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双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10-20 22:07王国洪姚倩倩王裕晟
学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双创育人思政

王国洪,姚倩倩,王裕晟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关于“双创”教育的界定,学界普遍认为:是将创新与创业两种教育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提出“双创”教育观念也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学科——“双创”学科。教育部突出强调:要逐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有效地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填充进教学计划和学分系统,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双创课程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把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基础通识课等课程作为载体,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思政育人。其根本是从专业课、公共基础通识课中发现并挖掘与思想政治有关联的育人元素,将这些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非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从而进一步增强新形势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双创课程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培养双创人才的新要求[2],是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双创课程育人的主要渠道。

(一)积极主动实现国家和社会培养双创人才的新要求

在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培养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和社会急需符合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推动实施双创教育的重要举措。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备的“思政元素”和双创课程本身蕴藏的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来实现,这样才能经受住社会实践的考验和洗礼。

(二)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是时代的大趋势。目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几门课程,都是比较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发生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据学生专业的特色挖掘思政元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引领,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他课程,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

(三)优化实施地方本科院校双创课程体系的路径

自从2015 年提出“双创”概念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到高校都非常重视建设双创课程,双创课程体系建设也初见成效。但是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却只注重培养创业知识能力,而忽视了培育创业道德、意志品质等优良素质。所以在课程思政视野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双创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以此增强双创工作的育人成效。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双创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倡课程思政本身就是倡导一种课程观,课程专业属性不变,只是突出、强化其思政本色,将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自然地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课程思政本身就是希望教师在传授双创课程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功能,实现两个功能有机结合,但是目前在双创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理念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顶层设计忽视课程的育人功能

当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均开设了相关的双创课程,课程体系构建也日趋完善,但是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比较单一,过于重视双创能力培训、创业的成功率、参与双创类比赛,却忽视了双创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培育创业家的精神。不能充分体现双创的育人功能,过于注重考核结果,不注重养成过程。在实施双创课程的过程中,育人功能挖掘不足,涉及面较窄,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足

随着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有一部分教师对该理念认识不足,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完成自上而下的教学要求,不主动积极地思考、挖掘双创教育的思政元素。由于缺乏主动探究,所以融入方式存在死板、硬性融入、融入内容比较片面等现象。这不仅不能起到价值引领作用,还会适得其反,从而对双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就业质量。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没有真正掌握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方法,不能实现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充分融合,运用得也不够巧妙、不够熟练、不能深入浅出,无法真正体现课程思政在双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效。

(三)教材建设不能与双创教育同步

目前大多数双创教材都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实践层面,教材更新速度比较缓慢。很多教材不符合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既要关注培养学生能力层面的知识,也要关注发展学生素质的精神内涵。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的区域优势不断推进教材改革,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库,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知识结合起来,及时编写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校本教材。

(四)教学方法单一滞后

双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一般是传统传授知识理论加技能的教学模式,没有全面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完整地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当前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双创课程思政案例不够典型,不具备说服力。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很难运用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与创新品质。

(五)学生创新创业体验不够充分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接受的创业体验就是教师剪切的视频、音频还有自己从网上查找的资料,学生并没有充分感受创业体验,创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造成学生创业体验不够直观,不具备实践性、操作性和直接性。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或体验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不能沉浸式地体验创新创业,不能彻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他们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教材、课本、讲义,就是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没有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直观感受,也没有积极参与挖掘与探究相关衍生产业。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双创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做好双创课程思政的总体方案和顶层设计

地方本科院校一定程度上很重视“课程思政”理念,双创课程也纳入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双创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部分地方院校缺少实施双创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方案。推进双创“课程思政”理念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同配合,部门之间协同联系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如果没有制度和责任约束,就很难顺畅推进各部门协同工作。学校应该成立双创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双创中心、教务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学校各职能部门、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双创课程思政的总体方案。如教务处负责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和课程考核;学生处负责聘请与管理双创课程师资,组织与实施双创活动、比赛;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培训与考核双创课程师资团队;后勤处负责管理与落实双创场地。只有做好顶层总体方案设计并逐级落实,才能有效推进与落实双创课程思政工作。

(二)组建双创教师团队

遴选一批有一线挂职经历、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导师担任双创教师。双创教师在推进落实双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要求双创教师自身能深刻理解与领会双创课程专业知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双创教师只有在自己深刻领会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双创教育教学[3]。建设双创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可以围绕组建双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施,团队教师可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双创教师共同担任,定期交流研讨,协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团队师资交流培训、挂职、实践交流制度,提升双创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现阶段的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水平,并通过两者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同步减轻就业压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做出较大贡献。要想让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有效走进学生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可感,采用知名企业家讲座和汇报实现成功创业的学生事迹等多种形式展开,强化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此外,也要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双创教师在具备行业、企业挂职经历或经验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三)加强建设双创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双创课程教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同样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多数双创教材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与提高其实践能力,但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既需要关注培养学生能力和知识,也要关注发展学生素质的精神内涵,如培养工匠精神、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的区域优势不断推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材,及时替换与更新教学教材案例库,结合地方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创新培养的要求,及时编写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双创教材与校本教材。

(四)推动改革双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双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需要改变传统传授知识理论加技能的教学方式,形成多元、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之后如何有效、自然地传达给学生,确保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第一,通过设计双创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借助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反馈收获;第二,双创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实验、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恰当运用于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育其创业精神和创新品质;第三,双创课程本身可以依托双创的各类比赛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其创业精神,开发其创新潜能,可以在双创比赛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准备大赛和比赛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意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五)增强学生的创业直观体验

参与体验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验、实践、实训三者的结合,因为这三者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带来最直接、最直观的创业体验。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青春、互联网+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科创园等基础设施和场地,在不断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加大学生衍生企业的数量。学校可以支持学生社团或创业俱乐部,开办暑假创业先锋班、举办创业论坛、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创业实习锻炼等[4],让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创业步骤和创业过程的同时增加创业体验,产生创业冲动,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

四、结语

在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地方本科院校推动双创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地方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创新教育,积极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主动实现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迭代与更新;要充分意识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充分融合的重要性和前瞻性,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成果。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切实加强推进双创课程思政改革,积极推动课程改革顶层设计,加强建设教师团队,革新教学方法,修订校本教材,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落实与落地。落实双创课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响应国家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培养符合地方社会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双创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