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人”到智能亚运“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再出发!

2023-10-19 08:17中国经济周刊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杭州市营商杭州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9月23 日晚,在杭州第19 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大的“数字人”踏着钱塘潮涌而来,与运动员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此时,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这座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城市——杭州。

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人”展现了这座“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基于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杭州有底气提出“智能”办赛的理念。而杭州亚运会则呈现了史上最智能的一届亚运会,更呈现了“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经济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杭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4.20 亿元,增长到2022 年的18753 亿元。人均GDP 从1978 年的565 元,增长到2022 年的152588 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回望杭州经济发展轨迹,曾经强调“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之后伴随新经济勃发,逐步转到“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定位上。尤其是近年来,杭州抓住互联网腾飞的机遇,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勇当开路先锋,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而“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也是杭州“十四五”规划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擘画的美好蓝图。

杭州正不遗余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数智经济”提供生动鲜活的“杭州实践”。

实现从工业经济主导向信息经济主导的战略跨越

与全国改革开放同步,杭州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进入21 世纪后,杭州提出了“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环境立市”的“六大战略”。其中,最要紧、关乎杭州经济命脉,对后来杭州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兴市”战略。

2000 年,在时任市委书记王国平主政下,杭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及比较优势,提出了“工业兴市”战略。2002 年2 月,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了这一战略。7月,第一次全市工业兴市大会提出“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领先全省各市”目标,拉开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序幕。

高举“工业兴市”大旗,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在2002 年双双突破2000 亿元后,2003—2006 年相继突破3000亿、4000亿、5000亿、6000 亿元大关,2007 年更是直接跃上8000 亿元,几乎是以一年一个台阶的速度增长。

但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杭州与许多城市一样遭遇“成长的烦恼”:2009 至2013 年,杭州市GDP增幅在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一度退至最后一位。

这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遭遇的第一次低谷。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刘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与其他城市相比,当时杭州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缺乏,节能降耗减排等制约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生产要素价格大大高于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在此情形下,延续原有发展模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几乎成为“天方夜谭”。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杭州何去何从,未来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该怎么选择?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刘亭清晰地记得在杭州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时,曾向杭州市建议,适时终止“工业兴市”的口号,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到发展服务经济上来。

“杭州顺势应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才是实体经济的出路所在’,果断地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信息经济上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决策’。”刘亭说。

2014 年7 月,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作出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部署,正式推出“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

其后,杭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以“一号工程”的战略地位,举全市之力,为“信息经济,智慧应用” 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全力推进信息经济优先发展。

“回顾这一历程,‘工业兴市’战略是在工业化阶段,工业经济仍是杭州经济主导力量的大背景下,杭州寻求经济新跨越的战略选择,是杭州工业发展史,乃至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而由‘工业兴市’战略到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则是又一次重要而且成功的战略升级,实现了杭州经济由工业化引领向信息化引领、由工业经济主导向信息经济主导的战略跨越,加速了杭州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成为杭州新经济领先发展的重大背景。”刘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亚运周期杭州GDP 增长0.83 万亿

经济结构趋向优化的杭州,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仅从亚运周期看,从2015 年9月16 日杭州亚运会申办成功,GDP为1.05 万亿元,到2022 年GDP 达到1.88 万亿元,近8 年期间,杭州GDP增加了0.83 万亿元。

对杭州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石敏俊不吝赞美之词。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杭州在亚运周期,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部分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快速崛起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过低谷,但总体看,杭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杭州的金名片”。

石敏俊所言的杭州经济低谷,主要是指2022 年杭州经济惨遭“滑铁卢”。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杭州GDP 总量虽然达到18753 亿元,但增速却只有1.5%,在浙江省各市中增速最低。

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在石敏俊看来,2022 年杭州惨遭“滑铁卢”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包括疫情和平台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双重因素影响。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GDP 增速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2021 年杭州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7.9%,因此杭州GDP 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三产业GDP 增速的影响。受疫情影响,杭州的优势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遭遇重创,未能发挥全部效能”。

为探寻杭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年年初,刘亭应邀去杭州有关部门,参加了一个主题为“探寻杭州经济新增长点”的内部研讨会。

他以自己接触经济工作40 多年的体会,发表了对杭州经济问题的看法:“一季一年甚至是更长一点年份的指标掉下来,实在不必过度反应。而立时三刻要抓什么‘手到擒来’的增长点,好像这一仗就能‘打赢了’,也不太现实。”

在刘亭看来,一地一城的发展,其实是有其脉络可循的。“原来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不行了呢?是原来的路子走错了,要改弦更张才是;还是原来并没有多大错,而是遇上一些突发的、不可抗拒因素的冲击?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要‘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弄得大家都找不到北了。”

刘亭认为,去年的增长被动,多半是由于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加上数字经济的“两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尚在进行中所致。“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是坚持数字经济即新实体经济的‘一号工程’不动摇,集中精力聚焦数字经济的创新提质。”

“打好经济翻身仗”,预期GDP 增速5%以上

杭州急于要打一场“翻身仗”。今年初,在全国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同时,杭州市也喊出了“打好经济翻身仗”的口号。

2 月19 日,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在作杭州市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3 年,杭州市将重点做好“打好经济翻身仗”等九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以上”的预期发展目标。

而在此前的1 月28 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杭州市委组织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表示:“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做到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更有针对性,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夺取开门红、打好翻身仗,以实而又实、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杭州力量。”

“打好经济翻身仗”,是继续依靠数字经济、科创基地等“长板”,还是需要补所谓“制造业薄弱”的课?杭州市未来发展取向、发展道路到底该怎么选择,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视觉中国

在刘亭看来,杭州的根本问题不是工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占比低下等,而是创新驱动发展不足,数字经济发展“有所偏差”需要矫正。

蔡峻认为,数字经济和科创基地的“长板”要接,工业制造业的“短板”也要补,杭州的“经济翻身仗”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尤其是要依据城市自身特色和遵循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抓好“创新”与“产业”两大着力点,同步增强经济软硬实力。

石敏俊表示,数字经济是杭州的一张亮眼名片,虽然杭州制造业有一定基础,但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曾经萧山区的传统制造业是优势产业,但是过去10 多年里转型升级有些缓慢,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挑战。当前,如何让萧山的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进而打造成为新制造中心,萧山正在追赶”。

建立国际科创中心成为萧山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升级的抓手。

2019 年2 月28 日,由浙江省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共同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该中心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既是一个新型大学校区,又是开放科技园区,同时还是科技创新的“特区”,其目标是通过若干年努力,打造具有世界水平、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全球化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区和改革试验田。

“国际科创中心共投入80 亿元,萧山区正在加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以,我认为杭州目前不是回去补制造业的课,而是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石敏俊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针对杭州市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建议,浙江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倪树高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杭州市拥有“打好经济翻身仗”的独特优势,未来需要继续发挥适合城市特质的数字经济、科创基地等“长板”,在数字信息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软硬兼施”,抢抓机遇并提升部分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杭州经济必然会走上“翻身”的道路。

上半年经济实现跃升

自今年年初提出“打好经济翻身仗”,半年过后,杭州就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GDP 9602 亿元,这一成绩不仅超过了武汉,也与发展势头迅猛的成都仅有千亿元差距。杭州经济的快速崛起,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巨大潜力。

杭州经济恢复为何如此之快?杭州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7 月20 日发布的上半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杭州上半年GDP 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3 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51 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703 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6748 亿元,增长9.3%。

“分产业看,杭州服务业增长最快。这充分说明,随着疫情影响散去和亚运会召开,杭州第三产业正在快速恢复活力。”蔡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杭州经济快速恢复,离不开政策支持。今年年初,杭州发布了《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包含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五大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的64 项政策。

政策引领之下,上半年杭州全市服务业持续向好,聚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同比增长9.3%,比一季度加快2.4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9 个百分点。其中,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体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侧面展现出“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决心。

“上半年杭州经济活力有效增强,重点行业持续恢复,相比之下,数字经济的表现最为突出,应该说,数字经济依然是杭州的一张亮丽名片。”石敏俊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其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1 世纪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强调要把建设“数字浙江”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主导性政策研究好、落实好。

2003 年7 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浙江省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以下简称“八八战略”),其中第二条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2002 年党的十六大早有解读,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八八战略’推出20 周年,现在回过头来看,最大的优势是实施的连续性和坚定性。”刘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

2010 年堪称杭州数字经济的分水岭。这一年以后,杭州数字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政府不断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 年5 月,浙江省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5 年的努力,信息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后明确为“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之首”),信息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实现从制造大省向信息经济大省的跨越。

2016 年在杭州召开的G20 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出,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现有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之后,浙江包括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改称为‘发展数字经济’。”刘亭说。

2017 年底浙江省明确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2021 年在杭州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定位杭州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数智杭州·宜居天堂”。

历经多年发展,杭州数字经济成果丰硕,即便在经济增速下滑严重的2022 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依然首次突破5000 亿元,达5076 亿元,占GDP 比重27.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杭州又开始发力布局、超前谋划。

2023 年5 月6 日,杭州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这是继去年9月杭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杭州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再次召开重磅会议,为数字经济未来发展举旗定向。

在此次大会上发布的《杭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根据该方案,杭州将实施科技铸魂强基、数据要素激活、智能物联强链、企业梯队培育、数字赋能转型、业态模式创新、数字基建提升、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八大攻坚行动。

通过实施八大攻坚行动,杭州的目标是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打造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创新策源地、数字产业和人才高地、数字经济政策和制度先行地、数字资源配置和开放合作战略枢纽。

“今年以来,杭州还提出全面实施数字经济‘1248’计划,积极构筑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紧抓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数实融合的叠加优势推进产业提升的竞争优势。”蔡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优质营商环境为杭州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除了数字经济这张名片,民营经济是杭州的另一张金名片。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石敏俊对此感受颇深。

“不久前我去余杭区,那里正全力以赴打造新的增长极,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在那里我遇到一位从事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家,当问他为何会到杭州来,他说这里干部的工作作风很吸引他,晚上大半夜给他打电话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他觉得这里的营商环境非常优越,让他们放心。”石敏俊说。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政治生态密不可分。

因工作需要,近几年石敏俊来到杭州工作以后,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地方调研,他深切感受到虽然浙江自然资源匮乏,却成功实现了民富经济大发展的缘由。

“浙江鼓励从基层开始,各级政府都要尝试创新实践,地方干部每天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创新。比如杭州市,每年都会进行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理论成果评选工作。”石敏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浙江政治生态呈现的是各级政府上赛道,拿出好成绩,大家都在齐心协力一起做事情。

营商环境之于杭州,不仅是一张耀眼的名片,而且是支撑经济发展最大的软实力。20 年来,杭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营商环境改革高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正是浙江省的政府和市场,能够努力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放手让民间去闯去试,让人才自由流动,让民企自由成长,让企业家精神遍地开花,才成就了今天民富的浙江。”刘亭说。

在政策层面,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

2021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随后,杭州作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对照国家试点城市的改革事项,研究制定了150 项改革任务。如,建设“亲清在线”惠企政策超市,打造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系统,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擦亮“数字”营商环境品牌等。

对标世行标准和国际惯例,杭州已经全面接轨新一轮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例如,着眼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聚焦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10 个指标领域,推出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同时,把握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等国家级试点赋予的先行先试机遇,对标CPTPP、DEPA 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当下,杭州正锚定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硬核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地落实,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刘亭对此充满信心,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发展的基础,是活力之源,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为经营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目前杭州正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契机,持续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以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杭州市营商杭州
杭州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