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质朴中见真情

2023-10-17 15:23张君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质朴土豆散文

内蒙古作家九歌,出于对散文的酷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散文这个美丽的百花园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诸多散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对于创作,九歌一直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即坚持一贯的乡土散文创作。在长期的创作和探索中,九歌的散文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健的艺术风格——于质朴中见真情。

九歌善于向他熟悉的乡村生活发掘素材。科尔沁腹地兴安盟扎赉特旗是他工作学习的地方,這么多年他从未走远,他深知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是其创作的沃土。扎赉特旗对于九歌,就像绍兴对于鲁迅,边城对于沈从文,高密对于莫言一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藏,更是他的精神家园和安放心灵之所在。我们常说,散文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但仅仅熟悉还不够,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去丰富、提炼、升华为一种责任和担当,凸显其传统之下的精神观照和文化特质。九歌的散文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那就是从琐碎和粗粝的日常生活中反映时代的变迁,揭示生命的真谛和美学意义。例如《土豆》(2019年刊于《北方文学》第5期)一文,以土豆为线索,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叙述,折射出生活的另一种味道,上升到了感悟人生的高度。九歌的很多文章,对现实的书写并未进行华丽的铺张,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渲染,而是自由地架构,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乡土的变迁,弥合时代的伤痕,用个体情感吞吐出质朴的生活气息,凸显特殊时代生活的现场感。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文体特征的拿捏水准。

九歌散文中反复提及母亲。历来写母亲的散文名篇数不胜数,许多名家都写过自己的母亲:老舍笔下勤俭持家的母亲;胡适笔下严厉而自尊的母亲;史铁生笔下充满耐心包容的母亲……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九歌笔下的母亲也毫不逊色,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令人动容。《母亲的哲学》(2018年刊于《当代人》第8期)一文中, 九歌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出发,以日常生活常见的“绳”“棍”为具体物象,刻画出一位勤劳智慧的母亲形象。母亲对火绳一天烧多少了如指掌,“拇指粗的火绳,一天一宿一庹。十丈长的火绳,足可燃一整月”,表现其观察细致;最动人的是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隔些日子,火绳就不新鲜了,被丢在角落里,只有母亲想着,按时给它翻身,让它的头耷拉下来”,虽寥寥数笔,但字字含情,细致写出母亲对生活之物火绳的惜爱;在绗棉被时,“白色的被里粉笔头儿和胰子片儿画出的印儿看不清”,母亲“布缝一个见圆不见角的口袋,灌半袋火绳艾蒿灰,线绳穿堂而过,绳头各打一结,用时,一头人拉或用锥子固定在炕席上,一抻一弹,一道灰印子直直正正地呈现在母亲的眼前。”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跃然纸上。文中后半部分用大篇幅讲述自己去华山的缘由以及在华山赠杖的奇妙经历,写母亲的语句不多,看似与主题无关,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不缓不急的叙事中寄寓着对母亲的无限深情,结尾情至浓时直抒胸臆,“华山诸葛赠我一杖,我的母亲教我一生”,没有过度的渲染,繁复的铺陈,这样真诚质朴的叙述风格反而更加打动读者的心灵。

《村庄》(2019年刊于《散文》第10期),以母亲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讲述母亲坎坷的一生,反映时代变迁给村民带来的影响,更传递出劳动人民面对灾难时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九歌以一贯闲适舒缓的笔触叙写母亲的种种遭遇,心痛、怜爱、敬佩等感情都弥散在朴素的文字中,时刻牵引着读者的情思。文中的母亲,不仅是作者的母亲,更是中国农村无数勤劳能干的母亲的代表。正因为母亲的存在,村庄有了无限生机与希望。在《土豆》中可以看到一个细心周到的母亲,搬家时,母亲为我精心置办齐全的生活用品;《谷雨》(2016年发表于《草原》第10期)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事理顾大局的母亲,种地时,母亲巧妙安排几个孩子种地时间的先后,让大家庭和和睦睦。总之,九歌对母亲的书写,没有精雕细刻,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中,饱含深情地传达出对母亲以及和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

提及九歌的散文不得不提到他的语言。他善于锤炼,但不求华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情达意。他的语言质朴,流畅生动,有一种雅趣,有很深的语言功力。

首先,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东北方言、民间土语活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地方性。在《土豆》中写道:“含土豆球子似的不吐痛快话”,这句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诙谐,还都跟土豆有关,可见作家平时的语言积累。作者选择调动河北乡中学,又想起了当年考上师范从家走时,妈妈叮嘱他的话——“土豆栽子杵泥地,埯到哪儿都要梃秧儿活啊。”妈妈的话还是与土豆有关,不讲大道理,土得掉渣的话却蕴含着大智慧,更让作者牢记一生。

极具东北特色的词语在九歌的文章中大放异彩,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堂哥熊堂嫂一句”中的“熊”有欺负之意,但要比“欺负”语意丰富、有味道,还形象地写出夫妻二人小打小闹之间的情调。“女社员戗不住了”的“戗”,“领着大黑狗往燕窝沟踅了去”中的“踅”等等,这样生动形象的动词比比皆是,为文章增色不少。而“我在河北乡置下两间光腚土房”,用“光腚”形容土房,语言简洁,妙不可言,比用细致的描写更让读者明白这两间房子的情状。

其次,九歌能在大雅大俗之间自由穿梭,增强了文章的耐读性。他极其善用短句,《村庄》以短句“母亲塔子城生人”先声夺人,制造悬念。在介绍塔子城时,仅仅五个字,两句话“土城,不缺土”,简洁明了地概括其特征,让人过目不忘。《母亲的哲学》的第一段中说:“十二三,我当过马倌。套绳、缰绳、捆绳、背绳、井绳、地绳、火绳、灰口袋绳认了好多。套绳拴车系犁,缰绳羁马縻牛,井绳提水,地绳打地,捆绳绑庄稼,背绳撸柴火。手里的马鞭,皮条拧的绳儿。”可圈可点,第一句同样起笔让人震撼,用两个短句,将其某个时间段的人生经历交代得清清楚楚。第二句,两字一顿,一连七句,让读者惊讶的同时也感叹着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第三句,两句一组,句子结构相同,句式对仗工整,体现语言的文雅。像“父亲的娘去得早,知冷暖早,处处护着我母亲。”这样的句子,虽然短,但内容丰富,既交代父亲身世、性格,又写出他对母亲的爱护,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不能增一句,不能减一句;还有“父亲病故,母亲没了主心骨,领着我们磕磕绊绊强过。”句句扎心,写出失去父亲后,母亲生活的艰辛以及坚强的性格。

最后,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语言生动而形象。“ 跑,跑不动走,走不动挪,挪不动坐地上。”写出童年母亲四处寻找舅舅之后的劳累;“朱大肚子几乎是见人就吹,接语就杠,杠上就轧,轧了就赢。”生动形象地写出朱大肚子倔强的性格特点。顶针的运用,可使行文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结构紧密,语气贯通,此外,还能增强节奏感以体现语言音乐美。“上锈的上锈,拔榫的拔榫,散架的散架,留不住了。”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表达出对闲置农具毫无用处的惋惜。

总之,读九歌的散文就像听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但质朴的背后却是他的真情述说,用心创作。

作者简介:张君,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兴安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质朴土豆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山有桂子
土豆喝水
我在我质朴的心原流浪
土豆爱吃糖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发芽土豆带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