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

2023-10-12 07:51周侗艳
作文新天地 2023年26期
关键词:橘子鲁迅细节

◎周侗艳

文学作品中叫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有时竟是由极细小的细节刻画产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先生读文章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笔就传神地写出了寿镜吾先生的读书神态。在《台阶》中,作者将镜头定格在父亲头发上的水珠——“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父亲艰辛劳动的场面。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细节不大,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在生活中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往往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脑海中留存的印象、记录的素材,通过捕捉细节,加工创造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以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的奇妙作用呢?

(下文选用的学生作品均来自浙江省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

一 用放大镜观察,以小见大,把细节写“真”

诗人陆游说,写诗“工夫在诗外”。写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其次,写作时要定格情境画面,细察纹理,捕捉微小但让人印象深刻的点。放大“影像”,以小见大,找到情感的生发点,选择细节描写的角度(外貌、服饰、语言、行动、心理、场面等细节),抓住典型细微之处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老王》中,当病后的老王站在“我”面前,其近乎可怕的外貌给了“我”极大的心灵震撼,作者将观察视角定格在外貌上,对老王的面色、眼睛、身体形态进行了细致描写,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再如,学生这样写妹妹刚睡醒的模样:

妹妹在与我拉拉扯扯了近半小时后,终于从躺着改为坐着了。可看她那样儿,似乎一点儿也没醒:压得像鸡窝一样的乱发下,两只眼睛紧闭着。我试图用手把她那粘在一起的眼皮扒拉开,可妹妹的眼皮像坏了的窗帘,拉上去又掉了下来,怕是用火柴棒也难以撑起。过了良久,才见她的眼睛睁开如棉线粗细的一条缝,然后像慢动作似的睁开了。或许是没睡够的缘故,原本一对黑珍珠般的双眸显得有些无神。那些翘着的睫毛挤成了一束一束的,甚是可笑。她呆呆地看着我,目光像空气一样四处游散。她迷离的目光聚在闹钟上好一会儿,才缓缓吐出五个字:“才十点半呀!”

(周诗仪)

睡觉醒来,一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却通过仔细观察,从这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捕捉到创作灵感。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将镜头对准人物的眼睛,如同放大镜似的,把妹妹睁开双眼的全过程细致入微地摄录出来。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将动作拉长,如“紧闭、扒拉开、拉上去、掉了下来、挤成、游散、聚”,把妹妹睡眼惺忪、懵懵懂懂的模样描摹得惟妙惟肖,让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此外,作者通过想象,形容“眼皮像坏了的窗帘,……怕是用火柴棒也难以撑起”,在不动声色中把妹妹困得睁不开眼的可爱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学生这样写:

对父母说声“我爱你”,对我这个不善言表又腼腆的人来说,实在是困难。为此,我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苦恼明日如何开口。

酝酿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对着镜子练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摸摸脸皮,真希望这时它能变得厚一点。“妈妈,我爱你!”“我爱你”这三个字,怎么说怎么别扭!唉,说一句“我爱你”难道就这么难吗?我不敢想象当我面对妈妈说出这三个字会是怎样的情景。哦,我的天哪!

误解

在多次练习之后,我似乎找到一点感觉,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深情,几乎动用了脸上的每一块肌肉。

“我的宝贝,这么早就起来瞎喊什么呢?”妈妈突然出现在我背后,吓了我一跳。

“我爱你……”没想到我居然说顺嘴了。

“什么?”

“哦,没、没什么!”

“小小年纪不学好,别以为我没听见,快写作业去!”可妈妈似乎并没有生气。

执行

晚上,我鼓足勇气,来到妈妈面前对她说:“妈妈,我爱你!”妈妈转过身来,用慈爱的目光望着我,我看见她的眼睛湿润了。“儿子,妈妈也爱你!”我禁不住扑进她的怀里,紧紧地拥抱她。我有点恨自己,为什么同样一句“我爱你”,我需要一天时间酝酿才能顺利说出,而妈妈只需一瞬间?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妈妈的苦口婆心,我的屡教不改;妈妈的严厉斥责,我的“顽强抵抗”……

(胡圣杰)

一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任务,让个性内敛、不善言辞的作者为了难。本文聚焦于要对母亲说出“我爱你”这一细节,细化放大,从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两个维度把动作分解成“酝酿—误解—执行”三步,通过“我”对镜练习、母子对话等语言描写,一波三折地写出了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从“别扭”到“误解”,再到“感动”,深化了主题。文章以小见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无言的感激之情。

细节的分量虽轻,能量却大。再没有比细节描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手法了。平凡的事本身不平凡,是平凡的心让我们无视它的意蕴。没有饱含感情的人,写不出动人的细节。留心观察生活,怀着感情写细节,可以化平凡为不凡。

二 巧用显微镜思维,揭微显隐,依本质延“深”

细节要真实,更要典型。细节描写并非越详细、越复杂越好,也不是记流水账。只有独具代表性的细节,才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凸显作品的中心,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想要确保文章中的细节具有典型性,就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事件特点、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尽量选取关键处、转折处、重心处、情节跳跃处等。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的两处描写: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第一处“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典型化的动作细节描写可看出阿长的睡相粗俗,令少年鲁迅苦不堪言,心生厌恶。而第二处中写长妈妈并不知道《山海经》这本书的正确书名,所以才说“有画儿的‘三哼经’”。长妈妈连书名都不太清楚,那么她去买这本书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她终究是把书买到了,这凸显出长妈妈对“我”的关爱之情。鲁迅特意这样写,其实是要表现成年后的他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此外,适当“细心地”经历生活,感受人、事、景、物的微小变化,在合适的时间用显微镜般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正在经历的事件,明确本质和冲突,才能使自己的细节描写更有力地触动读者。

如学生写同学之间的分享:

她,是我的好朋友。

中午,我剥橘子分给同学。突然,一瓣橘子被我不小心掰出了汁水。怎么办呢?扔掉太可惜;送给同学吧,给谁好呢?因为这瓣橘子看起来真不怎么样!

我一回头,看见了她。对,还有她没给呢!我迅速拿起那瓣出水的橘子,甩了几下,转身准备递给她。就在“给你”两个字刚要冲出嘴的一瞬间,我犹豫了:她可是我的好朋友,怎么能把不好的东西给她呢?但这是进口的橘子呀,那么贵,扔掉太可惜了!

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人在拉扯。虽然我知道出了水的橘子味道会有些影响,可是……

突然,她朝我走了过来,手里捧着一把红红的石榴。她径直走到我的座位前,轻轻地将手中的石榴,放在我的桌子上,笑着说:“给你的,尝尝看!”我一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地说:“好,谢谢……嗯……谢谢了!”

我低头看了一眼那些石榴,它们一粒粒亮晶晶、红彤彤,闪着迷人的光泽。我拿起一粒放入嘴中,哇,真甜!

我的心猛然一震,飞快地捏紧那瓣橘子,干脆利落地将它扔进垃圾桶。我小心翼翼地重新掰下一瓣橘子,黄澄澄的,递给她:“这是给你的!”她接过,开心地笑了:“哇,谢谢!”

我轻松地笑了。

(王佾欣)

作者用不加雕饰的文辞,为我们讲述了她战胜自己,和朋友分享橘子的故事,虽然是一件生活小事,但在作者的笔下却一波三折。“我”想分橘子给同学,却不小心将一瓣橘子挤出了水,觉得扔掉可惜,便欲送给同学,却又犹豫、纠结。看到此处,读者也不禁为“我”着急,怎么办呢?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同学送石榴给自己吃。同学的真诚,显然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将那瓣挤出了水的橘子扔进垃圾桶,重新掰下一瓣橘子送给同学。整个故事在“我”心情的起伏中层层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除此以外,对比手法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我”前后两次送橘子态度的对比;“我”将那瓣橘子迅速拿起甩了几下就准备送同学的仓促,与同学手捧石榴径直走过来送给“我”的坦荡真诚的对比;挤出水的橘子和亮晶晶、红彤彤石榴的对比;“我”前后心情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的形象更加地丰满真实,一个真诚可爱、勇于自省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三 选择多棱镜视角,灵活生动,让人物“好看”

一个人处于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时候,他的表现可能是不一样的。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复杂,人在社会中是有多重角色的。所以,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要关注多重角色,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选择恰当的角色,并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为什么有人说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描写鲁迅的文章中最好的?那是因为当时的鲁迅展示给大众的形象大多是这样的:夹着烟,凝着神,横眉冷对千夫指,冷峻,严肃。而萧红对于鲁迅的刻画,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作家身份外,还从鲁迅生活中的多个角色里看见了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这样的“看”是多么难能可贵。

由此可见,要使人物鲜活、立体起来,应将人物放在多棱镜下,让人物投射出不同层面的形象。

例如,学生在《把“象形文字”打开》一文中,这样描写自己的奶奶:

我的奶奶很能干,她是家里的“后勤部长”,最近还担任了“通信部长”。所谓“通信部长”,其实就是把来电话的人的姓名记录下来,等到傍晚家里人回来了再作汇报。

咦,我的奶奶不识字,更不会写字,怎么能记录下这么多人名呢?告诉你吧,事情还得从上个月说起。

那天放学回来,我一进门便看见奶奶坐在电话机旁,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什么。晚上吃饭的时候,奶奶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对爸爸说:“对了,今天有两个人打电话找你,他姓……姓……姓什么来着?”奶奶记不起来了。她接着讲道:“算了,还有一个是……是谁来着……等会儿,我去查一下。”奶奶转身进了房间,不一会儿,拿来了那个小本子,她看了看说:“对对对,就叫‘鱼有波’。”

我疑惑地拿过奶奶手中的小本子,翻开封面,只见纸上画着一幅画:一条鱼腾空而起,下面是一朵朵浪花。虽然画技还勉强过得去,但我没看明白这画的意思,忍不住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

奶奶凑过头来,指着画上的鱼说:“这还不明白吗?鱼下面有波浪,这叫‘鱼有波’。”我不禁笑出了声音,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奶奶,您可真有创新精神啊!这可以当作‘象形文字’来解释了。”奶奶边指着另一幅画边解释:“这头羊的下颌上留着一大把胡子,意思是‘老羊’(老杨),要是没胡子的羊,那就是‘小羊’(小杨)。”奶奶边比画边讲解,逗得我捧腹大笑。

(俞霏)

作者抓住奶奶“不识字”这一特点,选择了生活中平常但非常典型的事例进行描写,一个聪明智慧的奶奶形象跃然纸上。文中有两处写奶奶“画”名字——“鱼有波”“老羊和小羊”,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从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抓住细节细腻描摹,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和情境逐步构建起奶奶的形象:虽然不识字,却能积极开动脑筋,用画画找谐音的方式记录来电访客的名字,帮助家人解决后顾之忧。她一人身兼数职,是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位成员。

作家池莉说:“我们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再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抓住细节,让普通的人、平凡的事、短暂的瞬间展现出最亮眼的神韵!

猜你喜欢
橘子鲁迅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鲁迅,好可爱一爹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鲁迅《自嘲》句
细节取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