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培同育食品专业人才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3-10-22 06:53安艳霞林顺顺
农产品加工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工科毕业设计工科

安艳霞,赵 阳,林顺顺,张 剑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工程类高等教育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是当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长陈宝生于2018 年6 月在四川大学举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接着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中对新工科建设给予了具体的要求即“卓越工程师2.0 建设计划”,即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1-2]。新时期“新工科”建设亟需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抓手是工程实践教育。

1 “新工科”与产教融合

1.1 “新工科”建设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奔腾而至,对工程类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已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课题。因此,需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其中实践教学首当其冲,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简称学院)肩负着为河南省内外食品行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在大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引企入校、产教深度融合,将理论与实际真正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基本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

1.2 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即是根据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高校与相关食品行业(企业)做进一步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理论教育和学生资源优势及企业的实践优势,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因对产教融合缺乏理解,部分人认为是高校与企业(行业)简单的结合,虽然二者目标一致,实际上产教融合是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升级版,最终目的是实现双方各自的目标及需求[3]。只有校企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合作,才能协同助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产教融合共培同育协同培养人才模式见图1。

图1 校企产教融合共培同育协同培养人才模式

为了做好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与河南省知名食品企业、检测机构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确立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双汇集团、想念集团、好想你集团、河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等。近年来,学院安排学生在上述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和学习相关食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选型等,了解厂区布局、生产车间的设备分布等;通过在检测机构实习,了解并熟悉国家对相关指标制定的政策规定的执行情况等,了解相关指标的检测流程、检测仪器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通过实习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运到实际中,增强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出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专业素养等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的校企产教融合培养模式[4]。

校企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见图2。

图2 校企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2 产教融合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实施的必要性

2.1 “新工科”理念与专业内容二者存有脱节现象

在“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教学内容需与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体系相匹配。部分院校采用的教材版本旧,内容缺乏多学科间的融合。此外,融入的新技术有限,与当今日新月异的技术融合度少,激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难度较大,亦无法满足当今对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极大需求。因而,对食品专业教学内容和新工科理念的脱节现象应高度重视,积极地改善。

2.2 实践和理论课时比例失衡

食品类专业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技术性较强,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实践课时的设置数量。就目前而言,不少高校对食品类课程的理论课时设置仍高于实践类,且存在实训时设备台套数不足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阻碍了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推进。

2.3 产教融合力度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要满足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产业和教学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实际上部分食品类专业产教融合存在深度不够、融合力不足。通常是学校富有高度热情,而企业并非积极,导致双方的合作深度不够、持续性不强,产教融合与预期效果存有一定的差距。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借助产教融合模式不断推进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共同发展,既满足了对人才供给的需求,又能解决高等教育和社会的接轨,最终达到企业、高校、毕业生三方共赢。对毕业生而言,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对高校而言,培养出了符合社会真正需求的专业类人才,提高了就业率;对企业而言,产教融合则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促使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及竞争优势[5-6]。

3 产教融合模式路径的探索

3.1 企业骨干进课堂

“请进来,走出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见图3。

图3 “请进来,走出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针对上述存在的现象,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响应国家教育部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及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要求,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开展“企业骨干进课堂”“请进来、走出去”等系列教学活动,结合企业案例为学生讲解专业课知识,把书本内容形象化,促进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吸收,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见图3)。为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实力,开拓学科视野,了解目前国内外自动化物流的设计和现场实地情况,学院特邀请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做专题报告“自动化物流中心的设备现状和发展”,从目前传统平库的局限和劣势、自动化物流中心的特点、国内外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发展状况及创新方面等做了介绍。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促进产教融合和产业创新,特邀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如从面粉加工工艺、质量控制、行业现状等方面,详细讲解生产工艺智能化、制粉工艺设备及现代化工艺、品质控制等现状,使得学生了解到了目前食品生产一线的机械装备使用情况,先进的设计标准及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认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2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为使学生圆满完成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训基地实习,了解生产基地的工艺与设备,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就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通过多方位了解鲜湿面、刀切馒头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车间布置及设备摆布情况,为学生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乐于其中。学院按照2018 年教师节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在行业的竞争力,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和图2 所示。

3.3 优化校企产教融合,提升融合效果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产教融合共培育人培养模式,着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培育工程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逐步深化工程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7]。学院每年按照计划安排学生赴实践实训基地开展为期3~4 周的生产实习。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见图4。

图4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3.4 以学生为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

除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外,学院还进行了工程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遵循OBE 理念从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入手,规范并改进教学过程,初显成效。“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改革调整强调学生要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生自由结合组成项目小组,选出负责人;指导教师为每个项目组预设设计项目或学生自主选择项目,通过到企业实习基地等参观学习、查阅资料、组内讨论、总结归纳,书写设计说明书与绘图纸,经过教师不断指导、反复修改最终定稿。方案确定后分别制作PPT 每组选出学生讲解,要求反映出全部设计内容要求,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同时,在小组中抽7~8 位学生担任评委,要求点评、质疑、打分,最终确定成绩。该改革方案实施效果很好,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

在实习过程中,企业还专门针对相关部门发展状况、生产技术等对学生进行了专题培训,学生更多地了解今后的工作和实际需求。使新工科人才培养工程实践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旨归,以应对当前经济社会情况和产业需求。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采用“实践-实训-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借助实训教学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为理论和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产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验证。同时,了解了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等,夯实理论实践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具象化,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构建及完善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8]。教学实践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培养的学生拥有社会责任感、历史担当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踏实的工匠精神,促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比例要达到50%,实际上学生对实习内容吸收掌握有差异。经过多次调研并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学院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分为“大设计”与“小设计”。“大设计”即纯粹的毕业设计,“小设计”为部分实验研究内容结合工厂车间设计,这样不但使毕业设计的比例达到要求,同时学生也进行了差异化的培养,最终使学生群体具备不同层面的能力。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水平,专门设置仿真实验室,学生集中进行设计;安排工程能力强的教师到设计室指导,解答遇到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每2 周选出进展较快的学生讲解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毕业设计环节效果更佳,对教师进行了工程能力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多次邀请专业设计院的工程师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了教师指导工厂设计的能力。通过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大大推动了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程度,赋予了学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将继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

4 产教融合模式的几点思考

4.1 明确专业特色

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需明确专业方向及特色,以确保培养的食品类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及企业需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胜任将来从事的岗位。在农业和轻工业类院校中,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院校较多,如何凸显专业在该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尤其需突出该专业亮点以吸纳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中。因而,尚需不断充实和丰富专业教学资源,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且要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融入当今先进技术、新理念及发展新趋势等。经过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把食品专业逐步做成学校乃至河南省的特色优势专业,助力产教融合的不断发展[3]。

4.2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输出的专业类人才亟需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应遵循“输出和需求接轨”原则,可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单单为了企业需求而忽略学生自身发展,兼顾高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发展促进的基础上,据高校实际、大学生个性化成长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助力企业发展。

教学和课程设计改革模式见图5。

图5 教学和课程设计改革模式

4.3 更新教学资源

“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产教融合模式,扩充教学理论知识和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扩充理论知识内涵,将基本实验室、企业生产车间、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等实践平台引入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引到师生身边,新工科背景下丰富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产教融合体系[10]。以教学信息化为抓手,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对教学方法及教材的不断的革新与建设,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中,实现资源共享。因食品专业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专业性强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更新及教学资源极有必要。例如,把数字化电子技术、虚拟仿真等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等。把企业生产的视频、图片、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及研发成果等分享给学生,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现代化食品行业生产的境况,优化课程教学,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4.4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中大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同时也是该模式实施的有力保障。因而积极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团队水平,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模式,如图3 所示。“双身份”指的是教师的互聘和互用,高校和企业共享教学和学术成果。“双岗位”是指教师分别具有主攻岗位和储备岗位,可讲授1~2 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适宜、水平高的具有创新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形成良好循环,推进食品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4]。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加工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在需求和培养不相匹配时,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建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拥有实践能力的食品类人才为重点、以农为优势的校企产教协同培养模式。对高校而言,产教融合模式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该模式的实施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由于新工科理念和教学内容存有脱节现象、实践与理论比例失衡、产教融合度弱等问题,通过企业的积极融入、实践教学比例提高、产教融合力提升、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等,通过教学模式、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等的改革,提高学院毕业生的工程实践和专业素养能力,并为学院食工专业工程认证的顺利通过助一臂之力。

猜你喜欢
新工科毕业设计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