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模型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应用 *

2023-10-10 09:44魏心如吕要改张撒撒赵慧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中医药院校

张 慧 魏心如 吕要改 张撒撒 赵慧琳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和医学科与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向社会输送健康服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而课程评价模式亟需健全。不同于传统侧重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CIPP 模型[1]包括了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可以很好地契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专业[2,3]、护理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2]和思政教育[5]等教学质量评价中,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观察模式和改进标准。本文运用CIPP模型构建实践导向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截至2022 年11 月20 日,以CIPP、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到相关文献125 篇,根据新文科背景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适配性,结合现有相关专业的CIPP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3,5-7],初步设计了适合该专业的课程评价指标框架。

1.2 指标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专业要求,梳理了基于CIPP模型的该专业课程的二级指标:背景评价中,着重了解课程目标[6]的设置;输入评价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指标[2,5,7];过程评价中,选取学生学习与表现、教师教学与表现、课程评价开展情况指标[3,7];成果评价中,选取学生素质提升、教育成果反馈指标[2]。运用德尔菲法,经过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专职教师、用人单位负责人等两轮专家函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基于CIPP模型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3 问卷设计与样本概况根据框架编制5 级量表问卷,并展开师生访谈,深入了解课程评价情况。采用随机抽样法,以国内中医院校和非中医院校的2018 级—2020 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353 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53 份,剔除无效问卷8 份,获得有效问卷345 份,有效率为97.7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yaahp统计学软件计算指标权重,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信效度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α)为0.960>0.9,信度很好;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显著性<0.05,KMO(Kaiser-Meyer-Olkin)为0.954>0.8,问卷的结构效度较高。

2.2 人口学特征345 份调查问卷中,男生94 名(27.25%), 女 生251 名(72.75%); 2020 级212 名(61.45%), 2019 级115 名(33.33%), 2018 级18 名(5.22%);中医院校学生171名(49.57%),非中医院校学生174名(50.43%)。

2.3 各维度指标结果每题采用百分制,最高100 分,最低20 分,理论均值50 分。量表所有指标项的平均分均超过理论均值,表明该专业课程整体实施效果较好。见表1。

表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评价CIPP模型问卷各维度指标结果 (分)

背景评价中,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较高(73.22 分), 对课程目标合理性的认可度偏低(71.25分)。

输入评价中,学生认为授课教师、课外实习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性强,教学和实践经验充足(76.99 分),但在课程设置上丰富度较低(69.97 分),专业实践课场地和设施有限(69.33分)。

过程评价中,各项指标均值大于70 分,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灵活性得分较高(78.38分、77.51分)。学生认为在课外实践和毕业实习中也能获得教师的帮助(75.42分),学校和教师能积极征询并采纳对课程的建议(75.83分)。

成果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提升较高(74.78 分、73.97 分),其工作意愿(73.74 分)、满意度(73.57 分)及获得感(74.61 分)与之相匹配。专业课程对考研和就业的支持较弱(71.65 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有待提升(63.77 分),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的比例为40.00%(138/345)。

2.4 中医院校与非中医院校的指标比较中医院校的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和目标合理性的认可度大于非中医院校;在教师的专业性、课程评价活动开展及学习中的获得感方面,优于非中医院校。对中医院校和非中医院校各指标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在4个维度的比较中,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评价CIPP模型问卷不同院校的指标比较 (± s,分)

表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评价CIPP模型问卷不同院校的指标比较 (± s,分)

一级指标背景评价(C)输入评价(I)过程评价(P)成果评价(P)三级指标课程目标了解程度目标合理性教师专业性课程评价活动学习的获得感中医院校75.79±11.92 73.10±14.76 78.71±14.25 78.01±13.49 76.37±14.82非中医院校70.69±15.45 69.43±17.16 75.29±16.47 73.68±16.63 72.87±15.94 t值3.435 2.133 2.067 2.660 2.113 P值0.001 0.034 0.039 0.008 0.035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背景评价课程目标未高度契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8]。本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目标的合理性认可度较低,认为该专业课程目标范围广,未完全与就业目标契合,对未来发展较困惑。

3.1.2 输入评价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训实践场地设施不充足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较完整,但课程特色不明显。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要以理论课为基础、实践课为导向,二者并重。然而场地、设施及实验器材缺乏,实训实践课较少,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1.3 过程评价教师的课外兼职实践经验不足由于许多课程融合了医学与管理学特征,而健康管理专业教师较少,师资队伍多由公共管理、社会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一门课往往需由2~3 名教师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导致课外兼职实践经验不足。

3.1.4 成果评价课程设置的实践创新不足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归属公共管理学,学制4 年,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管理类和医学课程。高校书院制改革后,学生大一选修通识课,大二、大三集中学习专业课程,大四多数要考研、就业,课程任务繁重,实验实训内容不足,社会实践形式也较单一。当下的主要社会实践形式为暑期见习和大四下学期为期16周的毕业实习,缺乏创新性。

3.1.5 中医院校的课程评价整体优于非中医院校现代健康管理与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中医药学理论、方法技术可应用于健康管理。研究[9]表明中医院校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的特色,在某些领域有优势,如浙江中医药大学注重慢病管理技能、河南中医药大学培养学生养生知识。中医院校与非中医院校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中医院校的课程大多结合了中医药特色。

3.2 对策与建议构建实践导向的高质量中医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3.2.1 背景评价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可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实践目标;因此,校企要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下,共同制定可视化的培养方案,开设定向培养人才实验班,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针对学生对未来发展困惑的情况,可增加新生研讨课,由专业负责人详细解答专业是什么、需要学什么、未来做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3.2.2 输入评价加强信息化的智能实训室建设高校应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适当倾斜,建立智能健康管理实训室,引进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健康管理流程。通过开展健康体检、检后服务等实训课,提升服务技能,夯实工作基础。

3.2.3 过程评价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社会兼职工作,让其利用课外时间深入用人单位,将工作经验以教学科研的形式带入课堂和研究,并在教师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积分量化支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不断推进科学管理、过程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竞赛、研发成果与学术成果得到相匹配的评价[10]。

3.2.4 成果评价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如校园健康教育宣传服务、养老志愿服务等。学生可参加全国性的学科活动和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健康服务与管理情景模拟沙盘竞赛等。大四上学期开展为期14周左右的临床见习课程,安排学生前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康复科、肥胖诊疗中心等科室轮转见习,熟悉健康管理的流程和相关服务技能。大四下学期采取校内外相结合、学院安排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前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营养咨询公司等机构实习。

3.2.5 发挥中医药院校优势增设中医药课程《“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药特色课程的开设,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非中医院校也可引进中医学专业师资和中医药网络资源课程。

积极推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块建设,在微观健康管理服务行为、中观健康企业及产业发展、宏观健康经济政策分析三大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实践导向的高质量中医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发挥书院制学业导师的科研带头作用,为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加其继续深造的动力,鼓励学生努力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高端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中医药院校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