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承,坚实江苏中医流派发展基础
——在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成立大会专家咨询会上的发言

2023-10-17 03:43邹燕勤
江苏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孟河医派流派

邹燕勤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邹燕勤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江苏南京 210029)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历代名医辈出,名家荟萃,孕育出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针灸学派等众多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中医学术流派鼎盛于明清,名震海内外,并不断开枝散叶,培育出海派中医、金陵医派等近现代著名学术流派,学术传人中名医荟萃。江苏地区中医流派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其丰厚的学术资源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推广。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的成立,必将有力推动江苏地区中医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我就其建设方案略提几点建议如下:

1 研究中医流派要与传承发展特色的中医、中药学密切结合

通过对中医各流派学术思想的研究发现,中医各流派都存在“一源多流”“一流多派”的特征,不同流派之间既有共性,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包括了传统中医药的部分精粹(特色医术、针术及独特的中药加工炮制学、单方验方),这是我们研究中医流派的关键,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永恒的追求目标。譬如:我在传承家父——一代名医邹云翔先生治疗肾病学术思想的长期临床中,与王钢教授共同努力,深入研究邹云翔先生治疗慢性肾炎的益气养阴、活血清利经验方,于2002年研发成治疗肾炎的中药新药“黄蛭益肾胶囊”(国药准字Z20020086);又于2010年基于邹云翔先生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益肾泄浊、活血解毒经验方,研发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新药“参乌益肾片”(国药准字Z20100051)。所以,强调中医流派研究的同时要重视特色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2 坚持文献挖掘、各家学说研究、临床研究相结合

对中医流派的研究,应在进行文献挖掘、各家学说研究的同时,集思广益、百家争鸣。“争”是中医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种积极性的表现,“鸣”是中医科学研究工作者苦心研究所得的辉煌成果。临床疗效是检验成果的最好试金石,因此要突出临床研究,突出各家医派的核心医术(医魂)的研究,进一步予以传承、创新、发展。譬如:我们对孟河医派的研究,抓住了孟河医派的核心学术思想“和缓学说”,在临床往往于平淡轻灵醇正之中见神奇之效。邹氏肾科于1954年创建,其创始人邹云翔教授是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我是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起到了承前启后发展者的作用。69年来,邹氏肾科始终努力传承守正孟河医派核心“和缓学说”的学术思想,持续深入学习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费伯雄先生的医理、医旨、辨证、医论、治法、方药等理论与临证经验,秉承“和缓学说”的精髓,在邹氏肾科的临床、教学、研究中开创了35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创立了治疗内科杂病的多种和缓大法,以及多法合用、配伍反佐等实用方法,为孟河医派的发展和护卫群众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邹氏肾科核心医术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创建、应用与转化”研究成果获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获202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研究的过程可供借鉴与参考。

3 重视各流派中名医医案、医话、论著的挖掘、整理、总结、研究与出版

3.1 对已出版的我省各中医流派精华医学论著及医案进行再研究 如清代医家华岫云收集整理叶天士之医案分类归纳,编纂成《临证指南医案》,后又编纂《种福堂公选良方》,叶天士后人及门人整理了《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眉寿堂方案选存》,苏州王晋三(叶天士老师)著有《绛雪园古方选注》,吴江徐灵胎著《洄溪医案》《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唐大烈主编了我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吴金寿刻《三家医案》,柳宝诒著有《柳选四家医案》,高锦庭整理了《谦益斋外科医案》,张聿青门人整理了《张聿青医案》,费伯雄著有《医醇賸义》及《医方论》,马培之整理出版《马评王氏外科证治全生集》,丁甘仁门人辑录《丁甘仁医案》,蒋宝素撰《问斋医案》,赵海仙著《寿石轩医案》等。

3.2 对各中医流派的医学论著及医案在当时出版后,今已绝版或很少传本的要进一步整理再版 如武进庄在田《福幼编》,小儿科专书,论慢惊治法;20世纪30年代杭州裘吉生出版《三三医书》,整理99种医书,其中采录我省名医医学论著及医案多种,如常熟曹仁伯《过庭录存》《琉球问答奇病论》《延陵弟子纪要》,无锡高上池《医学课儿策》、沈奉江《沈鲐翁医验随笔》,江阴柳宝诒《温热逢源》,镇江刘吉人《伏邪新书》《经历杂论》,丹徒李冠仙《仿寓意草》、姚龙光《崇实堂医案》,高邮袁体庵《证治心传》(史可法曾作序),崇明刁步忠《喉科家训》,江宁周构元《温证指归》;李启贤著有《叶案疏证》,对《叶氏医案存真》一书治疗百法、理法方药条分缕析;扬州焦循(字理堂,清代经学家)著《李翁医记》,所载李翁诊断和治疗奇术,读之使人开心明目,得到不少启发。

3.3 对近百年来江苏地区名医未曾发掘出来的医学论著及医案要进一步挖掘 如:南京有“三卿一石”(随仲卿、朱子卿、武俊卿、王筱石),在100年前擅名当时。后有“二张”(张栋梁、张简斋),在国民政府“废弃旧医”之时,“二张”用中医药治病,疗效卓著,力撑危局,深得群众信仰。以上6人定有论著或医案,应当查访挖掘。扬州李翁除焦循编撰的《李翁医记》外,焦循在《雕瓠楼文集》中载李翁著有研究《金匮》的专著,是一部奇书,但或已轶失,还有待查访。陆以湉《冷庐医话》记载高邮袁体庵诊某孝廉类似神话,袁体庵为史可法幕僚,国亡后,袁隐沦为医,除《证治心传》外,据称其尚有遗著,惜未见之,可以查访。

2018年按照家父邹云翔先生的遗愿,我将他在50年代初手抄并珍藏至今的金陵名医张简斋孤本医案(12册、625个医案)全部奉献出来,与王钢教授一起带领邹氏肾科团队历时4年余,将每个手抄医案配上相应的简体文字,并于每则医案下附病名、辨证要点、辨证分析、病机特色、处方用药经验等。我们对这些病案进行了反复思考推敲,力争挖掘出简斋先生临证经验之精粹。此书2022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也是金陵医派传承、研究的重要资料。

4 保护传承发扬好中药独特的配伍和煎煮特色,以及丸散膏丹的炮制、提炼方法,培养好传承人

家父邹云翔先生辨证开方有一些特色的配伍和煎煮方法,如丸药包煎、煎汁煨药、配用膏丹等。为了传承这些特色方法,我临证时也加以运用,发现确实可提高疗效。但有些丸散膏丹的加工炮制、制法工艺面临或已经失传,如制雄黄、九一丹、黑锡丹、金液丹、万应锭等。过去对制首乌需九蒸九晒加工炮制,没有出现肝脏损伤,现在加工炮制简化了,常有制首乌引起肝脏损伤的报道。当年家父开出的“复方首乌丸”,其中何首乌就是要求九蒸九晒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很受患者欢迎。所以我们在传承发扬中医流派学术精华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特色中药学、炮制学的保护、挖掘、研究、发扬。在研究中医流派的同时,将中医中药特色项目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下来,如我们“邹氏肾科医术”于2023年1月被评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样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学术流派传承人,代代相传,造福患者。

最后,对中医流派的研究,要从流派源流的溯源、学术思想的传承、特色医药学技术的挖掘、学术成果的转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方面去开展研究和建设。希望在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支持下,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将江苏的中医流派学术继承好并发扬光大,建设成具有更大影响、具有江苏品牌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

猜你喜欢
孟河医派流派
从学术传承角度探讨孟河费氏流派对湿证的认识和发展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金陵医派——金陵名家周华龙平衡“五点法”为主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临证选粹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