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也是马,为什么没人骑?

2023-10-19 02:49伊一一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3年9期
关键词:野牛猎豹斑马

伊一一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里德·戴蒙德也曾思考过:斑马为什么从来没有被人类驯化?

他惊讶地发现,不仅仅是斑马,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没有任何大型食草哺乳动物被驯化。他不禁提出了问题三连: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马能被驯化,非洲的斑马却不行?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猪能被驯化,非洲三种野猪却不行?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五种野牛能被驯化,非洲野牛却不行?

注意,作者把撒哈拉沙漠以北也放在了广義上的欧亚大陆,它认为因为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北非地区反而和欧亚大陆更相近。

人类总共驯化了14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牛、绵羊、山羊、猪、马、阿拉伯单峰骆驼、中亚双峰骆驼、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爪哇野牛、印度野牛。

除了前面5种是世界性的,其他的都是地域性的,但却没有一种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方。

经过分析后,贾里德·戴蒙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容易被驯化的动物,都已经被人类驯化了,剩下的都是不容易被驯化的。没被驯化的动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食草动物的能量转化效率是10%左右。如果你要养出100斤的猪,至少需要喂食1000斤的猪食。原始社会没有饲料,猪食的来源主要是野草、蔬菜和粮食。这是直接竞争人类自身的口粮,即便是喂食野草,也得投出专门的劳动。但总的来说,对于生产力有着一定提高的原始人类,还是能够承受驯化食草动物的成本。

但如果是驯化食肉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人类就必须投喂肉食。而这依靠人类打猎是不现实的,唯一可行的,就是把食草动物的肉投喂给肉食动物。由于能量转化的原因,喂二三十头猪的肉才能养大一只老虎。

对于原始社会来说,这样的饲养成本,是完全不能承受的。

不过,狗虽然看起来是肉食,但实际是杂食,食物链等级较低,尤其是在古典农业时代。

驯化动物都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那些直接驯化作为肉食的动物,需要的第一条件就是生长速度够快,所以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成年的大象、猿类自然就直接排除了。

至于想要拿大象作为交通工具?直接野外抓来调教就可以了,还不需要任何的养殖成本。

繁殖,从来都是畜牧业的大事。

对于向往更快更强的人类来说,一直对驯化猎豹拥有极其强烈的欲望。如果猎豹被驯化,在看家护院以及守护部落方面会大大优于犬类。如果喂食成本低于其创造的猎物价值,那么则值得驯化。

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对驯化猎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曾经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一位皇帝养了1000只猎豹,令王公贵族花了极高的代价进行驯化,但最终都彻底失败了。即便是现代,也是到了1960年才诞生了第一头在动物园出生的猎豹。

为什么这么困难?主要原因就在于猎豹的求爱方式,野外的雄性猎豹需要追寻雌性猎豹好几天,等待雌性“心花怒放”。但很明显,笼子里的猎豹们是拒绝的。

除了猎豹之外,还有大量的动物,会因为人工的干扰拒绝进行繁殖。对于现代社会的条件来说,一些动物的繁殖尚且不能成功,更不用说原始社会了。

猪、牛、马、骆驼,狂躁起来虽然都能威胁人身安全,但它们的本性算不上凶猛。老虎、狮子、灰熊则都是很凶猛的动物。

如果说老虎、狮子的饲养成本高,食用价值低,那么驯养灰熊则不仅饲养成本低(素食),食用价值也极高(生长快)。如果能够驯化成功,人类则又多了一种完美的牲畜。

然而,由于生性凶猛,所有的驯化都彻底失败。

其实,对于凶猛的动物,如果加大成本投入,也是能够驯化的。但这样的成本投入,并不亚于食肉动物的饲养成本。

除了灰熊,还有像非洲野牛这样的群居动物。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等级、秉性特点,其为非洲最为危险致命的动物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危险的动物——河马。

凡是看过相关纪录片的朋友,对河马的臭脾气应该都颇为了解,野生河马对人类的杀伤力超过了一些猛兽。人类驯化了马科的一些动物,但其实还有好几种野马无比危险,数千年一直未被驯化。

而斑马的驯化则更加的困难,和其它的动物一样,19世纪,欧洲人在南非就意图驯化过斑马。虽然有诸如沃尔特·罗特希尔德勋爵这样的人自认为驯化了斑马,并牵着斑马经过伦敦大街。

但实际在动物园内,斑马咬人的情况比狮子老虎还多,而且斑马咬人不松口。

至于其它的,诸如麋鹿、大角斑羚,在现代也没有驯化成功,主要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同样是马科的中亚野驴,虽然并不位于南非地区,同样因为暴躁的性情,从未被人类驯化。

作为被捕食者,面对捕食者的进攻,它们一部分采取积极的策略,往往神经敏感,动作十分的敏捷;还有一部分是消极策略,站在原地不动或者躲在种群中间。

绝大多数的鹿、羚羊(不过驯鹿例外)便是第一种,而绵羊、山羊是第二种。

对于神经敏感的这类,驯养过程不仅容易被吓死,还容易在人造建筑物上撞死。

这些神经敏感、敏捷的动物,从来没有被驯化成功过。

凡是被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祖先,都有三个类似的特征:群居;重叠的生活范围,包容而不排斥;完善的优势等级。无论马、牛、绵羊、山羊,还是狼,都有类似的等级体系。

这样的动物,适合结群放牧,而且大小群体还可以任意组合。同时由于等级体系,他们也乐于(本能地)被领袖支配。无论牧羊人还是牧羊犬对于牧群的驱赶,都是因为等级体系。

上面三个条件几乎缺一不可,鹿和羚羊,便是因为不同群体的生活范围排斥、不能重叠,而没能驯化。这些动物在交配季节,斗争十分惨烈,根本不适合集中畜牧。

独居或者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通常也很难被人驯化,虽然猫和雪貂这样的小型掠食者也被人类驯化,但人类通常将其作为捕猎工具,有着更加若离若离的关系,并不像食用那样,有着更高的驯化需求。

综合以上原因,斑马的驯化是一个难题。

而且斑马的生育间隔长达2~3年,性成熟三年左右。除了繁殖周期,斑马凶猛的性情、容易受惊、不利的社会结构更是难以驯化的原因。

斑马的性格十分暴躁,甚至超过同样没被人类驯化的中亚野驴。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发能显现出它们具有显著的“反人类”倾向。斑马一旦咬人,基本不会主动松口。即便是动物园的斑马,也脾气也常火爆,经常会有伤人事件。

而且挨斑马的一脚可以致命——一般养有斑马的动物园,斑马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伤害比其他任何动物都多,甚至远远超过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

虽然马术表演也曾试图使用斑马,但进行套马表演时,斑马总是能够精准地躲开。

从社会结构来说,虽然斑马是群居动物,在驯化上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族群通常十只左右,主要为雌兽幼兽。而成年雄性是独居生活,而且宽达10平方公里的领地,以及无比激烈的雄性竞争,都是驯化不利的一面。

其实,因为斑马的食性、体型、力量上的优越,千百年来无数人试图驯化斑马。

比如,1900年前后,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出了一位有名的动物学爱好者——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他凭借雄厚的财力,在家里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动物标本。

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打造斑马马车。他曾驾驶斑马马车从白金汉宫路过,从而让他名噪一时。但这基本上就是一场政治作秀,因为后来他再也没有骑过斑马马车出行。

后來其它一些商业团队也纷纷效仿,例如让在动物园训练过的斑马,运输牛奶进行摆拍,博人眼球,从而刺激牛奶的消费。

然而,无论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为作秀而使用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斑马,还是动物园调教过的斑马,本质上都不属于驯化。

驯化和动物园训练的最大差别是,驯化是将自然繁殖的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而单纯的训练,并不关注繁殖过程。

显然,100多年前欧洲浩浩荡荡的斑马作秀,最终并没有让任何斑马驯化成功。虽然现在也还有斑马骑行爱好者,但基本上都是一种冒险娱乐活动。

不过,有人认为,只要通过足够长的时间,这些动物依旧能驯化。

在这里,可能需要补充一个条件——首先能解决繁殖问题,其次需要建立在足够高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能进行人工育种和优选。

但又有谁会完全不计回报地,进行一个长达千年的大规模实验呢?

猜你喜欢
野牛猎豹斑马
两只猎豹
美洲野牛当宠物
我是可爱的小斑马
BirdsonZebras斑马身上的鸟
追捕:猎豹的惊天一跳
猎豹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斑马
两头野牛
闪电杀手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