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中医药自信主题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 *

2023-10-10 09:44元海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病原抗疫中医药

郭 羽 刘 琪 元海军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在国人健康和民族繁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近年来,随着在应对重大疾病或疫情时疗效的彰显,中医药的国内、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就新时代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部署[2]。发展中医药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其行为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未来。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中医院校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以及检测手段与防治方法,是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点必修课程[3]。

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课程内容中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在当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利用专业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抗疫实践为素材,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探讨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中医药自信主题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引导中医学子坚定专业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医者使命、传承大医精神,对培养信中医、爱中医、爱中华的,德才兼备的中医药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所在课程组在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

1 建设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方案

1.1 设定课程思政目标课程组全面梳理了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确定了课程思政目标:坚定中医药自信、弘扬爱国情怀、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1.2 收集素材形成思政教学案例库系统收集、整理“人痘接种术”“青蒿素的成功研制”“中医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优势”等疫情防治的鲜活事例;中医药古今抗疫史的相关纪录片和文献资料;历代医学科学家攻克防疫难题、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学科经典理论、实验以及重要原理和学说的文字或影像资料。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医自信、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内涵,形成思政教学案例库,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见表1。

表1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部分思政教育内容

1.3 完善教学设计坚持因课施教原则,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思政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教学设计[4]。教师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设计,包括思政案例的选择、与理论知识融合的切入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师生双方的活动。

1.4 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交流研讨、课后巩固提升3个环节[5]。

课前自主学习:课前教师上传理论学习资料及思政案例材料至“超星学习通”平台并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及在线测试。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线上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初步学习思政内容的心得体会。

课堂交流研讨:课堂上,教师解答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的问题和知识点,并详细讲授重点、难点知识。在讲到思政相关内容时,教师总结课前学习交流达成的课程思政共识。根据思政案例的特点,采用引入临床病案、提出情景式问题、师生互动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与专业知识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课后巩固提升:教师通过发送作业、拓展学习资料,以及在线答疑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同时,将无法在课堂上展开学习和讨论的思政案例材料作为思政拓展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后阅读,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交流收获和感悟,教师总结点评。

此外,设置“中医药抗疫”思政专题,开展“杏林学子讲述抗疫故事”和“中医药抗疫主题征文”特色活动。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制作PPT 并撰写讲稿,分享从古到今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故事并录制时长不超过10 min 的小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平台,进行展示和评价。通过中医药抗疫主题征文活动,从防疫生活到抗疫精神,学生从一个准中医人的视角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上传到学习通进行交流并参与评选优秀作品。

2 教学效果评价

2.1 教学对象与教学模式本研究选择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 级中医临床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在2021—2022 学年秋季学期修读“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每周4 学时。设置2 个班,实验班44 名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照班42名学生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均由笔者授课。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完全相同,2 个班级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基本一致,可以进行比较研究[6]。

2.2 评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形式,评价中医药自信主题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学习体会。

2.2.1 课程满意度调查课程结束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发放课程调查问卷,对2 组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共设非常满意(100 分)、满意(80~99 分)、一般(60~79 分)、不满意(0~59 分)4 个评分等级,课程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人数/班级总人数×100%

2.2.2 教师访谈课程结束后,通过教师访谈的形式,让2 组学生围绕思政案例素材、教学模式选择、调动学习兴趣、思政教学效果方面对思政教学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1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满意度分析对照班的满意度平均分为(76.19±14.13)分,实验班的满意度平均分为(93.18±10.52)分,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组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比较,对照班的课程总满意度为64.3%(27/43),评价“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学生分别为7 人和20 人,分别占比16.7%(7/42)和47.6%(20/42);实验班的课程满意度为97.7%(43/44),评价“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学生分别为30 人和13人,分别占比68.2%(30/44)和29.5%(13/44)。见表2。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了我们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表2 2组学生课程满意度比较 [人(%)]

3.2 教师访谈结果教师访谈主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课程思政的看法和建议。实验班97.7%(43/44)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政学习材料能了解更多的学科背景知识,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95.5%(42/44)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的融入激发了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热情;90.9%(40/44)的学生认为通过完成课前、课后思政学习任务,提高了自主学习积极性;有93.2%(41/44)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政案例的学习,更加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和认同感。而对照班学生则表示,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根据相关的知识点融入了思政内容,但只是一带而过,印象不深刻。

通过线下个别访谈,实验班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形式和效果也给予了以下积极的评价:(1)思政主题讨论和讲述中医抗疫故事,使我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生动的故事内容伴随铿锵有力的解说词,让我们深为感动,更对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充满信心,立志学好中医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2)医学科学家科技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学习。(3)融入思政内容后,我们不再觉得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理论知识深奥抽象、枯燥乏味了,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以上评价表明课程思政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 教学反思

首先,开展课程思政要避免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宣讲,否则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格局,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线上推送的学习资料,补充课堂思政的相关内容,提升其趣味性和丰富性。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交流、讨论,既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拓展了教学空间和思政内容渗透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数少的矛盾,从而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其次,开展课程思政要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割裂。融入思政元素虽无定法,但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的目标,选择恰当的融合点和融合方式,将思政元素恰如其分、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效果。而这也正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地方,须在融入技巧和艺术上多下功夫。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加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猜你喜欢
病原抗疫中医药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