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维度分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3-10-20 15:57王雨晨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价值观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担当新的文化使命,要牢牢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要求。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需要探索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哲学内涵,凸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雨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生态文明与法务系,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5-0046-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据此,党中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有五个方面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第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从哲学维度来看这几项文化建设工作部署,需采用“多元化”的解读方式,即分别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来进行分析。首先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科学地概括和指导,进而对文化建设五个方面部署进行分析和梳理。纵观我国在新民主义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設的道路上,需要认识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还要明确中国传统哲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阐述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契合之处,在相互印证中,彰显二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以中国哲学维度分析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部分内容,突出文化建设中的中国精神。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分析新时代文化建设

第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党中央明确要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找好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强调抓重点带一般,是党中央始终坚持和突出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如果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思考中国文化的立足点是什么,面对不同思潮之间的差异和论争,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立足点、发挥其意识形态引领作用。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和继承者时,就明确提出要抓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毛主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①当今共产党人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身份,面对多元的文化思潮,我们不能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这一重中之重,这也就为我们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指明了立足点,有了这一立足点的引领,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中央要求在文化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既然是意识形态,那就必然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发展和培育起来的,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②先进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同样有着对社会发展积极、能动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的身心发展,进而从软实力到硬实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三,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持续抓好经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还要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远大理想的实现:一方面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举措,也同样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体现。

第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主体性作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和变革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④马克思哲学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在完善先进文化制度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尤其要坚持无产阶级群众路线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根本工作方法,它对应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涵,即认识的两次飞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要再指导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活动,当先进文化内容形成后,更应该回归到人民群众之中,比如要完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扩大覆盖、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等等。

第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是要建立在世界性普遍交往和联系的基础上,质言之,文化建设的本质上是开放的,绝不能像苏联后期的文化氛围走向了僵化封闭的形而上学模式。因此要不断加强中华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展示,打造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二、以中国哲学维度分析新时代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还需要融入中国哲学维度的分析,这也是响应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本就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譬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中国古代哲学家在修身治学精神内涵上有相应相合之处:例如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中庸》中所论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等,也都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儒家都有着一种“平天下”的理想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也就是人能摆脱: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哲学中则同样有着类似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理想”——很多先秦时期的哲学家,都在努力构想一个充满道德内涵的理想世界:比如孔子所提倡的“德治”;孟子谈到的“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再如墨子“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等等,都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宣扬仁德、讲求民本、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的古代理想信念。由此可见,既然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高度契合之处,那么中国哲学中的精华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概括和指导作用。

譬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其中第二项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同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领域同样注重人生哲学,注重“人格修养”,把实现理想人格、止于至善当作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不言而喻。纵贯中国历史,早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名言,除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长治久安的灵魂。执政者为政以德,以仁义为怀,以天下为公,做到得道者多助,社会才能海晏河清、四海升平,國家富强、百姓安定。就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反观历史长河中,王朝的覆灭、帝国的崩坍、执政党的溃败无不源于为政者不明德、不修德有关,尤其自上而下道德的缺失,会让他们丧失民心,水覆其舟。因此无论是执政者的政德建设还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都离不开“人格修养”。提升人格修养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软实力层面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有“提升人格修养”的传统:比如孟子眼中理想人格的生命精神是“与天地精神同流”,凭借着先天的性善和种种优秀的品德,人可以成为一种人格上的“大人”。这种“大人”历经进一步精神上的升华,能够发展为圣贤,圣贤再向上的终极目标则是“神人”,即所谓“可遇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⑥道家哲学中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看作一种通过超脱解放实现的理想价值追求,至人修养成功,就会成为真正的圣人,圣人体会“道”的神奇妙用,就可以透视囊括全宇宙奥妙的至高真理。现代新儒家也多探讨人格修养论,比如新儒家学者方东美认为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和佛家的觉者,都有着对最高理想价值的探求。他说儒释道三家:“都是要把世界提升到理想的存在平面。人生要配合这个理想的世界,要从人类现实的知能才性培养出来美的人格、善的人格、真诚的人格,这样产生理想化与圆满无缺的人格。”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要追求的美好理想,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修养所要实现的目标,以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修养来看,文化建设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发展。

再如文化建设部署中第四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哲学角度审视,虽然没有群众路线这类思想,却也有着“以人为本”的哲学传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⑧表明了孔子重“仁”,肯定人的价值;老子也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⑨认为人与天地同处于宇宙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道家思想中也注重“人本主义”。一方面肯定了天道的创造力,一方面并未忽略人性的内在价值;再如荀子直截了当地提出“人最为天下贵”这一命题;又如孟子所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⑩亦体现着仁者爱人的精神;及至北宋,哲学家张载“民,吾同胞”以天下为己任,忧民之忧,也都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以及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此,增强文化的自信自强,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是涵盖多个领域的科学思想,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基础、最根本、最有决定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中的看家本领。同时,中国传统哲学在几千年的鸿篇巨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亦有着对当今文化发展的启迪,充满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367.

④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36.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1.

⑥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1.

⑦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64.

⑧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

⑨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66.

⑩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5.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价值观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