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胡腾舞服饰的审美流变探析

2023-10-16 08:36夏惠旖
西部皮革 2023年19期
关键词:粟特长靴长袖

夏惠旖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1 胡腾舞之源流

胡腾舞,是流行于北朝至宋时期的西域乐舞,与胡旋舞、柘枝舞并称为“西域三大乐舞”。胡腾舞源自石国地区,石国是粟特昭武九姓国的城邦之一,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居住在中亚粟特的粟特人是一支隶属于伊朗种族的古老族群,汉文史籍称其为“九姓胡”“杂种胡”。由于地处欧亚陆上交通枢纽,粟特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从事商贸活动,经商贩贾,追名逐利,以“利之所在,无远不至”的商贾于公元三至十世纪闻名遐迩。粟特人逐渐进入中国后,在其迁徙沿线形成了一连串的粟特聚落和聚居区[1]。与月支胡、波斯胡相比,粟特九姓胡可以说后来居上,是一群极有文化艺术气息和移植能力的商胡贩客[2]。除了以“商贾”著称,粟特人还是“好歌舞于道”的艺术家,他们在丝路沿线输入各种时尚和艺术形式,其中就包括盛行于中原的胡腾舞。

胡腾舞在入华初期的北朝,由于时代的动荡和不稳定,胡腾舞表演多只局限于入华粟特贵族家中。随着文化的开放,唐时期胡腾舞逐渐由“胡家”走向“万家”,形成了“臣妾人人学圜转”“五十年来制不禁”的胡舞热。胡腾舞盛行于唐代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其一,胡腾舞所具有的刚健质朴、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乐舞风格与新兴强盛帝国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其二,唐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其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重要原因。然而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由盛转衰,政治经济的破坏也影响了艺术的发展,人们谈胡色变,开始排斥夷歌胡舞,包括胡腾舞在内的西域乐舞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淡出人们的视野。

2 北朝时期胡腾舞服饰

2.1 胡腾舞图像整理

北朝是胡腾舞入华高峰时期,这一时期胡腾舞主要见于入华粟特贵族场合中,胡腾舞在服饰上基本沿袭粟特本土服饰审美趣味[3]。

1992 年,河南安阳出土一北齐石棺床,该石棺床墓主人是移居中国的粟特王公贵族,年代约为6-7 世纪[4]。乐舞图中胡腾舞者与周围宾客皆着束袖紧身袍服,翻领,中间开襟,配蹀躞带,足蹬长靴,袍服领口、袖口、上肩、前襟、下裾都缘以联珠纹边饰。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乐舞扁酒壶上有胡腾舞形象,见图1,乐工舞伎五人身穿紧身翻领束袖胡服,中间开襟,腰间系带,足蹬长靴[5]。

图1 北齐范粹墓扁酒壶胡腾舞

宁夏固原出土的北朝绿釉乐舞扁酒壶上模印有胡腾舞图,见图2,舞工乐伎七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头戴卷檐蕃帽,身穿紧身对襟翻领束袖袍服,腰系带,足蹬长靴[6]。

图2 宁夏固原出土北朝扁酒壶

西安北周大象元年(579 年)的安伽墓围屏石榻上有胡腾舞形象。舞者身穿褐色或红色的紧身对襟翻领长袍,袍服前襟、袖口、下摆饰红色宽缘,腰系带,足蹬长靴。

日本Miho 博物馆藏北齐石棺床上有胡腾舞图像,舞者身穿下摆饰红色宽缘的紧身窄袖长袍,腰间束带,下身穿紧身长裤,脚穿长靴。

2.2 紧身束袖之人体美

分析北朝时期胡腾舞图像,发现紧身束袖、革带裤靴是北朝时期胡腾舞服饰的主要审美特征,这种以彰显人体曲线魅力的紧身包裹式装束能最大程度将男性身体魅力释放出来。人体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比例与形态的完美统一以及人体体表所呈现的优美曲线[7]。粟特民族与汉民族不同的审美理念在舞蹈服饰形态中首先就体现在人体观念中。

粟特民族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男性体形伟岸挺拔,健壮有力,人体胸、腰、臀曲线明显。入华粟特相关的墓葬出土图像中有诸多对于粟特人魁梧身材的清晰描摹,如宁夏盐池唐墓石刻墓门上浅雕的来自昭武九姓国的男伎。男伎形象洋溢着粟特民族对于勇猛、剽悍、力量的欣赏,那方圆的面庞,饱满的胸脯,壮硕的双臂,宽阔的肩臂以及紧致的细腰无不将男性肌肉线条及曲线力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性格勇烈,战无前敌”的中亚粟特民族来说,身体恰恰是高于一切并“通常十分引以自豪”的一种资本[8]。在这样的审美理念影响之下,中原宽袍阔袖式装束显然不是其最佳的选择,以紧身束袖、翻领、束腰革带、皮靴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服饰更能适应粟特民族对于男性力量和魅力的欣赏。

对生活在北方的西域少数民族而言,服饰一般是产生于“利身”“便事”的实用功能,然后逐渐走向美饰的[9]。紧窄样式的胡腾舞服饰一方面便于舞伎完成腾、扭、转、跃等高难度动作,其次,在这种紧窄服饰的包裹之下,人体曲线和轮廓魅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10]。其实,服装的本质是为人服务,通过服装,充分反映人的感情,反映人体美,比起中原传统服饰的宽衫大袖,把服装当作包体布,总应该是有明显的优点[11]。胡腾舞者旋转扭动的身体与紧身贴合的装束,所传达的是一种自由与身体性感之美。

3 隋唐时期胡腾舞服饰

3.1 胡腾舞图像整理

胡腾舞在隋唐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之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服饰也不断吸收融合汉民族文化元素,最终发展成为符合汉民族审美标准的服饰样式。

西安东郊发现的唐玄宗天宝四年(745 年)的苏思勖墓中有一幅胡腾舞壁画,见图3。中间胡人舞者高鼻深目多须髯,头包白巾,身穿圆领长袖汉衫,腰系黑带,脚穿黄色软靴,在一黄绿相间的方形毯上舞蹈[12],舞者两侧乐工均为汉人模样,着汉人衣冠。

图3 唐苏思勖墓胡腾舞壁画

陕西西安陕棉十厂壁画上也绘有胡腾舞图。中间一汉人男性舞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长袖袍衫,腰束革带,脚穿黑色长靴,双手隐于长袖中作舞蹈状,周围伴奏乐工皆穿圆领宽袖长袍[13]。

安阳修定寺唐代砖塔上雕刻有胡腾舞形象。男性胡腾舞者高鼻深目,头发卷曲,身穿窄袖紧衣式样的胡服,肩臂缠绕飘带,双手挥舞长袖作舞蹈状。

1987 年陕西西安丈八沟唐代窖藏出土一套伎乐白玉带,其中包括刻有胡腾舞形象的铊尾一件[14]。铊尾正面雕刻一高鼻深目卷发的胡人男性舞者,舞者身穿紧身窄袖袍服,身披帛带,脚蹬长靴,在一小圆毯上作腾跳状。

1981 年陕西礼县唐昭陵园出土单个胡腾舞玉铊尾[15]。铊尾正面一胡人男性身穿圆领紧身长袖袍服,肩臂缠绕帛带,脚蹬长靴。舞者扬右手挥舞长袖,抬右脚于小圆毯上舞蹈。

3.2 轻衫长帔之动态美

隋唐时期胡腾舞其最吸引人的并非服饰所彰显的人体美,而是服饰伴随身体律动所呈现的动态之美[16]。所谓服饰动态美,是指服饰造型随着人体运动而表现出来的动感并以此诱发出的美感,主要包括人在运动时服装面料脱离人体以及长袖、飘带等的运用而产生的动态美[17]。

隋唐时期胡腾舞服饰在北朝胡服基础之上,逐步吸收了中原汉民族服饰文化因素,通过轻衫、长袖等汉文化元素来展现服饰的动态美感。舞者穿圆领阔长袖袍衫,在其跳跃瞬间,轻衫、长袖也随之荡漾起伏,抖动飘摇,十分具有动态之美。长袖既是服饰也是道具,轻盈的材质通过舞者的手部动作,可塑造出“刚柔并济”的舞蹈情态,并因此增强视觉上的流动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帛带的表现运用亦为隋唐时期胡腾舞服饰动态美感呈现中不可忽视的一笔重彩,胡腾舞对于帛带的表现运用仿佛是将舞伎的肢体延伸,舞者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被贯穿于帛带的律动之中,不仅使得舞姿动作更为饱满丰富,亦进一步强化了服饰造型动态美的表现,为胡腾舞表演提供了最佳的艺术境界。身披帛带而舞的形象早在中国汉代画像砖上就已经出现,发展至唐时期,这种绕于肩臂的装饰更是发展成为宫廷女装中重要的流行配饰,即披帛。可见,隋唐时期胡腾舞者肩臂环绕柔软帛带的形象已经融合了汉民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舞服的借鉴,也是受唐代女性日常妆束的影响。

4 结语

胡腾舞舞蹈服饰由显露到遮蔽、豪放到含蓄、矫健到灵动的转变关系,构成了胡腾舞自入华以来其服饰审美特征的嬗变轨迹。胡腾舞乐舞服饰的变化,既展现出西域乐舞胡腾舞及其服饰的异邦之美,又彰显出唐帝国对外来文化兼并包容,为我所用的博大气度。这种融合了中原传统服饰色彩的“中西合璧”式胡腾舞也最终成为中国与西域粟特民族之间乐舞艺术及民族文化交流的最佳见证。

猜你喜欢
粟特长靴长袖
虞弘墓浮雕中“酒”元素初探
海天一色
隋唐洛阳粟特移民分析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First Look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廓形+过膝长靴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丝绸之路上唐与中亚粟特的文明交流
长靴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