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牛所”高奏富民欢歌
——嵩县以创新打造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

2023-10-11 02:15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9期
关键词:嵩县养牛经纪

文、图/本刊记者 丁 浩

又到了肉牛交易的日子,一辆辆满载肉牛的大小货车从肉牛市场进进出出,漫天的哞哞声,驱赶牛儿的吆喝声,操着不同口音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现场十分热闹红火。

9月6日上午,“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采访团走进嵩县闫庄镇豫西肉牛交易市场调研采访,肉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们在草帽的掩盖下“摸码子”讨价还价的热闹场面,吸引着大家的眼球。

来自闫庄镇闫庄村的冯喜章,是豫西肉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在这一行干了20多年,他一眼就能精准地测量出牛的体重和出肉率。

不到10分钟时间,冯喜章在卖家与买家之间来回进行了四轮“摸码子”,一头1200多斤的肉牛,以14500元的价格成交,客商高高兴兴把牛拉上了车。

“我们这里一般农历逢双开集,一个月有15个集,早上6点开市,周边村民都把牛拉到这里进行交易。”冯喜章告诉记者,他一天最少可以促成交易20头牛,上个月挣了7000多元。

闫庄因牛而兴,因市场而名,闫庄黄牛产业的发展支撑了黄牛市场的兴起,市场的壮大也带动了闫庄及周边养牛产业的发展。

闫庄镇党委书记史章栓介绍,闫庄肉牛交易市场的模式是集体主办,市场运营,利益共享,客户为先,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旺季每天可以交易成功300多头牛。

在这里,买卖牛需要通过“牛经纪”的帮助,如果少了经纪人,交易很难做成。“牛经纪”的主要工作是以行家的身份为买卖双方搭起桥梁,协助介绍、推销牛只,从中收取报酬。

除了像冯喜章一样传统的“牛经纪”,这里也有很多通过直播买卖牛只的线上“牛经纪”,王恩施就是其中的一位。

别看只有一个支架、一台手机,王恩施通过这个简单的工作设备,一个月的线上交易额可达50万元。“有些客商到不了现场,就可以通过直播镜头近距离观看牛的大小和出肉量,达成意向后,就可以线上交易。”王恩施说,通过直播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地销售肉牛,也能让全国各地更多的客商了解嵩县肉牛交易市场。

“牛经纪”是闫庄独特的群体,目前常年活跃在市场的有70多人。他们靠自己的能力赚取交易费。据了解,一头牛交易费100元左右,50%归“牛经纪”所有,极大调动了经纪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与市场形成利益共同体。

“闫庄黄牛市场买卖全国黄牛,客商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每个经纪人背后至少有20个全国固定客户。”史章栓自豪地说,市场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近50万元。

一头肥牛带动一方经济。有了黄牛市场,闫庄大部分群众以养牛增收。目前,全镇养殖户有853户。其中,10~30头小型养殖户269户,50头左右中小规模养殖户116户,500头以上较大型养殖场4家。全镇养牛总数有2万多头,今年有望超过3万头。

同时,市场带动一大批人从事养牛交易服务,周边有500余辆车从事黄牛贩运,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带动镇区24家宾馆、饭店等为牛客服务,总管庙、窑湾、裴岭、西程又建起了4个秸秆收贮中心,裴岭建成年加工5000吨有机肥厂1座,养牛产业链条真正做到了带动群众增收。

闫庄镇黄牛市场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5万多头,年交易额6亿元。这红火的背后,是嵩县高度重视养牛产业,不断创新养殖模式的结果。

据了解,嵩县地处豫西山区,是传统的养牛大县。2022年以来,嵩县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发展“两牛”产业决策部署。为破解养牛户用地紧、资金缺、技术差、卖牛难等瓶颈,该县依托荒山、荒沟、荒滩、荒丘多,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推出了“托牛所”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养殖户“退村入所”发展养牛产业,促进养殖户增收致富。

明确推进方案。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采取“村集体领建、农户联建、龙头企业投建”模式,实行“夏秋放牧、春冬托管”,集中饲养、统一管理“全程托管”两种托管代养方式。

牛壮人欢笑

提供资金支持。出台“牛十条”,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母牛犊牛养殖、规模场建设、金融保险、疫病防控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极大提高群众的养牛积极性。

全程技术服务。聘请4名省“两牛”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遴选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200名乡村防疫员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提高了养殖技术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8月,洛阳伏牛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手嵩县德亭镇杨村“闲置资源”,按照现代化养殖场的建造标准打造,流转土地种植牧草,建造青贮池、饲草及精料车间、饲料制备机。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脱贫户监测户托养”模式,承担了周边6个村45户180余头肉牛的“托养”服务。“托牛所”由此开始并在德亭镇乃至全县复制。

“群众把牛放在‘托牛所’,啥心都不用操了。‘托牛所’负责日常喂养、管理,直至出栏销售。”据德亭镇党委书记夏萌介绍,2022年以来,德亭镇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沟因地制宜建设“托牛所”,积极探索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经营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目前,全镇养牛4961头,建设庄科、南台、赵元3个500头以上示范村,在杨村建设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基地,流转土地500亩用于苜蓿草和青贮饲料种植,建成托牛所12个。

杜富强是德亭镇庄科村村民。他有4头牛,养殖一年出栏就能卖到5万多元。虽是养殖户,但杜富强一年到头都是“甩手掌柜”,种地、打工几头不耽搁。

“多亏有了‘托牛所’,人家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不但把牛养得好,还能卖上好价钱,咱只等着收钱就行,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儿了。”说起“托牛所”,杜富强高兴得合不拢嘴,“养牛、打工两不误,既轻松,又多了一份收入,我家的日子红火着呢。”

据了解,有了“托牛所”后,基地与农户签订托管代养协议,统一提供饲料、防疫、配种、销售、保险、补贴“六服务”,农户年度保底收益4000元,多出收益部分由农户与村集体或龙头企业按照3:7的比例再次分配,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多重增收,进一步激励农户多养牛,扩大规模饲养量。“牛产业”让群众过上了稳挣不赔的“牛生活”。

放眼嵩县,“托牛所”这一创新养殖模式已经成为牛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加分项。

猜你喜欢
嵩县养牛经纪
两部门:房产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不得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铭记审计历史?讲好审计故事
文旅部: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实行学时记录制度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嵩县
嵩县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
浅谈水土保持在嵩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