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2023-10-18 08:07李冬宁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40期
关键词:魏国木桩县令

李冬宁

内容介绍

“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一定的道理。寓言是用含有比喻义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因此,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国外的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寓言的特点如下: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義的思想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4.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

5.常用写作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精品展示

毁瓜与护瓜

魏国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界处,此地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有不少瓜都被踩坏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先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

大家来到宋就的县衙。宋就听完以后,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积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的,不要让他们知道。”

魏国村民依照宋就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楚国的瓜长势一天天好起来。楚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他们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原来是魏国的村民,楚国的村民因此大受感动。

很快,这件事情被楚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魏国县令。于是,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

后来,楚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魏王,希望与魏国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此后,楚、魏两国友好相处,边境地区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他们种的西瓜都又大又甜。

(选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赏读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矛盾时,如果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只会百害而无一利;如果选择宽宏大量、以德报怨、不去计较,反而会使矛盾化解,还可能使坏事变成好事。以德报怨是影响他人最直接的方式,解决怨恨的最好方法就是宽容,这样才能让对方发自内心地钦佩你。

如果故事中的魏国村民以同样的方式还击楚国村民,那么肯定会引起一场纷争,甚至引起战争。所幸,最后他们听从了县令宋就的办法,选择宽容对方,反而收获了两个国家的和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忍一时”“退一步”,往往就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让原本尖锐的矛盾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造父学御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相传他曾为周穆王驾车。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造父刚开始跟他学驾车时,礼貌周全,态度谦恭,可是学了三年,泰豆氏都没有教给他驾车的本领。但造父对待师父却更加恭敬。

有一天,泰豆氏对造父说:“古人云‘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造父回答说:“不知道,烦请老师告知。”泰豆氏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弓箭的如果想让他的儿子也学习做弓箭,必定会让他先学习用藤条编簸箕;打铁的如果想让他的儿子学习打铁,必定会让他先学习用皮子做衣服。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因为做弓箭比较难,而做簸箕比较容易,两者的手法又是相通的,所以先学做簸箕更容易上手;打铁比较难,而做衣服比较容易,两者技术也是相通的,所以先学做衣服更容易学会。我们学驾车也是一样的道理,先练习快速走路,如果这个你学会了,那么拉着六根缰绳、驾驭六匹马驱车奔驰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造父听了很高兴,立马答应说:“一切听从师父的安排。”

泰豆氏把木桩立起来当作路,每根木桩仅能容纳一只脚,木桩之间的距离有一步远。他可以踩着木桩快步往返,不会失足跌倒。造父跟着师父学,三天之内就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泰豆氏看到造父的表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忍不住感叹道:“你的身手是多么敏捷啊,才能这么快就学会。”

泰豆氏接着说:“如果你既能通晓驾车的规律,又能适应马的脾气,那么你就能做到进退笔直,转弯得宜,跑远路时也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体力,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啊。如果你能控制好马嚼子,顺应着马缰绳,依赖手的操纵,听从心的指挥,就可以做到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只是轻松端正地坐着,六根缰绳也丝毫不会乱,二十四只马蹄跑起来没有偏差,不管是倒车转弯,还是前进后退,都合着一定节奏。这样,车道的大小只要能容纳车轮就够了,除了马蹄踏的宽度之外,不需要多余的地盘。若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不管是险要的山谷还是平坦的原野,驾驶起来都是一样的。我的技巧全部都讲完了,你要好好记住啊!”

造父在领悟了泰豆氏传授的知识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实践,终于成为一代神御,驾着宝马良驹,带着周穆王周游四方,缔造了一代传奇神话,

(选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赏读

这则寓言故事里的主人公泰豆氏反复强调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造父因为听从了老师泰豆氏的建议,从基本功练起,由在木桩上练习走路,到学习驾车的技巧,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实践,终于成为一代神御。

造父学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熟练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就要经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过程。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就能快速提高;不怕吃苦、反复练习,就能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同时,还要肯定老师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在门外摸索的时间,更快地掌握知识或技能。

链接中考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选择令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一块石头躺在地里,它对雨发出非议:“它算出足了风头,它有什么了不起!你瞧,人们像恭候贵宾似的,对它欢迎备至。它到底做出什么功绩?只不过飘洒了两三个小时而已!人们何不打问打问我的身世:我长期住在这里,文静、谦虚,随遇而安,彬彬有礼。但我从未听到过感谢之词,这一点也不公平。”

“住嘴吧!”发话的是只虫子,“雨下的时间虽短,却滋润了干旱的土地,它将农夫的期望变为现实。你在地里完全无用,而且多余。”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③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稿件请投入“zkb.zwzk@163.com”或投至“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我们将择优刊登。)

猜你喜欢
魏国木桩县令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县令判案
移动木桩
不曾杀陈佗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挺身为民的何县令
熊和木桩
魏国封君考
熊和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