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疠(厉)”

2023-10-14 01:14黄佳媛
雨露风 2023年8期
关键词:麻风病麻风疫病

黄佳媛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其中,“疠”字是一个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字形之一。“疠”,又作“厉”,古代的“疠”通常指一种严重而难治的疾病,“疫病”为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义项。疫病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对疫病的认识和对待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而“疠”除了“疫病”一义,更有许多其他范围笼统、指向模糊的含义,故研究“疠”字的字义,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医学、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疠”的起源

自古以来,疾病就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公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浩如烟海。在语言学界,也有学者探讨了“疫”“瘟”“疠”等词的来源和发展。其中,“疠”一词非常陈旧,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但它的字形以及字义仍然引起学界的关注。关于“疠(厉)”字,目前学界的解释包括大型辞书在全面性、准确性等方面都还有探讨的必要。

“疠”字与其他表示疾病的字(如“疫”“病”等)相比,具有更为古老的历史。《说文·疒部》:“疠,恶疾也。从疒,厉省声。” [1]《公羊傳·昭公二十年》载:“何疾尔?恶疾也”。何休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以上的“恶疾”义是“疠”的本义。此本义当得之于声。考《说文解字》:“厉,旱石也。从厂,虿省声。”可知“厉”本义指磨刀石。《汉书·严安传》云:“民不夭厉,和之至也。”隋颜师古注:“厉,病也。”又有《玉篇残卷》“厉”字条下:“野王案:今为砺字在石部,渡水之厉为濿字在水部,疾病之厉为厉字在疒部”,可见指称疾病时,“厉”与“疠”互通。《广雅·释诂三》“毒貉?傸憎懀孱恶也”条王念孙补“厉”字,并疏证云:“是凡言厉者皆恶之义也。” [2]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疠”下云:“凡恶者古皆称厉,恶鬼曰厉鬼,恶疾曰疠疾。”从字面看,“恶疾”是个笼统的概念。在实际的使用中,该词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二、“疠”的含义

就中古时期的文献用例来看,“疠”大致有如下四个义项:

一是指疫病。先秦两汉典籍中有“菑疠”“疠疫”“疫疠”等。《左传·哀公元年》:“天有菑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晋杜预注:“疠,疾疫也。”《左传·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唐孔颖达疏:“疠疫谓害气流行,岁多疾病。”汉蔡邕《月令问答》:“著《月令》者,豫设水旱、疫疠,当祷祈也。”《后汉书·马融传》云:“驱厉疫,走蜮祥。”三国时期的魏国曹丕《典论》载:“疫厉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根据文意和旧注可知,以上的“疠”当为“疫病”义,泛指导致多人同时受害的、性质恶劣的一类灾病,但并不能武断地说它们都是传染病或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流行性传染病。《三国志·吴主传》“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旧唐书·杨炎传》“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疠”。“饥疫”“饥疠”即指饥荒,故可称“疫”或“疠(厉)”,与传染性疾病无关。由此可见,“疫”“疠(厉)”在早期人们的认识中并没有传染性疾病的含义。在中古时期,“疠”与“疫”基本同义,但在正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比如《旧唐书》中“疫”“大疫”“疾疫”等词出现频率较高,《新唐书·五行志》中专开了“疫”的条目,收录了16条疫灾的记载,却未见有“疠”的条目,说明在官方表达中,一般以“疫”指称疫病。

二是指某一季节的多发病。有“疠疾”一词。《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东汉郑注云:“疠疾,气不和之疾。痟,酸削也。首疾,头痛也。嗽,欬也。上气,逆喘也。”唐贾公彦疏:“疠谓疠疫……疠气与人为疫。”可以认为,此“疠疾”即“疠”。从文义上来看,应该是指四时之病,即令人痛苦、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时令病”,中医指某一季节的多发病,如夏季的痢疾、热病,或是秋季的秋燥、疟疾等,而不是疫病。又有《庄子·天下篇》“百日之疠,大丈夫不谓疾也”,从文义看,其“疠”应该也是指季节性疾病。

三是指恶疮。又有“疥疠”连用。《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东汉郑玄注:“疥疠之病,孚甲之象。”北大简《苍颉篇》:“瘅热疥(疠),瘕痹?疽。”《急就篇》:“痂疕疥疠痴聋盲。”唐颜师古注:“疠,恶疾也。”这里的“疠”与“疥”并列,应当理解为“恶疮”义。又有“疮疠”一词。《神异经·南荒经》:“南方荒中有涕竹……其笋甘美。煮食之,可以止创疠。”此“创疠”即“疮疠”,《汉语大词典》指“疮痈等体表疾患”。后世又有“疠疮”一词。唐王焘《外台秘要方·采药时节所出土地诸家丸散酒煎》:“疠疮,以酢泔洗讫,取药和猪脂涂之。漏疮有孔,以一丸如小麦内孔中,和猪脂傅上。”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小儿诸疾》:“著水流下者,令儿青盲;弃于火里者,令儿生疠疮。”又有《正法华经》卷2载“殃暴疽疠,常有臭气”,《本草经集注》“虾蟆”:“治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能合玉石。”

四是指麻风病。睡虎地秦简《封诊式》:“爰书: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何病,无它坐。令医丁来诊之。丁言曰:‘丙无眉,艮本絶,鼻腔坏,刺其鼻不嚏。肘膝……到……两足下踦,溃一所。其手无胈。令啼,其音气败,疠也。”从这些症状的描述看,很可能是后世的麻风病。但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说:“因为几乎不可能根据文献判断所载之病例是否确实为真麻风,确定中国首次出现麻风的时间的努力注定会徒劳无功,徒惹口舌之争。”所以,我们只能说,如果中国先秦时期一定出现过麻风病的话,那么这种病应该是用“疠(癞)”来命名的。

另外,“疠(厉)”还经常用来指得了能让人变丑的病的人。有单用“疠(厉)”的,也有组合成“疠人”一词的。《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晋郭象注云:“厉丑而西施好,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注云:“厉,病癞。”《庄子·天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晋郭象注云:“厉,恶人也。”《战国策·楚策四》:“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夫厉虽癕肿胞疾…… 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这种丑陋,可能是头面部、手足等生恶疮导致的,麻风、恶疮、一部分季节多发病和一部分疫病都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说:“在古代中国,‘厉(如上文所述,也可以读作‘癞)是对一种有严重皮肤症状的疾病,或者丑陋病人的俗称……不容我们说疠/癞就是指真麻风,即便很清楚此词很流行,在医学和非医学的语境下都用来指外表有令人厌憎的皮肤损害的人。” [3]

在《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风论》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都出现了“癘”,在这些文献中,“疠”并不是指一般的恶性疾病,而是指一种由风寒邪气入侵经脉并难以消退的疾病,表现为鼻子和面部的损伤,面色失常,皮肤溃烂,也被称为“疠风”或“寒热”。《灵枢》中亦出现了“疠风”,《灵枢:四时气》云:“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由此可见,“疠”可指疠风,且该病以皮肤恶疮为主要表现,以上所说“得了能让人变丑的病的人”也可谓患疠风之人。

段玉裁注《说文》说,“疠”包括恶疮、瘟疫两类疾病。段玉裁注:“按古义谓恶病,包内外言之。今义别制‘癞字,训为恶疮;训‘疠为疠疫。” [4] 段注或来自晋郭璞注《山海经》《西山经》:“(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郭璞注:“疠,疫病也;或曰恶创。”由以上所述看,郭、段二氏的解释仍然不够全面。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伯牛有恶疾”,《淮南子·精神训》作“冉伯牛为厉”,宋邢昺《论语疏》引《淮南子》作“伯牛癞”。伯牛到底得了什么病?由以上所述可知,哪怕确实如汉人所说为“恶疾”为“厉”,也还是不能确定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我们所能知道的,大概只有两点:一是此病能致命,二是此病不是一般的病。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唐司马贞《索隐》:“疠音赖。赖,恶疮病也。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赖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同上《范雎蔡泽列传》:“漆身为厉,披发为狂,不足以为臣耻。”唐司马贞《索隐》:“厉音赖,癞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癞。”由注释可知,“漆身”之后,得的并非真“疠”病,而是“若癞”“如病癞”,那真正得的是什么病呢?应该是漆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即记有治疗漆疮之法。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腨皆悉瘙痒,面为起肿,绕眼微赤,诸所痒处,以手搔之,随手辇展,起赤?瘰,?瘰消已,生细粟疮甚微,有脓,中毒轻者,证候如此。其有重者,遍身作疮,小者如麻豆,大者如枣杏,脓焮疼痛,摘破小定,有小瘥者,随次更生。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着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由此知漆疮乃因漆毒而导致的过敏性皮肤病变,有细粟疮,有脓,或更大的疮,有灼热痛感等,确实“若癞”。由此可知,这里的“厉”应该是指那种会长疙瘩、有脓的恶疮。这样看,笼统地说此“厉”为“恶疮”义应该是可以的,如认为是“麻风”或某种传染病之类的,则太绝对了。

还需要注意的是,“疠”在古代不仅指疾病本身,还有一些与疾病相关的负面含义。比如,俗有“厉鬼”一说,“疠”与“厉”相通,而“疠风” (麻风病) 多以面部、四肢关节形态严重损害为主, 如爪手、垂足、狮面等症状,长期的迷信鬼神和天命论早已把麻风病患者和厉鬼联系到了一起。《周礼·春官·占梦》:“季冬……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郑玄注:“疫,疠鬼也。”说明其将当时这种大范围染病的情况视为鬼作祟,即认为一切病症是由于恶鬼作祟所致。这种“鬼灾为疠”的思想在唐朝时期也可窥见,《新唐书·李德裕列传》载:“南方信巫,虽父母疠疾,子弃不敢养。”《旧唐书·李德裕列传》载:“江、岭之间信巫祝,惑鬼怪,有父母兄弟厉疾者,举室弃之而去。”《楞严经》列举的十种恶鬼亦包含“疠鬼”,林富士也曾在《试释睡虎地秦简中的“疠”与“定杀”》 一文中对“疠”进行解读,认为“疠”不仅是一种疾病,而且还是一种鬼神作祟引起的疾病。‘疠字本身即可训为“鬼”(神)。此外,在古代神话中,“疠神”也是一个恶神的代名词。《山海经》中有关于“疠神”的描述,说其形状丑陋,口吐蛆虫,能使人感染疫病。这也说明了“疠”这个词在古代文化中与鬼怪等不祥之物的紧密联系。因此,“疠”这个词在古代文化中不仅是疾病的代名词,还被用来形容一些与疾病相关的负面社会现象和不祥的存在。

三、结语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疠”至少包括了疫病、时令病、恶疮、麻风病这四类病,且因古时人们的迷信思想衍生出了鬼灾等负面含义,各种意义应该是从本义“恶疾”引申而来的,在使用上比较笼统,不太可能与我们当下某种具体的病相对应。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疠”就是瘟疫或麻风。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出无论“疠”指代哪一类疾病,它都在“恶疾”的范围之内,且由于古时候的医疗条件落后以及人们的思想闭塞,古人只能将“疠”归咎于鬼怪,将其视为不祥之兆,由此能看出古代人民对它的畏惧与憎恶。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M].朱慧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麻风病麻风疫病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国际麻风节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