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有效课堂提问“三法”

2023-10-12 21:37范海荣
中学政史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课程内容设置

范海荣

●江苏省如皋中学

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极广,且理论性强,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提问是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思考。但是,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实际来看,经常出现提问流于形式的现象。加强对提问式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优化和改进提问方式,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问题设置难易适中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提问环节同样适合。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说出答案,那么提问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如果问题太过复杂,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依旧不能作答,那么积极性就会下降。因此,课堂问题设置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设置恰当的难度梯度,最好是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符合学生学科发展的问题。如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设置较难的问题,可以考虑把问题细化并分解,设置一定的梯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给“摘桃子”的过程提供了“梯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教学目标之一是知识迁移,即将之前学习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迁移到本节教学内容中。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在之前学过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关联呢?这个问题提示性较弱,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很难理解并回答。对此,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成三部分:在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目前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存在联系?这样,逐层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了结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考虑到少数民族的自身特点,又为了民族平等、团结的落实。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了更好的理解,还牢记了“一个基本制度”,以及它们相互促进并有所区别。

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有着积极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并在参与和讨论中提升政治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学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教师把课程内容和二十大结合起来,和学生共同讨论会议精神。在得知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后,有的学生提到:“为什么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这样回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被称为目前的主要矛盾。”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社会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高中生而言,个性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必须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如果在设置问题时“一刀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相对不公平,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必须要立足于学情创设问题情境。

三、问题内容体现举一反三

政治课程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纠正他们错误的观点并适时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也是政治课程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扩展,设计一些课外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查询的过程中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全国劳模资料的任务,并分析和总结这些人物的共同之处,以及和新时代的契合点,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又如,在教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判断其是否对重点问题有较为充分的准备,并且选择学生不理解之处展开讲解,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广大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提问方式,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同时也应明确问题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为首要任务,既要考虑所提出的问题能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要关注对课程内容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课程内容设置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