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恶的角度看《蝇王》

2023-10-22 15:18冯萍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猪崽

□冯萍/文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著名作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创作《继承者》《品彻·马丁》《自由落体》《尖塔》《看不见的黑暗》等作品。《蝇王》是威廉·戈尔丁在195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威廉·戈尔丁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时期的经历给戈尔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使他认识到人性的自私和残暴。他形成了人性恶的价值观。他相信每个人的本性中都有缺点。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人们求生的本性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蝇王》就贯彻了他的人性恶的观点。《蝇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无辜的孩子遭遇海难,来到一个未知的岛屿。开始他们还能和睦相处,后来因为害怕岛上的野兽,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代表着文明和理性,他们等待着成人的救赎;另一派则代表着野蛮和无礼,他们只想留在岛上打猎和杀戮。后来,人性的阴暗面逐渐血淋淋地展现出来。男孩们互相残杀,变成了野蛮人,直到小说结尾,他们终于获救。尽管如此,还是有两个男孩被杀害了。

戈尔丁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是孩子也会犯罪。

小说中的猪崽和西蒙,这两个男孩代表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本文探讨《蝇王》中主要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分析,讨论小说中这些男孩们的原罪,旨在揭露人性中邪恶的一面。

0 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与讨论《蝇王》这本书。国外很多学者从男孩的治理、男孩团体的组织、小说人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人性恶等方面对《蝇王》进行分析。大卫·施皮茨在《权力与权威:解读戈尔丁的〈蝇王〉》一文中讨论了这些问题。他试图把社会的缺陷追溯到人性的缺陷。他认为,道德是社会的形态,它必须取决于个人的伦理性质,而不是任何政治制度,无论它多么明显地合乎逻辑和可敬。社会的弊病必须通过社会的改组来消除[1]。他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分析,来探析人性对社会组织影响的邪恶一面。米妮·辛格在报纸上发表了“男孩的政府:戈尔丁的《蝇王》和巴兰坦的《珊瑚岛》”,认为没有规则和成年人的引导,男孩们展示了他们内心的邪恶本性。

在中国,文献研究大多集中在戈尔丁对人性的寓言性解读和人物的象征意义上。李晓芳和吴卫华的论文《论〈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分析了《蝇王》中不同人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包括拉尔夫——文明与民主;猪崽——理智与理性;杰克——野蛮与独裁;西蒙——善良与圣洁。刘万荣在论文中表达了他对《蝇王》中人性的思考。他认为《蝇王》是一个寓言。戈尔丁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讽喻分析来探讨人性。周旦认为,《蝇王》中谈到了“人性的堕落与再固定”。他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象征意义,来探讨人性的堕落。中外学者一致认为,《蝇王》用象征意义和寓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堕落与拯救。

1 故事简介

《蝇王》是戈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群男孩因为飞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场战斗中坠毁了,被迫困在一个孤岛上的故事。开始,孩子们相处得很好,拉尔夫带领着他们。一天,拉尔夫在岛上捡到了一只海螺。海螺可以发出像喇叭一样的声音,在男孩群体中被视为民主的象征。拿着海螺的人可以在孩子群中说话。男孩猪崽,是这群男孩们的大脑。他的眼镜可以作为在岛上生火的工具,向救援人员发出信号。后来,一些小男孩声称他们在森林里看到了野兽的影子。由于害怕野兽和饥饿,孩子们分成了两组。一支由杰克和罗杰带领,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被营救,而是投身于狩猎和杀戮。另一组由拉尔夫和猪崽带领,这一组象征着文明和秩序。在一次杀猪聚会上,这群孩子杀死了西蒙,西蒙是这群孩子们当中最善良的男孩,他本来想告诉其他孩子所谓的野兽只是一只被苍蝇叮咬的猪头,却被其他男孩无情地杀死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喻的小说。接下来,笔者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人性恶的角度来探析这部小说的意义。

2 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蝇王》这部小说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希伯来语“Baalzebub”一词。在《圣经》中,“Baal”代表着极端的邪恶。小说以此命名,是为了展现人性邪恶的阴暗面。“蝇王”只是一个象征,它并不是真正的野兽,而是一个被苍蝇叮咬的烂猪头。但它却让孩子们感到格外恐怖。这个幻想中的野兽,致使孩子们分裂成两派。这部小说通过对各种人物进行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

2.1 拉尔夫——孩子们的首领

拉尔夫是这群孩子们的首领,也是岛上年龄最大的男孩之一。他刚过十二岁,长相英俊、体格健壮。他虽然没有猪崽聪明,但遇事很冷静。他很清楚两件事。一是他们很快就会获救,二是在获救之前,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当男孩们分成两派的时候,他代表的是文明、理性的那一派。开始,他也看不起猪崽,因为猪崽肥胖而且患有哮喘,最后他认识到猪崽的价值。在孩子们分成两派后,猪崽忠实地站在拉尔夫一边。然而,即使这样,他和猪崽也无法抗拒加入杰克一组在狩猎会上吃肉的诱惑。这一细节表明了填饱肚子是人类需要满足的基本欲望。在生存问题上,人们会向饥饿妥协。人的动物本能是人的本性和原罪。因而,人性始终是恶的。

2.2 猪崽——团队的大脑

猪崽是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关键性人物。他是个看上去又胖又笨的男孩,常常被其他人欺负。然而,他博览群书、聪明伶俐。他从一开始就跟随拉尔夫。他对拉尔夫很忠诚,试图阻止拉尔夫犯错误,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未知的岛屿上,犯错误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然而,猪崽最后却被罗杰杀死了,表明了这群男孩最终堕落,成为了野蛮人。

2.3 杰克——邪恶和原罪的代表

杰克是拉尔夫在岛上的竞争对手。他性格好斗,认为自己应该是这群孩子的首领。杰克最不介意留在岛上。他组织孩子们打猎和杀戮,在岛上谋生。杰克首先打破了拉尔夫制定的规则,随后建立了一个沉溺于肉体快感的帮派[2]。他拒绝对人类欲望进行任何限制,包括伤害他人并最终杀人的欲望。其他孩子因饥饿、绝望和恐惧选择了杰克。此时,邪恶本性主导了这群孩子。杰克领导了这群孩子的叛乱。他们扔掉了象征秩序和文明的海螺,跟着杰克去猎杀。杰克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邪恶的。在杰克杀人之后,他放火烧了整个森林,岛屿传来了惊心动魄的叫声。小说安排杰克战胜拉尔夫,也就是隐喻邪恶战胜了仁慈和秩序。

2.4 西蒙——善良的男孩

西蒙是这群孩子中最善良的,他独自一人去调查野兽是否存在,最后却被杰克和罗杰在猎杀聚会上杀死了。他的死亡代表了这群孩子最后一丝善良的泯灭,也是人性恶的最终展现。随着西蒙的死亡,这群孩子彻底沦落成野蛮人。

3 戈尔丁性恶论观念形成原因

戈尔丁认为人的本性是败坏、堕落的。他认为社会的缺陷主要因为人性的原罪以及人的动物本能。原罪是关于潜在的善与恶之间的平衡[3]。戈尔丁认为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点。

戈尔丁认为人类尽管可以改变环境和社会,但人类邪恶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人首先得满足动物性欲望,之后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升华。生存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为了生存,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实现一些最基本的欲望,比如温饱、生存不受到威胁等。戈尔丁着眼于每个人身上的邪恶,描绘了一个因人类的堕落而毁灭的世界。在《蝇王》中,人们丧失了人性,互相残杀,最终灭亡。

戈尔丁之所以坚持人性恶,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从罗马狄奥多西时代开始,基督教的影响就在西方文化中蔓延开来,在中世纪的时候一直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在中世纪,教会要求老百姓通过购买“赎罪券”来赎罪。这些思想长期影响着西方人。威廉·戈尔丁就是其中之一。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基督教的影响,西方社会发生了宗教革命。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动物的本能。在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之后,这种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戈尔丁作为西方社会的一员,经历了血腥、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人性恶的价值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本善,社会是罪恶的根源。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伴随着法西斯大规模的屠杀,人们不再相信人天性是善良的。戈尔丁在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目睹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蝇王》是一部寓言小说,包括政治、人性和社会。作者相信,人的生物本能也许是罪恶的起源。故事遵循了这样一种观念,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人的堕落。戈尔丁用象征意义来隐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现实世界。

法西斯主义的邪恶势力践踏了人类的真理和正义,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在战争中丧生。美好、安全、有保障的过去被法西斯主义粉碎了。荒岛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戈尔丁希望人类能够建立一个有着秩序与理性的文明,防止悲剧在人类社会再次发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期望的,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无序的他们可以由有组织的社会来管理。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代表了西方社会中的某一群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甚至互相残杀。从杰克身上,人们可以理解人性中邪恶存在的原因,以及人类为什么会发动战争。

戈尔丁警示读者不要放弃自己的信仰。放弃信仰会导致混乱,就像岛上的这些孩子一样。放弃信仰将导致人类堕落,并最终毁灭。同时戈尔丁存在乐观的一面:人虽有邪恶本性,并不意味着人是完全邪恶的。人类生活在善与恶之间。人性中邪恶的一面,或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在合适的时候都会显现出来。

3 结语

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反映现实世界,反映社会中真实的人性。小说讲述了一群流落荒岛艰难求生的孩子们在饥饿和恐惧中变成了喜欢杀人的野蛮人的故事,表明人性的罪恶或阴暗面是人性的一部分,在合适的时候会被揭露出来,这也是法西斯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拉尔夫、猪崽、杰克和西蒙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人们,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人性。社会应该在调节和遏制人性向邪恶倾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类需要倾心建设一个文明社会,抑制人性的黑暗面,展现人性最好的一面。■

引用

[1] David Spitz.Power and Author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Golding's Lord of the Flies[J].The Antioch Review.1970,30(1):21-33.

[2] Minnie Singh.The government of boys: Golding's Lord of Flies and Ballantyne's Coral Island[J].Children's Literature.1997(25):205-213.

[3] Xiaofang Li,Weihua Wu.On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haracters in Lord of the Flie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09,2(1):119-122.

猜你喜欢
蝇王戈尔丁猪崽
9号猪崽儿
卖猪崽
如何提高猪崽存活率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少年的回声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性依存叙事曲
我家的小猪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