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北京人艺小剧场戏剧表演风格
——以话剧《长椅》为例

2023-10-24 05:59周文迅
戏剧之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演剧北京人艺人艺

周文迅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10209)

一、中国小剧场戏剧概述

(一)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定义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小剧场戏剧在中国扎根并迅速发展,并引发了国内戏剧界的研究与探讨。经过国内戏剧文学家、戏剧导演、戏剧演员、戏剧理论家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中国的小剧场戏剧理论终于冲破了世界小剧场戏剧理论的束缚,形成了符合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特色的小剧场理论体系。因此,戏剧界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小剧场戏剧进入到第四十一年之际,我国的小剧场活动也表现得空前繁荣,小剧场戏剧的基本定义必须得到明确。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小剧场戏剧活动的是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并且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二十世纪前期,美国所进行的小剧场戏剧运动奠定了小剧场戏剧的基本概念,将戏剧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后来确立小剧场戏剧的定义作了铺垫。那么,什么是小剧场戏剧?简单讲,小剧场戏剧是一种有别于在大型剧场演出的、非正式的、非传统的、非经典的、非主流的、非商业的、小众的、小成本的、小型空间的、艺术风格别出心裁的特定戏剧形式。

需要补充的是,这并非小剧场戏剧的全貌,在我国四十年来的小剧场戏剧发展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艺术风格独特的戏剧作品,例如话剧《绝对信号》《挂在墙上的老B》《我爱桃花》《恋爱的犀牛》等,这些作品的戏剧风格与戏剧形式比较独特,戏剧中所呈现的故事内容与舞台表现手法有强烈的“先锋性”,并往往带有“实验”的目的,所以,其也可以被称为“先锋戏剧”或“实验戏剧”,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实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小剧场戏剧并非完全等同于实验戏剧。通常来说,实验戏剧可以是小剧场戏剧,而小剧场戏剧并不都是实验戏剧,也有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传统戏剧出现于小剧场的舞台之上,例如话剧《长椅》《关系》《性情男女》《我可怜的马拉特》等,所以,需要客观理解二者的概念,二者应当是交叉与融合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暂时将小剧场戏剧理解为:在小剧场空间里上演的一种实验或非实验的特定戏剧形式。

(二)北京人艺小剧场戏剧活动简述

1982 年11 月5 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的一楼排练厅内上演了全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这部由高行健编剧、林兆华导演、林连昆主演的“新剧目”走下了大舞台,走进了小空间,从此拉开了北京人艺小剧场运动的序幕,也带领中国戏剧向前迈进了一小步,更标志着我国小剧场话剧艺术开始萌芽生根,为今后我国小剧场话剧事业的茁壮成长指明了方向。话剧《绝对信号》的上演表明北京人艺有业务能力、有舞台技术、有艺术追求,所以,他们做到了系统化、规模化地创作成熟的小剧场戏剧作品,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艺术界也开始大放异彩,也因为《绝对信号》在观众中带来了很好的反响,此后,人艺的小剧场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凭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人艺于1983 年又创作了两部小剧场话剧——《过客》《车站》。它们都带有非传统戏剧形式的时代特征,引领了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由于影视行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电视节目这类艺术形式作为主要的日常审美方式,话剧由于文学属性较强渐渐变得小众,这也导致人艺小剧场的戏剧创作停滞了一段时间。直到1995 年11 月,西方戏剧再次受到重视,国内刮起了一场西方小剧场戏剧之风,北京人艺才推出了新的小剧场戏剧《情痴》。1996 年6 月,推出荒诞喜剧《在茫茫大海上》《傍晚发生的小事》,1998 年1 月,推出知名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此时,人艺小剧场的整体艺术风格开始向西方的荒诞派靠拢。1998 年3 月,推出《雨过天晴》。到2000 年,小剧场逐渐成为与大剧场比肩的演出形式,北京人艺在此刻也推出了经典话剧《原野》(实验演出本,编剧曹禺,导演李六乙)的小剧场版本,这无疑是对经典剧目的一次大胆的艺术重构,展现了人艺艺术家的艺术进步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2001 年3月,北京人艺又一次推出了具有艺术独创性的实验剧目《第一次亲密接触》,2001 年8 月,推出具有中国聊斋文化特色的实验话剧《无常·女吊》。到2002 年3 月,北京人艺推出了社会问题剧《足球俱乐部》,此剧反响巨大,甚至引发了中国足坛的关注,无比精彩地展现了北京人艺的艺术创作水平。2002 年9 月,推出经典独幕悲剧《朱丽小姐》,人艺小剧场再次回归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2003 年3月,人艺推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实验戏剧《我爱桃花》,此剧采用戏中戏的形式一举颠覆了观众的看剧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之后《我爱桃花》成为人艺经典保留剧目上演至今;2003 年9 月,推出“一部讲真话的戏”——话剧《男人的自白》。2004 年,推出情感剧《合同婚姻》《情人》;2005年,推出《家有娇妻》;2006 年,推出《性情男女》《东房西屋》《有一种毒药》;2007 年,推出悲剧《榆树下的欲望》;2009 年,推出话剧《关系》;2010 年,推出《大酒店套房》《晚餐》《小镇畸人》;2011 年,推出《爱情印象》;2012 年,推出契诃夫短剧《天鹅之歌》《论烟草有害》和《老爸,开门》《坏女孩的恶作剧》;2013 年,推出《解药》《燃烧的梵高》《明枪暗箭》《从前有座山》;2014年,推出《枪声》《鱼眼》;2015 年,推出《反串》《朦胧中所见的生活》《画眉》;2016 年,推出《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催眠》《人间童话》;2017 年,推出《结婚进行曲》《家丑外扬》《她弥留之际》;2018 年,推出《伊库斯》;2019 年,推出《老式喜剧》《天边外》;2021 年,推出《我可怜的马拉特》。到2022 年,北京人艺为纪念小剧场运动四十周年,隆重推出小剧场话剧——《长椅》,此剧获得了中国戏剧界的广泛好评,标志着北京人艺在小剧场戏剧艺术领域里取得了新的成就,意味着北京人艺这棵戏剧参天大树仍然枝繁叶茂。

二、北京人艺话剧《长椅》的创作风格

话剧《长椅》是苏联剧作家A·盖利曼于1983年创作的戏剧,本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真诚与谎言的爱情故事:在苏联城市里,某个夜晚,一个已婚却在下班时拈花惹草的男人带着生理上的欲望,在公交车站路边的长椅上,再次邂逅了那位与自己有过一夜情却仍然渴望真爱的家庭妇女。此刻,男人开始用谎言来哄骗女人和他回家发生关系,而女人却识破了男人的诡计,三番五次地揭穿了谎言。意外的是,在揭露谎言的同时,二人开始吐露真心,呈现了内心的伤痕,二人的心慢慢紧靠在一起。迫于现实,二人终于分道扬镳,可意外的事发生了,女人主动将自家的钥匙交给了男人……片刻过后,男人离开此地,只剩女人独坐长椅,面露笑容。

(一)生活化的表演方式

中国改编版由杨佳音导演,于震、辛月二人主演,北京人艺的《长椅》最有看点也最直观的就是演员的艺术创作风格。而要讲清楚人艺排演《长椅》的创作风格,势必绕不开“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这一话题。焦菊隐先生首次提出了“心象说”这一创新性演剧理论,为创造并完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人艺的演员在表演时十分重视“从生活出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模拟生活。焦菊隐提出,在演员心里先要有一个东西,再结合剧本,加上演员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直觉慢慢产生一个模糊的“心象”。此时,再由演员倾注独特的艺术理解力使之逐渐变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焦菊隐在排演北京人艺的开幕大戏《龙须沟》时就提出:要摆脱误解斯式体系而产生的脱离生活的公式化表演,“消灭演戏的感觉”。所以,要想让戏剧创作取得成功,必然要加以客观的、生活化的理解。北京人艺力争通过话剧《长椅》这一经典文本解读出生活中人的复杂情感、人的不同风貌,展示出生活的各种可能。艺术首先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对剧本作剖析时,主创们也选择回归生活,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剧本所讲述的故事,并进入生活印证他们的理解,这样一来,便使得演员还未正式演绎角色就已经将自己融入于角色,为深刻诠释人物形象打好了基础,以便成功在舞台上塑造“活生生的人”。

(二)现代化的舞美效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成功的戏剧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长椅》也是如此。此次《长椅》的演出地点设在北京人艺于2021 年刚刚投入使用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三楼小剧场内。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三层小剧场可容纳近三百人,名称仍沿用曾位于首都剧场南侧的“人艺小剧场”。小剧场呈黑匣子形态,舞台、观众席可根据舞台需要灵活调整,拉近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创造多元丰富的和有交互关系的观赏体验。不仅如此,剧场内的灯光与音响设备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通过《长椅》导演与舞美团队的技术运用与艺术调配,使得在话剧《长椅》的演出过程中舞台上真正地“下起了雨”,不仅使舞台上的演员更加相信此刻的规定情境,投入更真实的生活,也使到场的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得到了绝佳的艺术审美感受。

(三)本土化的剧本解读

根据北京人艺话剧导演杨佳音的叙述,为了让《长椅》这部苏式戏剧减少一些文化与时代上的割裂感与距离感,北京人艺创作团队在剧本解读的初级阶段就对剧本展开了深入的挖掘,力求“本土化”,这也正印证了当年焦菊隐、于是之等老一辈人艺艺术家所提出的民族化理论,以建立北京人艺自己的演剧体系,从而影响整个中国演剧界。为了让剧中的艺术语言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也为了还原符合情境的舞台语言,主创团队从人物自身出发,增强台词中的行动性,重点解析潜台词的意味,不断重塑、打磨台词的内涵。虽然台词作了大幅调整,但这样的调整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本土化、去西化,而是在保留原著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导演杨佳音表示:“要让观众看到的是外国戏,但不是外国事儿。”首先要让观众感到有一种发生在身边的亲切感,让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将剧中的人和事自然代入到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中,这才是人艺要做的本土化剧本解读。

三、基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小剧场戏剧表演

在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中,现实主义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现实主义就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主要创作方向。但是,人艺美学风格的基本特征不仅仅是现实主义,而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实现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这可以简要理解为“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所以,说起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就其创作方法来说,是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就其美学思想来说,是坚持民族美学传统。”

毫无疑问,北京人艺的小剧场表演首先得遵循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理念。这并不是指小剧场戏剧一定得按照什么模式进行演出,而是创作团队处在北京人艺这一独特艺术环境之下,就要进行具有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风格的戏剧创作,这是基于本学派的理念进行的二度创作,是北京人艺艺术作品的风向标。所以,任何小剧场戏剧在进入创作环节之前就已经被北京人艺所考量:它是否具有在人艺上演的美学价值?它是否符合人艺观众的期待,并源源不断地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添砖加瓦?但是,我们并不能将全部的艺术成就归结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一部好的戏剧作品首先源自导演对自我艺术风格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其次,人艺演员以对角色的深入挖掘表演人物,以最饱满的创作热情诠释人物;最后,虽然是小剧场的空间结构,但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不局限于舞台,所有人都调动起自己的艺术感官去感受表演、欣赏表演,以达到小剧场戏剧最有效的功能——传递细腻、醇厚且悠长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演剧北京人艺人艺
演剧危险:雍正间演剧案件及其戏曲史价值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明清时期立春节日演剧习俗考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