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美丽乡愁

2023-10-09 08:25
广州文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山故居乡愁

刘 阳

翠亨村,很上口的三个音节,很好听的一个名字,一个村子的名字,一个地名,我很早就记住了它。记住,像一粒种子。

二十多年前,应邀完成一幅书法作品,作品寄出不久,即收到收藏证书,收藏方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通信地址让我记住了孙中山故居翠亨村。之后不久,我新搬的寓所,从书房望下去,是相隔百余米坐落于重庆中山三路重庆村的重庆宋庆龄故居,每每看见或经过,便会想起在翠亨村的另一个故居。这样的光景,一晃二十多年。

当接到邀请要去中山,我愿意相信,是那粒种子,预埋了二十多年的种子,开始发芽开花。而中山是什么样子,我唯有想象翠亨村的样子。我想,翠亨村是个美丽乡村。

到中山,第一天就去了翠亨村,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夏日,阳光朗照。纪念馆大门“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像一种指示,让你记住,这是一个理想,一个伟人为之奋斗的愿景。景区风情浓郁,复原、仿建的部分清末民初的旧房、民居,错落有致,毫无不加克制的扩建乱建,日照之下,绿树掩映,犹如油画。

而孙中山故居极为独特,这座由孙中山自行设计的赭色二层三开间的砖木结构小“洋楼”,其独有的坐东向西朝向,大别于这里其他坐西向东的民居。外观结构西洋风格,内部陈设则讲究传统。一楼正中为正厅,大门挂有对联:“一椽得所 五桂安居”及宋庆龄题写的“孙中山故居”牌匾;而住宅四面设门,上下楼层有南北两个楼梯相连,一、二楼各有七个赭色拱门,门多、窗多、通道多显得开放开敞,玻璃窗外皆有异域情调的百叶窗。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如此混搭而成“中西合璧”的孙氏风格。

孙中山诞生于此,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和青少年大部分时光。院中那棵孙中山17岁从檀香山带回的种子种植的酸子树,依然葱绿。迂回穿行于已有130多年岁月的故居,遥想当年孙中山在这里成长的故事,在二楼书房研读古今书籍,草拟《上李鸿章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而最终走上革命之路,不禁心生感怀,眼前这个不大而简朴的故居,一个普通农家,竟孕育出一个伟大灵魂。

来到孙中山纪念馆,纵观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旗帜,唤醒千万民众,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油然忆起二十多年前所书朱德《辛亥革命杂咏》那幅书法作品:“同盟领袖是中山,推翻清室争民权,起义武昌全国应,废除帝制几千年。”感悟更为深刻。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杨殷故居及其生平事迹陈列展,为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党的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领导者和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献上诚挚缅怀和敬意。

到中山,到翠亨村,仿佛触到中山的魂。那是忧国忧民的大魂。

参观落成不久的中山市博物馆,了解中山历史,朦朦胧胧的中山,慢慢浮现在脑海。这个古称“香山”,地多神仙花卉,由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发展到现在的中山,可不能等闲视之。五千年的历史,多少天地洪荒的神话,多少向海而生的传奇;多少群雄辈出,多少叱咤风云;多少反抗怒吼,多少百折不回;多少开创,多少奇迹。

流连于博物馆大堂那幅长15米、宽9米的“风起伶仃洋”大型主题风景漆壁画:伶仃洋上中外商船扬帆起航、香山岛屿连绵蜿蜒花木葱茏。画面色彩绚烂,气势恢宏,展现出一时香山中西文化汇流之风采,以及香山人“开风气之先”“敢为天下先”之风流。在画中,我看见了翠亨村,以及散落在香山岛屿上的一个个乡村。

而接下来的中山行,如在画中,走一个村,又一个村,一个接着一个的美丽乡村。

蓝天白云,依山而建,背靠后门山,前望北溪河,古村落曹边村,古意弥漫。

沿村头牌坊进入,幽静的山林,农田,沧桑的石板路、街巷,一栋栋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高耸的灰黑色碉楼炮楼,随处可见的黄红色调“洋房”,以及亦中亦西的“混搭”建筑,自然山色与人文风情相互映衬,曹边村静好如世外桃源。

曹边村自宋迄今,已千年历史。而自清末始,曹边人则大胆跨出国门,开始出洋,足迹遍及澳、美等五洲,是著名侨乡。百年来,2000多名海外侨胞共建家园,铺桥修路,捐建学校,修建的侨房、碉楼等60余座,20世纪80年代后,海外华侨更是争先投资,反哺家乡。

曹边村如一幅历史画卷,而曹边学校则是画卷中最美的部分。曹边学校近百年历史,高两层,外廊式结构,典型的南洋风格。尽管墙面斑驳,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完好,是村落的地标之最。当年从选址、规划到修建都是华侨一手包办,为确保质量,还专门从英国进口了水泥和钢筋。开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化学校先河,留下美名。缓缓步入,仿佛书声琅琅,阳光洒满天井、楼梯、长廊、教室,耕读传家风尚,别具韵味。

而乡民祈福的天后宫、“迎源里”牌坊,以及那棵几人方可环抱的大榕树,历经风雨,各具象征。

古老的曹边村,以独具魅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里溪村,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景色,似乎更拥有其特有的气质和精神。

到这里不能忘记,里溪村是革命老区村,早在1938年,这里就成立了我党抗日武装“抗日先锋队里溪中队”,在抗日战争时期,里溪村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夕,里溪村党群一心,创新突破,在1976年下半年,就开始推行“联产到劳”农村改革,早两年于1978年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大包干”改革。参观常设在里溪村党员教育基地的“联产到劳”改革纪念展,当年里溪大队党支部率先在三个生产队试行“联产到劳”,以“水上佬撑船,一竿子到底”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破天荒实现粮食大丰收的拼搏奋斗,如在目前。“务实、思进、担当、为民”的里溪改革精神值得颂赞。

近年来,里溪村当之无愧成为中山市红色旅游示范点。一种精神,产于里溪,扎根里溪。

在大雨中,我们来到圣狮村。

圣狮村有600多年建村史。圣狮之名,源自村内狮山以东的古海湾圣狮湾。这里名人辈出,文化古迹保存较多。参观村史馆,前清举人彭炳纲手书“文明世界清白家风”对联木匾引人关注,可见圣狮人历来推崇优良的家风家训;而阮家旧宅华侨展览馆像华侨的家一样温馨。做讲解和相关工作的大都是村里年轻人,他们在乡村建设的感召下,放弃外出打工,纷纷回乡创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建设家园尽心出力。

冒雨参观建于清代的百岁牌坊,牌坊上“圣旨”“期颐偕老”等字样清晰可识;漫步在惠来文化特色街区,还不时见到兴建于清末民初的“华侨屋”,村民俗称“西装屋”,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龙狮凤表演队、曲艺社、百年武官等民间团体;一年一度的四月八传统民俗巡游活动,已提升为一年一度的旅游文化节,因其欢乐盛大吸引八方游客观光。

富民与强村并举,发展与民生同步,乡风文明提升,圣狮村民过着和谐幸福的村居生活。先后涌现出“广东好人”“中山好人”“最美家庭”,其社区管理模式、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等工作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圣狮村也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广东宜居示范村庄”等称号。

雨中漫步圣狮村,愿这里风调更雨顺。

到千年古村雍陌村时,天时雨时晴,别有一番意境。

雍陌村位于中国南部海上丝绸之路岐澳古道南干线。始建于北宋年间,因郑氏先祖郑子纲为人孝悌、行善积德,乡人以其号“雍陌”命其村名。这里的第一书记为我们做讲解,村中俗语“上有罗三妹,下有冷热池,一庵一寺一圩一市,大个门楼雍陌街”。意即这里有山、有温泉,有各种岭南特色的古建筑,洋溢着雍陌人的自豪和乐观。

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人文遗存可谓布满全村,现存旧民居500多座,宗祠10座,古庙宇9座。风光秀丽的罗三妹山建有“不走回头路”主题公园,当年邓小平指出中国“不走回头路”,就是在此登高望远;这里还有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中山温泉宾馆、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也是迈克尔·杰克逊1987年唯一一次到中国游玩过的地方。

徜徉于石板街、古驿道,蚝壳墙、古色古香的民居不时映入眼帘,在历史长河中,这里是内地与澳门乃至西方曾经十分活跃的经贸交往的必经地,由此也带来文化、人才的多元交流,华侨们纷纷从这里走向五洲四洋,当年林则徐去澳门巡阅禁烟路遇暴雨,也曾夜宿此地郑氏祠堂。

郑观应故居则是雍陌村最有享誉度的人文景观。来到故居,我们放慢放轻脚步。郑观应出生在此,而眼前这座名为“秀峰家塾”的青砖雕木平房,是郑观应于1903年出资,为其父亲所建造,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加盖改为住房,面积204.5平方米。进入入口是一个小庭院,讲究的瓶门及雕饰的窗棂十分雅致;而故居大厅,木雕镂空的神楼、神台,雕饰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图案,屋内高悬:“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给古朴的故居增加了肃穆和厚重。

正是在这里,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郑观应,耗十年心血,在他的书房,完成了《盛世危言》。全书贯穿“富强救国”主线,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改革方案,产生巨大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一大批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民族精英。其爱国情怀、慈善思想、务实作风以及其家风家训,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雍陌村为擦亮文化品牌,在郑观应诞辰1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以郑观应历史文化资源为重心,进行了全面提升和打造,使名人故里“活”了起来、“火”了起来。还着力打通农民增收新渠道,加大村民闲置房产活化利用,使古旧建筑发挥新作用,聚人气,聚民心,一个更为富饶的宜业宜游、农旅文融合的美丽雍陌村,指日可待。

到中山,看美丽乡村,应接不暇,马不停蹄。各有其美,美美相生,令人陶醉。

一座座青山,一片片田野,一道道河流,一座座乡村。

过去的田园,现实的田园。

过去的家园,现实的家园。

对田园的怀想,对家园的情怀,乡愁像一丝风一点一点、像树叶摇动一阵一阵、像明月升起一天一天,弥漫浸润心田。

我知道,我这些天,被洗涤了一遍,被洗礼了一遍。乡愁又让我开始多愁善感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多愁善感了。我需要乡愁,多么需要乡愁,我要感受乡愁,我怕我不能感受乡愁。翠亨村、曹边村、里溪村、圣狮村、雍陌村,给予我乡愁,大的乡愁小的乡愁,浓的淡的乡愁,我知道,乡愁有情感才会多愁,乡愁有情感才会善感,当心有神明,我就会多愁善感,我才会多愁善感,我才能多愁善感。到中山看美丽乡村,我看到了美丽乡愁,就叫住中山的乡愁吧。愿这乡愁,是一种怀想,是一种回望,是一种看见,是一种永不消失。

沉浸其中,沉浸在中山的乡愁中,我流泪,我沉醉。

沉醉于一种朴实,一种沉稳,一种静穆,甚至一种沉默。

要那么骄奢夸张做什么,要那么甚嚣尘上做什么。

守住,积淀,聚集底气,气沉丹田,才能脚踏实地,神游万仞,才能“穷天地之想”,“十字门开向二洋”,才能敢拼敢败敢赢。

中山有这种底蕴,历史底蕴,文化底蕴,更是生活底蕴。

中山人更有一种内力十足的底气。

到底,我还是更迷恋中山的气息,一种迷人的香的气息。

五桂山多神仙花卉散发的香、岐江河真水无香散发的香,更有中山人散发的心香。分明,这是又一种乡愁了。

而人的心香,我更倾向于由一种幸福散发出的意味。

中山,“广东四小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范例城市,作为“小康样板”,可以用经济指标、幸福指数去测量,而我更喜欢看这里活生生的生活景象。

在中山的日子,在中山的城市乡村,我大约看见了小康是什么样子:把日子过小,过踏实,过自足,过得喷喷香;把生活过宽,过丰富,过富强,过得美滋滋。平和,从容,不慌张,耕读传家,心有希望,我想就差不多接近幸福了吧。再去看看,中山的老百姓,他们是市民,是农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们祖祖辈辈守在中山,他们侨居国外常回中山,他们三五相约或全家出动,在宽敞的餐厅,吃早茶、用餐,品尝那么多美食,品尝酸甜苦辣滋味,那种仪式感,那种享受感,那种活色生香,那种欢乐,不都是中山的小康吗!

我想,老百姓欢乐了,中山就欢乐了。

中山的幸福欢乐,是老百姓的幸福欢乐。

这不就是孙中山、郑观应、杨殷们当初的理想吗?

树大根深的理想,枝叶繁茂的理想。哦,乡愁又来了。香山韵浓,岐水流长的乡愁啊。

中山的美丽乡愁。

猜你喜欢
中山故居乡愁
卫立煌故居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