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为例

2023-10-10 14:11蔡丽娟
名师在线 2023年24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中国共产党

文/蔡丽娟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进一步认识历史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观念。历史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时空观念的培养。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新高考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查。

时空观念不只是时间与空间信息的堆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时间观念而忽视空间的变化;二是重史实呈现,轻内在逻辑推理;三是重当时当事,轻融会贯通,忽视时空的拓展。以上问题使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仅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的复习为例,管中窥豹,探讨高三历史复习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以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用好历史地图,建构完整的历史时空

利用时间轴厘清历史史实在历史复习中是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必不可少的方式。时间轴可以让相对孤立的单个历史事件变成前后连贯的“线”,而利用时间轴可以对重要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期[1]。在教学中,教师可先用大阶段分期,再用小阶段分期。就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的复习而言,学生可以通过党的历史上的一次次重要会议,条理清晰地、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2]。首先,学生应明确党的奋斗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大阶段。其次,可以把我党在百年的伟大探索中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革命时代(1921.7—1949.10),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时期是建设时期(1949.10—1978.12),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三时期是改革时代(1978.12—2012.11),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 年11 月至今)。学生通过时间的线索,能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不易,也能认识到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辉煌成就。

构建完整的历史时空,不仅需要掌握时间顺序,还需要学生结合空间环境了解历史。对于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及相应的地理环境。历史地图的运用能在历史事件的点与线之间形成当时的“面”,并进一步构造出全面、多维的“体”。从而摆脱历史学习的杂乱性与无序性,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历史事实。

二、运用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内在联系

对于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时空要素描述历史事物,按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的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相互关联可以通过历史解释达成。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将多种学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本主题复习时,教师可以出示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和对党奋斗历程的知识梳理情况。教师还可以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时代、改革时代、复兴时代的重要会议示意图,通过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建设、改革到新时代之间的内在发展联系,更进一步体会到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三、拓展时空尺度,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

时空观念素养要求从历史的时间演进和空间范围的角度去进行说明和解释,如此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对历史进行客观评述。这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拓展时空尺度更能帮助学生认清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当时当事的历史事实解读较容易,但往往不容易从时空演进的多个角度去解读历史事实。例如,在复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时,我们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时空尺度:第一种是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置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评价;第二种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置于中国近现代救亡图存的奋斗历史中进行评价;第三种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去评价;第四种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置于当今人类社会的自我发展与全球治理中去评价。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需要从第三种、第四种的时空尺度去衡量。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史中去考量,或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的问题,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空框架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甚至碰撞,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伟大奋斗历程,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进行本主题复习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去评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经历了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到产生科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后却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践指导的巴黎公社运动,再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列宁主义,指导了走向胜利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是吸取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以此为思想武器,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无疑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案例。中国革命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助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样也应放在“二战”后世界的局势中,甚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考量。通过复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走向富强的艰辛历程,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意义。

四、结合学情,合理优化时空观念的养成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的不断推进,高三的历史复习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但都会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用以提升学生特定历史情境下历史问题解决的能力。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可以简单处理,反而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优化处理。在高三时空观念的养成中,教师有必要拓展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时空尺度,结合当今世界的问题学会在历史中寻找智慧,同时把握不同时空观念水平层次的选择与侧重。

(一)选择合适的时空尺度

同一历史事实在不同的时间维度或空间维度去考查,形成的认识也会相应的不同,所以时空观念素养要求“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所以在高三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时空尺度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本质。

如2021 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卷第10 题,原题干是:“1973—1978 年,在我国对外引进的成交金额中,用于成套设备购置的占80%以上。1979 年4 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多引进制造技术和专利’的方针。这一转变旨在:A.调进口商品结构;B.拓展对外开放的合作领域;C.扩大企业生产规模;D.提升国有企业的制造能力。”在题干中出现了两个时间:1973—1978年和1979 年4 月。基于这两个时间,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相关,但并未涉及我国经济改革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将时空尺度扩展到全会召开之后的具体改革中。结合史实,1978 年后我国的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城市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结合题干中“多引进制造技术和专利”的方针,本题就能较容易地选出D 选项——为了提升国有企业的制造能力。

(二)关注现实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应对的是历史高考。历史高考不涉及热点也不回避热点,更加关注社会中长期需要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一般会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投射长效热点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素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呈现的历史情境往往超出现有的历史史实,更多考查的是学生将题中呈现的历史情境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或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如,2021 年山东省历史高考18 题创设了中国共产党光辉足迹这一新情境,要求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本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史实,还要了解重要史实所发生的地点,并能对应地图上相应的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史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一步步地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生通过撰写历史短文,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党在百年历程中不断取得的胜利成果。

(三)把握时空观念素养的分层次养成

历史学科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为4 个水平,层级越高难度越大,综合性越强。在高考中不同时空观念不同水平的考查都有体现。其中,水平1、水平2 的考查一般会出现在选择题中。水平3、水平4 的考查一般是在非选择题中,特别是在概括特点、提炼论点或论题并进行论述中。在复习实践中,既要重视高水平的培养,也不可忽视低水平的落实。

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可以选用2020 年全国Ⅲ卷42题。为方便叙述,摘抄原题如下:

材料表1 摘自1995 年7~8 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 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如何破解这题呢?我们可以从时空观念的不同水平要求入手,由低到高。首先,根据水平1,将材料中的调查信息反映的内容定位在改革开放后,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确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其次,根据水平2,寻找相关历史史实,厘清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从而找出与表格中所反映的现象对应的基本史实。主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根据水平3,用特定的时空术语进行概括,提炼观点。例如,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更多职业选择。最后,根据水平4,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就上一论题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后人才的需求、政府的重视等角度加以阐述。由此可见,分层级水平的时空观念培养,为学生搭建了思维发展的支架,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需要历史教师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关注高考的考查要求,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教师通过灌输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研究优化策略,创设新情境,让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越时空的相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健康观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