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中微短剧的发展与互动性特征

2023-10-24 04:02倪子香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分享者竖屏短剧

倪子香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移动终端媒介技术的革新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催生了短视频。得益于技术的赋能,短视频从出现至今都处在高速发展之中,同时对各行各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该数据处于持续变化中;在互联网发展中,短视频的发展较为明显,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10.12 亿[1]。由此可见,短视频成为大部分网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社会发展逐步进入竖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从个人电脑端转向移动端。微短剧则是在竖屏时代兴起的一种短视频新样态。

国内微短剧早在2012 年就开始在影视剧市场初展身手,2018 年起,微短剧开始进入发展期,国内部分头部视频网站开始将目光投向微短剧市场。爱奇艺首先联合浩瀚娱乐制作了首部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该剧每集时长3~4 分钟,第一季48 集,讲述了48 个诙谐搞笑、截然不同的生活故事,一经上线就迅速爆红网络。爱奇艺由此开始布局打造站内短剧剧场版块,一时间激活了沉寂已久的短剧市场。各大视频网站开始纷纷拓展微短剧市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芒果TV 紧随其后开始试水微短剧创作。2019 年,从短视频平台快手开始,国内各大头部短视频平台也开始加入微短剧赛道,从平台方案到流量扶持,各方面鼓励平台创作者进行微短剧创作与发布。而微短剧真正的爆发时期是2020 年。2020 年8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微短剧作为与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并列的需备案审核的节目类型,加入“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之中。同年12 月,下发《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网络微短剧的定义、审核标准、审查细节、备案情况等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通知》中将微短剧定义为“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 分钟的剧集作品”[2],自此,微短剧开始井喷式的规模化发展。因为微短剧由短视频发展而来,所以其拥有与生俱来的时代契合感,既符合时代娱乐轻松的审美趋势,又顺应了人们的碎片化观看习惯。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上播出的微短剧,传播平台的独特社交属性赋予了该类微短剧不同于传统视频网站微短剧的特性。因此,本文结合象征性互动理论,探究短视频平台微短剧的社交互动特性。

1 短视频平台微短剧发展概况

自2019 年起,快手、抖音、腾讯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凭借着其自有的短视频属性和平台条件,开始投资或自制微短剧,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微短剧创作矩阵,产出了多部微短剧作品,为微短剧市场提供了持续性的活力。各短视频平台也针对微短剧进行了版块化的布局,提出相关的鼓励创作计划。随着作品的不断推出,微短剧形成了竖屏式的审美与创作。

1.1 平台版块化的布局与鼓励式创作

以快手为例,2019 年快手在平台分类中增加了“快手小剧场”版块,创作者只要在发布时加上“快手小剧场”话题,作品就会被收录到该版块内。该版块的增加为微短剧创作者提供了发布渠道,也为用户提供了更方便观看微短剧的入口,快手成为最早深耕微短剧的短视频平台。目前,快手在微短剧创作中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微短剧观看用户。磁力引擎营销策略中心联合快手短剧发布的《2022 快手短剧数据价值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快手星芒短剧数量超240部,其中超100部播放量破亿。用户方面,2021 全年有超10 亿用户观看过快手短剧,截至2022 年2 月,快手短剧用户中日均观看超过10集的用户规模超过6 160 万[3]。在进行版块化布局之后,为了吸引和鼓励创作者参与微短剧的创作,快手推出“快手星芒短剧”计划,制定零门槛、快通道、高收益、多流量等多方面的鼓励式规则。一方面,这样能够吸引诸多平台达人开始创作微短剧,大大增强了平台微短剧创作力;另一方面,快手微短剧经过不断的战略布局升级,已然整合出了一个繁荣的微短剧产业生态,其联合咪咕阅读、腾讯动漫、七猫等平台,打造跨媒介的微短剧作品,还与众多头部短视频创作机构,如麦芽文化传播、开心麻花、顶顶文化传播等,联手进行微短剧的拍摄与后期制作。短视频平台微短剧逐步发展出了更加完整且专业的商业链条。

1.2 竖屏式的审美与创作

作为竖屏时代标志性产物之一的微短剧拥有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其结合了“影视剧”与“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微短剧竖屏审美特征与创作思维。竖屏的审美特征是微短剧继承延伸短视频原有特性后发展形成的。不同于横屏网剧的画面设置,短视频平台微短剧大多采用竖屏拍摄,贴合人们观看时使用的移动设备的屏幕画面,形成了与横屏网剧不同的视觉观看习惯。基于竖屏观看方式和自身时长短、节奏快的特征,微短剧在内容创作上也形成了竖屏叙事逻辑。微短剧在设定故事的讲述视角时多采用全知全能式的视角或是某一特定人物视角;在情节安排上多为“开端即高潮”,矛盾冲突紧凑,减少了描述性的情节;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竖屏屏幕因自身的特点更适于展示更多细节、微小动作,所以微短剧的拍摄镜头设置和串联多为中近景和特写画面,且更多地依赖演员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较少设置一些大景别的介绍性场面镜头。此外,在观看主体的多元需求之下,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题材较为广泛,目前“快手小剧场”中的微短剧题材有恋爱、青春、喜剧、甜宠、家庭、都市、乡村、古风、悬疑等,可以满足各类用户全方位的观剧需求和喜好。

2 分享、评论:短视频平台微短剧的互动性特征

对于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而言,其具有平台赋予的社交互动性,自身在具备消遣、观看的娱乐性基础功能之外,还具备了社交互动的功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在象征性互动理论(又称“符号互动论”)中提及:人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人的象征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性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4]。事物的意义也在人与人的符号互动之中产生,用户在短视频平台观看微短剧时可以进行即时的点赞、评论、转发,这一系列的行为意在向他人发送包含社交互动信息的符号,微短剧作为被评论、被分享的内容,成为承载这一互动意图的符号。这一符号在分享中被传递,在相互的评论中形成意义。当被分享者接收到这一信息符号,传受双方进行符号交互时,这一传递过程的意义便得到深化。

2.1 分享推动符号传递

受众在观看微短剧时往往处在较为个人和私密的环境中,并且对喜欢的微短剧进行转发分享这一行为本身也具有极强的自主性。象征性互动理论所描述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之一是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4]。所以用户选择自己认为有分享价值的剧集进行分享,对分享对象的选择也是全凭自我意志。就是这样一个极具自主性的选择分享过程,成功编码了这一带有社会互动意图的信息符号。当分享发送时,这一符号开始由分享者一键发送至与被分享者的聊天对话框之中。在被分享者还未观看其分享内容时,也就是互动还未形成之前,这一行为的意义仅仅是进行符号的传递。当被分享者观看接收到的微短剧时,这一符号传递过程便产生了第一层意义。而短视频平台具有的这种在观看时将微短剧一键分享给多人的功能,从根本上就契合且支持了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的社会交往需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在分享时还可以选择分享到其他的社交平台,促成微短剧进行跨平台的传播,吸引更多其他平台的受众,从而扩大这一分享行为符号的传递范围,为符号意义的生成拓展空间。

2.2 评论形成符号意义

“微短剧延展出的空间并不局限于故事内容层面,更表现为网络受众和粉丝群体自然聚合所形成评论空间。”[5]短视频平台微短剧的评论空间有多重价值。首先,在选择想要观看的微短剧时,用户可以通过平台短剧版块的热门榜单或是必看榜单进行挑选,这时微短剧评论区中其他用户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就会成为左右其他用户选择的因素,同时也将促进该部短剧的口碑形成。这一“评”与“看”的行为过程中,已观看用户通过文字这一象征符号向未观看用户传递了带有建议性质的信息,成为未观看用户行动的判断因素之一,此时这一文字符号产生了意义,评论这一行为和评论的内容都开始拥有意义。其次,评论这一行为促成的另一互动意义在于,当用户观看微短剧后在评论区留下评论,表达自己对剧情、制作的评价以及对后续剧情的预测和期望时,此时的评论区以微短剧的剧情为互动符号,构建起了一个受众与受众进行意见交流、创作者听取受众意见的虚拟社交空间。在这一空间中的每一条评论都是一个带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受众与创作者对这一符号达到共同认知,两个群体之间基于这一共识可以相互理解。对制作方而言,这一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能够为该微短剧后续创作提供建议。用户对剧情创作的个人观点汇集形成用户群体对后续更新内容的审美期待,促使创作者不断满足受众视野期待,并及时调整后续的内容创作。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微短剧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模式,为微短剧创作不断注入灵感。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在这一共同的虚拟圈层空间之中完成必要的社交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看别人的评论,必要时也可以与意见相同或不同的用户进行交流,满足自身社交需求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评鉴能力和格局。

2.3 交互完成自我构建

“主我”“客我”与“自我”是象征性互动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社会我,是社交过程中他人所见的我[4]。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运用符号相互作用的社交过程中,“主我”与“客我”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自我”[6]。在微短剧的观看、分享与评论行为中,受众在进行“主我”与“客我”的协同行动。在受众自主搭建的“朋友圈”中,“主我”驱动个体在观看某一微短剧时,自发地、创造性地进行评论和转发这一社交行为;“客我”决定个体在公共评论区的留言内容及挑选分享这一行为的接收对象;“自我”的构建则是在“主我”与“客我”不断的互动中进行的。“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开始于分享与评论行为的交互的时刻。当评论引来其他用户的讨论交流,共享相同意见或是探讨不同意见时,受到这一反馈的刺激,“客我”如同戈夫曼在“拟剧论”中提到的舞台演员一般,一边观察其他受众的评论反应,一边吸收、参考别人对自身行为的评价而调整着自己的“表演”,“客我”会不断驱动个体在评论区中的交流。但此时的个体会在“主我”的驱使之下进行挑选和解释,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加入讨论,或是选择结束一些意见不同的争论。在评论这一过程中,“主我”与“客我”不断地相互作用,完成微短剧观看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而这种“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在“分享”这一情景中略显不同,因为分享行为往往相对较为私密,场景多为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当个体选择一个分享对象传送内容时,个体的“主我”意图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表征,期待的是由此开启与被分享者的交流或是听取被分享者对传送内容的意见。当分享成功,被分享者观看内容后与分享者进行一对一意见交流时,个体的“客我”又会开始控制个体进行“选择”和“表演”,而此时的选择考虑因素提供对象相对简单,“客我”仅仅根据被分享者的反馈调整后续的交谈。如果反馈意见契合“主我”观点,关于该分享内容的话题将会继续;如果意见不同,则可以转而言其他。在这一抉择中,“主我”与“客我”积极进行互动调节,帮助完成了“自我”的社交表达。所以,无论是在评论还是在分享的过程中,只要传受双方开启了围绕这一内容的交流互动,个体就完成了“主我”与“客我”的协同共建,那么这一符号传递行为的意义就得到了丰富,而被传播的符号,即在此情境之中的微短剧,也就帮助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之中进行“自我”的构建。

3 展望:微短剧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营造了一种沉浸的观看体验。目前微短剧创作以竖屏为主,竖屏的形式除了符合短视频平台固有的传播形式,竖屏剧所具有的沉浸式观剧体验不可忽视。画面变窄之后,创作者多采用小景别拍摄,呈现的人物特写更加饱满,能够让用户在观看时从视觉到心理都有一种与剧中人物近距离接触的沉浸感,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给用户营造出一种虚拟时空里的“在场感”。用户在刷短视频时,无须改变移动设备的方向和角度,就能获得一种视觉上无缝衔接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微短剧依靠短视频平台特有的互动性,让用户在观看时拥有了社交的体验感,同时又完成了在社会群体中的自我构建。基于以上两种特性,在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创作者的互动之后,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在未来的创作与发展中可以将目光投向剧情内容的交互体验上,从技术和内容创作两方面打造沉浸式交互的微短剧剧情,对标互动网剧中的剧情设置,尝试微短剧与互动剧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分享者竖屏短剧
广电总局: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短剧传播格局和市场体系
电子邮箱还能这样使用
等待太阳
横屏与竖屏混合视频的创作方法初探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分享经济时代协同消费前因机制研究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研究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