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器物文化在琴筝乐器产品上的应用和创新

2023-10-14 04:29田步高
乐器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红木古琴器物

文/田步高

在宇宙及大自然中,森林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森林是人类的氧库、碳库、水库、粮库、柴库,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及物种的安全。树木是人类维持生活的物质基础,不但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粉尘,还能给人类提供居住材料和食物。木改变了人类生活,装点了人类生活。

在农耕文明之前,人类不仅使用石器,还大量使用木器,因木材易腐,从考古学上遗留下的物证较少,在德国Harz山麓出土了40万年前狩猎用的木长矛是用欧洲云杉木制作的,其埋葬于12头马骨之间,是迄今为止发现人类最古老的狩猎工具。在中国萧山出土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是用樟子松制作的,被称为中华第一舟。这或许就是《山海经》中刳木削船传说的最好证据。以上所用的木材属于白木。在自然界,木材分为白木和非白木两类,人们有意识地选用白木和非白木创制器物就形成白木器物文化和非白木器物文化,这二者都属于自然文化形态。

一、白木和非白木器物文化的特征

从白木的肌理解剖特征、视觉特性和触角特性三方面探索,白木肌理细腻,它的轴向细胞大多为管胞,占90%以上。细胞类型单一化并且细胞排列整齐有序、分布均匀。白木的视觉特性是“清净”,白木纹理清晰排列有序,白木的触角特性是柔软,具有与绘绢一样的手感。以针叶树材为主的白木有椴木、柏木、榧木、黄杨木等。白木文化属于轻量文化类,而非白木以阔叶树木为主的红木属重量文化类,此树种细胞组织复杂,纹理丰富无序,肌理较为粗糙,如将白木的肌理比作绘绢,则非白木的肌理可比作油画用的帆布。

白木器物文化运用范围较广,涉及狩猎、宫殿、寺院、陵墓、家具、舟船、乐器等文化生活范围。从文物考古也反映了人类运用白木文化历史十分悠长。

二、白木器物文化在乐器制作领域的应用

在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是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深入了人们的血液,浸透人们的感情,也哺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音乐是文化的基因而乐器是音乐最基本的载体,是人类的终生伴侣。木是有生命的,能引发人类的共鸣。乐器不只是可以发出乐音,成为人们演奏的器具,而且每件乐器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那精心设计的外观造型和科学的内部结构加上精美的工艺和迷人的音色,是各个时代科技与工艺美术巧妙结合的娇子。从古到今,乐器始终陪伴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

大千世界古今中外的乐器有千千万万种,大都是白木器物文化应用的产物,吹、拉、弹、打,每一种乐器都是人类音乐发展史上的纪念碑,每一件乐器都是世界乐器博物馆的一件珍品,记载着人类音乐艺术辉煌的历史,也是人类的骄傲和文明的象征。

中国乐器琴、瑟、筝是华夏音乐之瑰宝,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琴与瑟被誉为姊妹乐器,“琴瑟和鸣,百年好合”,人们把琴瑟和鸣比喻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以及夫妻关系和睦的最高境界。

早在蒙昧时期,据传说是伏羲伐桐创瑶琴,凤凰能通天祉应地灵,非梧桐不栖,伏羲用神木梧桐作琴,并创编乐曲《驾辩》弹唱,可谓黄天降祉,施民以乐。古琴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瑟是古老的汉族弹奏乐器,据说在夏代就有瑟了,通常颂瑟有二十五弦,雅瑟二十三弦,瑟体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关于琴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先民生活状态艺术化、艺术行为生活化的社会现状。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号称“孔门之瑟”。

古筝源于战国,盛于中唐,初为五弦,外形如“筑”,许慎说“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为瑟”。唐以后为十三弦,解放后改为二十一弦。筝与瑟均为弦柱乐器,瑟早于筝,后来二者是同期共存的。有诗为证“霍家小女家家瑟,杨氏诸姨部部筝”,清代以后瑟逐渐失传,筝却大行其道发展辉煌。有诗云:“谁家无画鼓,何处不银筝”。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秦汉时期由波斯传入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到盛唐时期曲颈琵琶已奏响华章。中国古乐器琴、瑟、琵琶八大王,都是中国的国宝。

扬琴、阮咸、月琴、柳琴均属于白木器物文化范畴,这几种乐器的面板全部用桐木,桐木是共鸣最佳的共振木材,其余部分用椴木、栬木。扬琴是明末由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在我国已流传和演化了四百余年,现已成为独奏、合奏和民族乐队中不可缺的击弦乐器。阮咸是汉魏时期阮籍之侄发明的乐器叫阮咸,属弹拨乐器,是中国乐器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乐器,后简称为阮。阮的音色典雅如人声,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白木应用在乐器的共振与反射方面古人早已作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桐梓合精,绿绮定情”,据古人说天下之良材,柔良莫如桐,坚刚莫如梓,以桐之虚,合梓之实,刚柔相配天地之道,阴阳之义也。梓木早已应用于古代乐器制作了《诗鄘风·定之方中》便有“树三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之说。

古代琴家在琴材科学使用方面探讨较多,唐开元天宝年间就有人用杉木棺板作琴了,根据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的原理,作过多种尝试;有桐面梓底,有桐面杉底,有杉面梓底,有桐面楸底。根据白木的密度,梓大于杉,杉大于桐。将杉木大量作为琴材或在永嘉之乱(307~316)之后,雷威斫琴就不必皆桐,甚至出现面底皆杉的纯阳琴,如雷氏琴《春雷》,是唐琴中最为珍贵的无价之宝。

三、白木器物文化古代精典之作——我国出土文物乐器介绍

让我们走进古代乐器宝库,聆听古琴的绕梁之韵,感悟《诗经》的时代意境,筝、瑟的吟按流淌着战国的风情,古代先民无论是敬天祀地,农耕狩猎,还是图腾崇拜,华夏之乐始终生生不息,宝库中下列出土文物乐器皆为精典之作,体现了白木器物文化的古朴和幽远。

1.素漆十弦琴

1978年湖北陵县曾侯乙墓出土,战国初期的素漆十弦琴,属周代文物,此琴由琴身和活动底板构成,属箱式古琴,长67厘米、宽19厘米、高11.4厘米,琴面隆起且不平。是我国考古发现中首见,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古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1)。

图1

2.漆器五弦琴

年代:战国。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白木木胎,雕制,长115厘米,首宽7厘米,尾宽5.5厘米,彩绘纹饰,绘制十二只凤鸟,工艺精美。暂定名“五弦琴”或说用于调定编钟音律的测音工具——均钟。

3.七弦琴

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了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七弦琴,距今2700年,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七弦琴,它改写了中国古琴史乃至音乐史。据传古琴初为五弦,后文王吊子、武王伐纣各加一弦成为文武七弦琴,一直流传至今(图2)。

4.彩漆瑟

年代:战国,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通长167.3厘米,首宽42.2厘米,尾宽40厘米,岳山有二十五个弦孔。瑟身雕琢精细,纹饰美观,也是难得的漆器艺术珍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瑟,可谓稀世珍宝。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图3)。

5.陪葬古筝

1979年江西贵溪县鱼塘乡仙水岩崖墓群出土古筝一件,放置墓主人棺盖板之上,筝为梓木刳制而成,其中部与尾部已残断,其木质坚硬沉重,造型如船,陪葬古筝罕见,世所难求(图4)。

6.木雕曲颈琵琶

1975年在江苏扬州邗江蔡庄墓葬中出土一大一小两件琵琶,大的上面有弦孔,是实用器,小的没有装弦的痕迹,是一件冥器,是五代军阀扬行密的女儿寻阳公主墓室的陪葬品。冥器琵琶,长55厘米,宽19厘米,颈向后弯90°,陪葬品与墓主人生平有关,寻阳公主精通音乐,才会用乐器陪葬。唐代出土乐器很少,此木雕曲颈琵琶是中国考古史上唯一一件木雕琵琶,属千年独一无二,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图5)。

图2

图3

图4

图5

四、白木与红木文化的特征比较及在琴筝产品上的应用

基于白木的解剖特性及自身材质可归纳为:精细·清净观,节省·包容观,柔和·亲近观及简约·朴素观四个方面。而红木文化强调浓材色观,重密度观,繁纹理观。红木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主流载体是红木家具,红木的材色与“中国红”十分相近,而红色是汉民族文化图腾的象征,因此红木家具很受群众喜爱。其红木色中的紫色被视为高贵福祥之意,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因而名贵的紫檀木更受富豪们的青睐。红木的密度大,具有重量感,这与“重”中含“贵”“尊”文化理念有关,我们在琴筝制作中红木、紫檀、黄花梨等运用较多。如斫制古琴时无论是高、中、低档古琴,但岳山、承露、轸池、琴轸、雁足、焦尾、龈托等必须用红木或硬杂木,因红木类木材密度大、耐磨、适用、美观。制作古筝时岳山、面贴条、侧板外贴、筝码等也必须用红木、紫檀或其他硬杂木。

目前琴筝生产行业还批量使用白木中的楠木、古楠木、金丝楠木、古杉木等纹理美观的木材作为古筝的装饰材料,做到产品工艺化,用材多样化。以上就是白木文化和非白木文化在琴筝产品上的科学搭配和应用。

五、复制,让文物乐器再生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扬州、成都(时称益州)两地物产富饶,文化底蕴深厚,时称“扬一益二”。1994年在北京名琴名曲鉴赏会上,四川省歌舞剧院院长唐中六与我见面,就筹办第二届中国古琴国际艺术交流会之事进行商讨,唐院长要求我厂给予支持合作,我经考虑后回复他四句:古琴博览无古琴,良木古木出精品,百琴百制无同类,听琴论琴觅知音。意欲在第二届琴会上创办“百琴书画博览展”。经过一年的策划和研制,在成都第二次国际琴会上终于隆重举办全国第一个“百琴书画博览展”。同年还应邀赴香港文化中心展演。百琴展中百张古琴的型制、配件、琴名、琴底铭文各不相同,我们查阅史料,将历代琴谱上51种样式的古琴全部复制,还研发创新四十余种型制,基本达到“百琴百制无同类”的要求。香港百琴展承办人、香港《文汇报》编辑记者郭庆忠于2001年向联合国《世遗小组》提供此次琴展的全套资料,为中国古琴申遗成功作了贡献。

结论

1.白木器物文化在琴、筝、瑟、琵琶等乐器的应用范围之广,历史悠久是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

2.白木文化属于轻量文化范畴,而红木文化属于重量文化类,白木文化追求纹理的有序度,而红木文化追求纹理的无序度,在琴筝产品中科学使用,合理搭配,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古代的筝均为素筝,三十年前扬州古筝率先进行古筝产品工艺化,随着人们对琴筝等乐器产品工艺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特色木材将被用来装饰琴筝,除白木外将形成多元文化打造琴筝的格局。

猜你喜欢
红木古琴器物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寻访千年古琴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