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策略研究

2023-10-18 00:41徐伟强
关键词:青海高原西宁市特色学校

徐伟强

(青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1 前言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标志着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全面展开.校园足球活动开展7年来,从未有学者对该活动在青海高原地区的发展做过全面调查研究,通过此项研究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青海高原的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发展和推进校园足球活动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结合青海实际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该策略为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的深入发展提供帮助.

2 青海高原地区地貌、气候、经济、人口等特征

青海高原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8%.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且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

青海省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省会为西宁.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800千米,面积72.1万平方千米,第七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592.39万,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2021年青海省GDP为3346.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实际增速为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

可以说,海拔高、冬季长、夏季短、人口少、经济发展滞后是青海高原地区的总体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开展校园足球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大部分地区冬季长、夏季短的气候特征,从事室外足球活动的时间季节受限,很多地区不能全年活动.第二,由于全省人口分布不均匀,除了东北部2个地级市人口较多、较密集外,其余六个自治州地广人稀,有些县人口只有几万人,而且分布广,学校之间相距遥远,造成相互之间交流不便.第三,由于青海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金紧张,没有用于校园足球的专项资金.第四,青海高原有些地区生活、生存条件艰苦,吸引不到外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尤其在边远农村农牧区师资缺乏严重.

3 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两年多的调查、实地调研、访谈等结果的统计分析、归类整理、文献对比,归纳总结出以下青海高原地区在推进校园足球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难点.

3.1 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经过七年来的发展,“五位一体”立体推进格局未完全建立

根据校园足球开展推进及普及要求,要依据:特色学校+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高水平足球运动队“五位一体”的格局推进普及,但青海省还没有改革试验区,没有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高校,所以推进格局还不完整.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共有特色学校155所,约占全省学校总数的13.4%,特色幼儿园92所,试点区县6个(西宁市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城东区、大通县、海东市乐都区),满天星训练营2个(西宁市城北区、城西区).目前青海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只招收男女篮球和田径项目的运动员.

3.2 青海高原地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经费严重匮乏

调查得知,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学校一年中开展活动的所有经费最高的是2万元,其次是0.2万元和1.0万元,占总体的73.5%,这些经费全部是学校投入,这些经费包括校园足球活动中的教学、训练用具、竞赛、服装装备、器材、学生保险、交通等开支,但也有4.7%的学校经费是0元,在蔡向阳老师主编的《校园足球调研报告(2015-2020)》中西部地区(调查省份是陕西和宁夏)校园足球学校平均年经费是6万元[1],青海高原地区远远落后于该数字,说明经费严重匮乏.

从青海省学生体育协会调查得知,近几年来,教育部有关部门给青海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没有专项资金下拨,青海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对开展推进校园足球没有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青海省学生体育协会(青海省校园足球协会)开展省级竞赛等活动由青海省农业银行赞助举办,更多活动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无法举行,处在举步维艰的局面.

3.3 青海省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等体系不完善

“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足球教学改革既能向普通大众普及足球运动,又能提高精英球员足球水平.

(1)在“教会”环节,根据调查,78.7%的校园足球教师学历为本科,但其中有75.7%的校园足球教师运动专项技能不是足球,77.8%的校园足球教师没有足球教练员等级证书,在有足球教练员等级证书的22.2%的人群中,有D级证的为81.3%,有E级证的为18.7%,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没有高水平教练,就没有高水平教学,也没有高水平训练,可以说,青海省校园足球的教学根基没有筑牢.

2020年9月25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八项任务,其中一项:到2022年,力争为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训至少一名具有中国足协D级或同等水平教师或教练员,说明青海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师教练员的培训任务非常艰巨.笔者从青海省足球协会的调查得知,截至2021年底在青海省足球协会注册的D级教练员77人,其中有部分教练员并不在学校任职,而同年青海省共有特色学校155所,两者差距很大.

(2)在“勤练”环节,调查得知青海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33.8%的学校每周训练一次,27.7%的学校每周训练两次,但也有7.7%的学校每周训练0次,有42.6%的学校每次训练时间为60分钟,22.1%的学校每次训练时间为40分钟(见表1).很多学校教练员反映,他们只是在接到比赛通知后集中开始训练,比赛结束后训练也会停止,并不是保持长期训练.

表1 青海省校园足球学校训练情况

(3)在“常赛”环节,调查发现,青海省校园足球学校中,一年中正式比赛场数占比最高的是3场,占22%,4场占20%,西宁市2021年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联赛和青海省2021年大学生足球联赛每队平均场次数如表2所示:

表2 2021年西宁市中小学运动会(足球)和青海省大学生足球比赛每队平均场次数表

青海省各地校园足球比赛一般一年举办一次,在人口、学校最多的西宁市,从表2中可以看出,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学校代表队一年中参加的正式比赛只有4场多,高校只有1场,笔者曾经亲自前往海北州海晏县做调查,海晏县只有两所小学:海晏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和海晏县祁连山小学,该县每年校园足球比赛小学组只有相互间的1场比赛.从西宁市和海北州校园足球联赛每队参赛的场次数来看,远远少于韩国等国外校园足球小学、初中、高中每年比赛场次数[2,3],而且,调查得知:青海省大多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没有开展班级联赛,有部分学校开展年级联赛,大多数学校只参加由区县或市州组织的校级联赛,而且,校园足球开展7年来,青海省还没有组织过由四级联赛优胜队参加的省级比赛,所以说“常赛”的框架还没有完整的架构起来,没有达到“常赛”的要求.

3.4 青海省校园足球学校足球场地建设各地区分布不均衡

如表3所示,青海省校园足球学校足球场地建设成绩显著,有场地的学校高达93.3%,而且,85.3%的场地是人工草坪.但也有6.67%的学校没有场地,如: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该校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但该校没有一块足球场地.

表3 青海省校园足球学校足球场地、大小情况调查表

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场33868片,校均1.1片.根据调查知(见表4),青海省四市州学校足球场地数量并不均衡,西宁市、黄南州足球场地数量远远少于学校数;西宁市小学有足球场地数占学校总数的63.8%,初中为70.6%,高中为81.8%,还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海南州做到了一校一场,海北州离一校一场还有差距,但不是很大,需要继续建设.

表4 青海省西宁市、黄南州、海南州、海北州四市州学校数量和足球场数量表

3.5 青海省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

按照2020年9月25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行动计划》要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4].从校园足球开展7年来的结果来看,青海省总体体质健康合格率各个学段都没有达到《行动计划》要求,而且近三年来各个学段体质健康合格率提高不显著(见表5),说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对带动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的作用不明显.

表5 2018—2020年青海省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表(%)

4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案例分析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自建成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学校.该校足球队多次在西宁市初、高中足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笔者多次赴该校进行实地调查,多次和该校领导、体育组长和足球教师交谈,希望该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经验为青海高原地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4.1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基本情况

2010年玉树地震后,为促进灾后教育重建、教育均衡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协调资源,充分利用西宁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优势和中心辐射作用,在西宁市建设了这所青海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寄宿制民族完全中学,使农牧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创新方式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青海省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创新举措.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建校于2010年9月,学校地处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小寨村,毗邻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学校两期期占地628亩,办学规模7200人.学校倡导健康生活,运动相伴,学生多次在省市组织的田径、足球、篮球、射箭等比赛中荣获佳绩,先后有59名学生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学校.

4.2 学校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比赛等方面的情况

(1)学校现有学生4306人,有两块标准11人制足球场,五块笼式足球场.每班都有足球队,现有足球班级队91支,足球俱乐部队男队15支,女队3支,每周足球课1~2节不等,学校现有5名体育教师,学历为四名本科学历,一名研究生,其中两名教师足球教练员等级为D级,另一名为E级.体育教师中体育教育专业4名,另一名是非体育专业.

(2)校队每周训练最少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学校代表队每年参加比赛场次6~7场,全省如有比赛都有参与.学校年级部有班级联赛,学校内有俱乐部比赛,按学生来源的区县比赛.学校设置特长生招生,每年高考加单招有7~8人进入大学学习.

4.3 开展学校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

(1)学校没有足球专项经费,缺乏训练专项经费和教练员补助,但如有比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并有一定投入.

(2)学校教练员培训机会少,教练员等级低,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4.4 值得借鉴的经验

(1)学校领导充分重视,有一名副校长主管此项工作,并积极协调学生学业和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时间上的冲突,合理有效的分配时间,使校园足球活动有效地开展.

(2)学校注重足球的普及,培养学生的兴趣,开设一定课时的足球课,并狠抓各年龄段(初、高中,男、女生)校队的训练.将“教会和勤练”落到实处.学校依托青海省校园足球协会引进一名高水平外教给予学校足球队指导.

(3)学校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较好,为开展足球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条件.

(4)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足球比赛(班级赛、校园足球俱乐部联赛、区县赛等),积极参加各种省内外比赛,以赛代练,提高校队水平和影响力.并依托比赛,部分队员获得足球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鼓励有特长的学生走足球单招的道路.

4.5 学校近三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标准”合格率

从表6中可以看出,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初中、高中学生近三年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在不断提高,2021年已经达到95%以上,达到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行动计划》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要求[5,6],说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对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

表6 青海省三江源中学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表(%)

4.6 学校在体育方面新的发展举措

2021年4月19日,西宁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挂牌.训练基地在为广大师生提供参加体育运动和专业化训练良好平台的同时,也将成为发现、培养和输送西宁地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5 青海高原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策略

(1)各级领导重视校园足球工作在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是关键.青海高原地区各级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他在“立德树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省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五位一体”的校园足球推进模式,可以择一所高校试办全国比较薄弱的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队,由于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在全省有着标杆作用,可以将校园足球基础较好人口最集中、海拔较低的西宁市建为改革试验区.其次,从开展此项工作需要的资金、政策、专业教师的引进、培训、教师待遇的提高等方面根据现有能力、资源确实抓起来.可以参照其他省市的做法,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引进彩票、公益基金、民间企业赞助等渠道,保证活动资金[7,8].鉴于专业师资匮乏尤其是在高原农牧区更为严重的现状,可以引进当地有一技之长的各方面人士,经培训后聘请到校园里教授足球技能.

(2)根据青海高原地区特殊省情,找主意、想办法,把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工作抓起来.青海高原地区除了人口相对集中的西宁市和海东市以外,其余六州人口较少,地域广阔,学校数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六州县镇形成了一县一所初中、一所高中的分布格局,和其他同类学校相距遥远交流比较困难,基于这种情况应该大力发展校内比赛,普及和推广班级和年级联赛,班级队、年级队要组织建立,让学生们学起来、练起来、赛起来.高原六州地区,要充分利用短暂的夏季,将分散的学校代表队组织到一起,举办校园足球的夏令营,以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其次,在西宁、海东市人口较多地区,学校间的校级比赛尽量少采用淘汰制,多采用单循环、双循环赛制,假期以夏令、冬令营等方式增加比赛场次,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再次,教育部从2021年9月开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政策,各学校可充分利用此契机,增加学校代表队的训练时间和次数,下功夫打磨、提高代表队的水平.

(3)从改变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个指挥棒入手,改变参与校园足球活动人数从初中开始的“断崖式”下降的局面,让这些孩子的足球技能有“用武之地”,打通他们的升学通道.目前青海省各市州体育中考分值大部分为50分,其中必测30分,选测项目20分,但没有足球项目,建议将“足球运球绕杆”作为选项加入其中,改变初中阶段参与足球运动学生数量“断崖式”下降的局面.教育部正在部署将体育加入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今后青海省在组织实施时也可将“足球运球绕杆”“足球踢准”等作为测试项目加入其中,让一直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能发挥特长,有用武之地.

(4)有关部门如:青海省足球协会、西宁市足球协会等各地区足球组织,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来,和有关部门积极合作加大各地教练员培训力度,在“体教融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一直是体育部门负责,近几年来一直没有针对校园足球教练员这个群体举办过E、D、C级培训班,由于每期培训班只招收24名学员,面向社会招生,校园足球教练员参与难度很大,尤其是地处高原地区的六州教练员,由于资讯闭塞,参与机会更是渺茫.建议每年举办“校园足球等级教练员”培训班,只招收在职校园足球教练员参加,也可在农牧区举办,以改善高原地区等级教练员严重缺乏的局面.

6 结语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开始推广和普及起来,还要久久为功.青海高原地区开展、推进校园足球在充分借鉴国外和外地校园足球发展经验的同时,要建立好架构,还要做好自己的基本功练习,大力夯实“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环节,不能点到为止,要把基本功打扎实,要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青海高原西宁市特色学校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7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7月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
青海高原常见气象灾害分析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