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路径探索——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

2023-10-20 06:28牛利
中国农业气象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谚语言学农民

农谚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路径探索——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

作者:付义荣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3106

农谚作为社会谚语体系中的语言类型之一,被定义为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多数词典书籍还将农谚细分为农民思想、农民价值观及农民阶级等具体言语条目。为保证农谚概念的完整性,根据农谚发展历史与演变进程,农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定义,广义农谚是指通过有机融合农民思想与价值观念,参考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多元信息而形成谚语内容。即各时期农民群体基于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创造的农谚,对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产生了指导作用;狭义农谚是指与诸多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的言语,是农民在长时间生产实践中总结、累积而成的经验之谈,对农业生产活动起到一定指引作用。从历史视角出发,人们可清楚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谚,与国家社会农业有着同步的起源与发展阶段,且农谚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生与发展早于文字,所以在文字记载形式还未出现时,农谚更是将各式农业生产经验传播至更广范围。从语言学视域来看,农谚体现了语言艺术最初的表现与发展状态,有着不容忽视的语言功能,为研究功能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付义荣编著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认为新生代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前进与发展的主要群体,理应具备良好的语言使用能力和社会认同意识,并由此构建了本书整体理论框架与内容结构,有助于引领人们对农谚有更加全面且准确的认知。对此,熟读书中内容基础上,本文将全方位探索农谚的发展特征,由语言学领域详细分析农谚,并深层次论述研究农谚的功能语言学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明确认识到不管是老一代的农民工还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基本上都能通过家乡话和普通话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并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而自如地对两种语言体系进行实时切换应用,这表示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均能从普通话与家乡话两方面出发,对相关农谚进行详细、深入地解读。由语言学视域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语言类型的使用虽与社会认同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从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存环境与需求角度分析,其语言更多是从现实利益方面考虑,在某些意义上来讲,与农谚的语言应用功能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阅读、了解本书所述知识内容与理论信息,对从功能语言学层面思考、分析农谚的发展实际,有一定理论参考作用。总体而言,本书理论主题鲜明、深刻,结构清晰、合理,论述专业、准确,值得语言学研究者或对语言学有强烈研究兴趣的爱好者深读。

一、农谚的发展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有着农业大国的称谓,悠久的农业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与农业文化,农谚便是其中一项。由具体发展、演变进程来看,农谚是能在广大农民群体中得以极大范围流传的固定式语句,其可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话语,将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各种经验与道理充分展现在世人眼前,进而促使更多人知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可行性便利途径。从农谚实际发展历程可知,社会不同时期所产生农谚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根据农谚所涉及多元农业生产内容来看,农谚的具体发展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科学性与系统性。一方面,现存农谚均是由广大农民群众基于详细生产实践活动中,提炼并经过反复检验所获取的正向性生产经验总结成果,对于相应农业生产活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并且能够经受得住实践检验,科学性高。另一方面,虽然单个农谚处于分散、无系统状态,但从集中发展视角来看,众多农谚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关系,这也决定了人们利用农谚单体创建完整农谚体系时,可促使农谚自然形成系统性特征。

其次,大众性与通俗性。大部分农谚是由众多劳动人民创作而成,主要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环境,所以各农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识与具体叙述形式,基本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并具备强烈生活气息,大众性十足。同时,因农谚产生与受众群体基本为劳动人民,语言和表达方式也十分直观、通俗易懂,便于人们能快速记诵、传播,通俗性显著。

最后,艺术性与局限性。农谚的大众性与通俗性特征促使农谚采用语言词语都比较形象化、口语化,保证劳动群众一听就懂,也增加了农谚的亲切度;而且,农谚不但利用广大民众熟悉事物来进行比喻,还通过精简干练的语言与自然的音调创造形成风趣且活泼的风格,艺术气息满满。在时代与历史等多方因素影响下,现存农谚在经验、年代、科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对农谚研究应保持实时验证态度。

二、农谚的语言学分析

农谚作为一种常见的话语表现形式,其实践意义是由具体语言来展示。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可通过研究农谚的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特征来探索语言的功能。农谚中的语言结构和句法特征可以揭示语言的规则和约束,帮助理解语言的语法系统。农谚中的语义特征可以揭示语言的意义和概念,帮助理解语言的语义系统。农谚中语用特征可以揭示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帮助理解语言的交际系统。所以,从整体发展层面与谚语的语言学功能来看,人们可从语义、语境、语法、语用及生态视角出发,对农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语言学分析。

第一,语义与语境分析。由语言学分析农谚语义的具体作用在于,清楚掌握相应农谚所想要向大众传达内容的详细意义;再加上农谚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知识的支撑,所以,就语言学分析层面而言,人们可以利用隶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元功能及物性分析方法,对农谚语义实施深层次分析和探究,并严格遵循相关限制规则,从而明确解析农谚所蕴含具体语言意义。同时,语境作为支撑农谚产生与使用的重要基础元素,很大程度决定了人们对农谚本质意义的理解能力与内容的正确性,就此可推断得出,离开特定语境之后,人们将很难快速、正确地解析农谚的实际语言意义。

第二,语法与语用分析。就语法结构与功能来看,农谚不是单一的语言词句,而是一个能与其他词汇、语句共同组建较为稳定的语言作品的语言。实际上,虽然农谚最初是句子形式出现,但因其在具备完整表意性的条件下,被视作固定语言形式在社会中得以反复使用与流传,所以对语法功能而言,农谚在反复使用与流传过程中作为句子的应用资格逐渐丧失,逐渐变成具有句子形式的固定化词汇与词组合体。从语用方面分析可知,农谚为清楚、明确表达出具体语言所蕴含意义,让广大群众能实时接收并传播,沿用了口头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用特征。

第三,生态层面的分析。事实上,农谚所述内容均是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具体来讲,农谚就是基于“靠天吃饭”这一社会发展背景下开展农耕生活所产生谚语。早期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均是依靠自然,遵循“以天为生”的农业发展原则。如此情形下,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只能依靠当地的天气情况来促进农作物生长。那时的农谚基本是反映这一原始农耕方式的内容。现如今,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在面临自然灾害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下,适时采取合理应对措施,农民与“天”的关系已发生转变,早期农耕时代的农谚所表述的语言意义仅适用当时的生产情境。

三、农谚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路径

农谚研究作为一种功能语言学的路径探索,对于理解语言的使用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路径的深入探索将为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农谚的功能语言学路径探索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农谚作为民间智慧的语言形式,可以探索其与信息传递、社交互动以及文化认同等功能的关系。通过对农谚的语法结构、句法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信息传递机制和用语规范。农谚的选择与使用往往是基于特定功能需求。农谚通过特定的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语言形式来表达某种功能,比如传授农业知识、教育道德和价值观等。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还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农谚作为文化遗产,其语言形式和功能也反映了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民俗风情和社会价值观念等。

其二,文化认同与社交互动。农谚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农谚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化形式,在农村社会广泛传播和使用。通过对农谚中涉及的农村生活、农业劳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与农民社交互动和文化认同的联系。农谚研究在功能语言学中起到了揭示文化认同和社交互动的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其三,明喻与比喻的研究。农谚往往采用明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常使用具体的农业生活场景或农民所熟悉的植物、动物等元素进行比喻,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对农作工具、农民的行为、自然现象等元素进行比喻,以便更生动形象地传达思想和价值观。研究农谚中明喻与比喻可帮助揭示农民智慧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深入理解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和农民心态。

其四,语言变异与演化。农谚研究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主要关注语言变异与演化的过程。在语言变异方面,农谚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理、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语言变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族群的农谚进行比较,分析其语言变异的规律和原因。在语言演化方面,分析农谚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可以了解到语言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逐渐演化的。

其五,农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发生变化。探索农谚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农谚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总之,作者参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世纪以来豫中方言词汇演变研究”(2020BYY014)时,认为通过研究农谚,进一步拓展功能语言学的范畴,探索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可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还可深入了解农谚在语言形式、文化认同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可以促进农谚的保护、传承和应用。

(牛利,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农谚语言学农民
蝗虫农谚试析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农谚
20世纪以来中国农谚研究概评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社会语言学名词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