治现实状况,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共有价值的认同与尊重,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斯里兰卡观察家卢瑟曼·斯里瓦德纳通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后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力倡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文化理念,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4]。

其次,讲好蕴含中国观点、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价值的故事。如蕴含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案例、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案例,用淺显易懂的语言把理论讲活讲透。针对西方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歪曲报道,《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文版出版发行,通过翔实案例与真实数据,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论道:“美国应在这些举措上与中国进行合作。”[35]苏丹《关注报》国际部主任穆斯纳·费赫勒说:“该书让我们更好理解合作共赢理念。‘一带一路’为我们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和挖掘潜力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36]

(二)依据受众特点,制定“点对点”传播方案

共情因对象、因情境而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启动。习近平著作的海外推介要有意识地根据传播对象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契机,策划不同主题的单行本和选编本,做到“一国一策”“因人施策”。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理念对外传播的重要对象。针对其特点,传播内容应聚焦于借鉴执政经验、启迪良治善政,推动在官方与民间建立广泛信任。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关系公平、合理方面具有广泛共同利益,彼此关系融洽,这为思想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坦桑尼亚的传播是一个成功案例。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是坦桑尼亚的畅销书。马古富力总统对习近平主席非常尊崇,先后提出“反腐、治懒、问责、惠民”为核心的执政理念,推出“中央八项规定”等具体政策[37]。坦桑尼亚主流媒体认为,坦桑尼亚新政府奉行的就是“今天成就中国的执政理念”[38]。

对西方国家仍以中华文化的传播为纽带,以争取知识界、媒体人、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好感为突破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著作的鲜明特点,如《习近平用典》一书遴选了习近平使用过的典故,在解释古语名言本义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化具象化的解读,也含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来自德国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奥利佛·埃文斯深受该书吸引,认为《习近平用典》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当代社会结合起来,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重要视角[39]。实践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冲击和突破着外国受众的认知边界,容易产生愉悦感和情感吸引力。

(三)推进本土化战略,提升“他乡人”引流效应

共情的形成需要一个大的环境条件,心理学界将其称为情境。情境影响着个体的情感、情绪及认识、判断。在跨文化传播中,时空场域和文化样态是塑造情境的重要因素。对于习近平著作的海外传播而言,构建时空距离更近、文化差异弥合的传播情境,能够使共情者向着共情的方向靠近。

第一,以本土化战略填平跨文化传播身份鸿沟。“借船出海”是拓宽图书出版国际合作领域的有效途径。习近平著作的海外推广作为“国家级工程”无疑享有优先地位。中国出版业持续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业务领域遍及实物出口、国际合作出版、翻译出版、海外投资等,探索建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中国图书海外中心”“中国内容编辑部”“中国书架”等创新模式与平台。习近平著作的跨国推广应以中国出版业海外布局与本土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契机,拓宽渠道,优化流程,更好融入对象国整体文化环境。

第二,进一步挖掘海外意见领袖的角色功能,为其搭建传播平台。重点聚焦媒体人、专家学者、政党组织等,通过定期举办媒体开放日、政党对话活动、理论研讨会等,利用国内外媒体资源,让更多国外记者、作家、政要、学者参与到习近平著作的海外推介中。例如,由北京大学举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作为汇聚世界各国顶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者的一个世界级论坛,目前已举办三届。会议吸引全球上千位学者和嘉宾。“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现代化的中国经验”等议题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

(四)以全媒体汇聚传播合力,营造“身体共在”环境

一般而言,演讲、集会等身体共在的情况下更容易激发共情。共情需要一个身体共在的场合,至少需要虚拟的身体共在,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在这方面应努力探索。

第一,以新媒介技术作为传播的催化剂。新媒体具备的移动性、社交性和可视性特点,为共情传播提供了虚拟的身体共在平台。出版业应当积极运用新媒介技术并加以整合与转换,发挥技术在提高传播分众化、精准化中的重要作用。将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给海外受众,激活传统出版物讲故事的能力。例如,利用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发生的时间窗口,将习近平著作中的相关内容以微电影、微视频的方式呈现,或者以二维码链接、APP客户端的形式建立纸质书与新媒体的联系。这些转换方式旨在实现内容生产差异化,满足海外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当前网络短视频因其多元化的感官呈现,成为共情传播的优质媒介。我国多家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都开通了短视频新闻模块,海外社交媒体上来自中国的账号规模与影响力也在成长中。一批制作精良、便于观看的时政类优质短视频,与习近平著作“高低搭配”,开始在海外受众中展现出不俗的文化沟通力。

第二,继续发挥传统营销方式,特别是大规模、有组织展销活动的作用。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是激发共情体验的最佳选择。根据这一特点,应积极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外交平台、政党交流平台、民间人文合作平台、智库合作平台等契机推动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等得到提质升级。国际主流书店里出现了专门销售中国图书的“中国书架”[4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推动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路书香工程等。今后要继续打造涵盖内容生产、翻译出版、资本运作与发行推广的对外传播格局,为以习近平著作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文化作品持续向海外推广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亚瑟·乔拉米卡利.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M].耿沫,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

[2]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64-972.

[3] 趙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2021(6):47-52.

[4] 李玲.民族互嵌与共情传播:一个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文化与传播,2019(3):30-35.

[5] 李家成,彭祝斌.论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J].现代传播,2021(5):65-69.

[6]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7] 陆朦朦.作为媒介的编辑:出版走出去中的编辑实践与场域连接[J].出版发行研究,2022(7):57-61+111.

[8] 李铁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对外传播[N].学习时报,2021-07-09(6).

[9] 周明伟.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外热销有感[N].人民日报,2015-03-11(7).

[10] 吴飞,傅正科.“数字共通”:理解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新假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6):22-35+126-127.

[11] 一部中国著作的世界回响: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国、柬埔寨、巴基斯坦三国首发式说起[N].人民日报,2017-04-16(3).

[12] 杨秀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备受欧美各界欢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08(7).

[13] 《之江新语》德文、英文版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N].人民日报,2019-10-16(3).

[14]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英文版)在美启动电子版全球[EB/OL].(2016-05-15)[2023-04-02].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515/c1002-28351618.html?ivk_sa=1024320u.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卓越成就”:访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N].人民日报,2021-08-17(3).

[16] 国纪平.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N].人民日报,2022-08-30(3).

[17] 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讨会在捷克举行[N].人民日报,2016-03-22(2).

[18] 在阅读中,了解当代中国:访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N].人民日报,2021-03-31(17).

[19] 周榕,吕诗俊,张德胜.奥运会中的跨文化共情传播与实践创新路径: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传播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21(10):100-104.

[20] 非洲减贫,分享中国的观念[N].人民日报,2017-06-22(3).

[21] 书写中非合作的青春篇章[N].人民日报,2018-08-09(23).

[22] 聚焦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减贫惠民合作深入实施[N].人民日报,2018-08-28(3).

[23] 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N].人民日报,2015-05-22(1).

[24] 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呈现立体和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19-08-26(6).

[25] “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访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N].人民日报,2021-10-19(3).

[26] “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访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主席、捷克众议院副议长菲利普[N].人民日报,2021-10-8(3).

[27] 德埃贡·克伦茨.我看中国新时代[M].王建政,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2.

[28]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习近平:正圆中国梦》选载[N].学习时报,2016-02-22(3).

[29] 刘海明,宋婷.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J].新闻界,2020(10):11-21+31.

[30] 于运全,朱文博.共情、共通、共享: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新进路[J].现代传播,2022(2):61-65.

[31] 张勇锋,共情.民心相通的传播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9(3).

[32] 杜占元.推动新时代对外传播融合发展[N].学习时报,2019-07-03(1).

[33] 隅人,刘濛.做强做优主题出版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2(8):5-14.

[34] 增进交流合作 共享发展机遇[N].人民日报,2021-04-28(17).

[35]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将为人类社会做出伟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5-10-13(3).

[36] “这本书让我们更好理解合作共赢理念”:《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文版首发式侧记[N].人民日报,2019-04-25(2).

[37] 以民为本,推动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8-12-28(3).

[38] 吕友清.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N].人民日报,2017-12-03(5).

[39] 《习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书展[N].人民日报,2015-10-15(4).

[40] 盛芳.中国故事香远益清[N].人民日报,2017-10-25(23).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新媒体时代区域媒体对外传播的创新和转型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新常态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