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2023-10-12 21:37徐欢欢
中学政史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地绿水青山课程标准

徐欢欢

●江苏省连云港市夹山中学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地协调观是内涵之一(且是第一内涵),这意味着培养人地协调观应当成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案例分析,就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义

有人说,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地理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地关系,带着怎样的人地观念来研究、学习地理知识,影响着学生在面对人地关系时的价值取向。尽管从传统评价的角度来看,人地协调观在地理试卷上的体现并不那么直接,但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的建立与否还可能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尊重人地协调观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就显得十分必要。

笔者在理解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义的时候,形成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人地协调观首先是一种观念,其是指向学生心灵的;“协调”是一个核心概念,其界定的主体是“人”与“地”,同时又是“观(念)”的修饰语。怎样的人地观念才是协调的是教学中需要研究与把握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面对人地关系的时候,能结合实际并立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能够让人地关系变得协调,那人地协调观就养成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基于上面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应重点研究人地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利用地理学科教学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真实环境问题,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环境教育素材。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思考如何让人地关系变得更加协调。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学中,可以从培养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来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我国的山脉走势,你觉得应如何对待大自然的这些馈赠。如果在风景秀丽的山上建别墅,或者开发旅游来增加当地人的收入,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具有一定的讨论性。有的学生认为是合理的,有的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而且还都能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觉得提高生活质量与增加收入,本来就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因此只要有实力也无不可;有的学生会认为要尊重大自然的原有特点,不能任意破坏,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也渐渐趋向一致,那就是无论是少数人利用经济实力享受特权,还是面向所有人增加所谓的收入,在环境保护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当两者有冲突的时候,应当是绿水青山更加重要。

很显然,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说明人地协调观得到了培养。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思考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立足于学生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立足于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既然是道德意识,那就意味着对人的言行存在着一定的约束力。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道德的国家,强调道德对人的约束力量。事实也证明,在面对人地关系的时候,道德力量非常重要。道德力量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而这,就是正确人地意识的养成,是人地协调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总之,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教学必须渗透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学生施加人地协调观教育。

猜你喜欢
人地绿水青山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神秘的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