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尔第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2023-10-24 05:59王方敏
戏剧之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奥赛罗维奥威尔第

王方敏

(贵州民族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9 世纪无疑是意大利歌剧的巅峰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意大利正处于内忧外患,外国列强纷纷想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人民遭受迫害,民族独立的意识逐渐显露。在这个革命大潮汹涌之时,威尔第创作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独立和革命斗争意义的伟大篇章,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意大利人民的激昂斗志。他用音乐表达了意大利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期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心愿。随着他越来越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音乐造诣不断深化,他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贯穿始终的革命性、民族性精神

民族独立与革命斗争始终贯穿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中,其大部分的歌剧作品中都彰显出浓郁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威尔第创作早期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两年之内连续丧子丧妻和创作失败的打击,心灰意冷,本打算默默无闻度过余生。一天晚上,威尔第在路上巧遇斯卡拉歌剧院的经理梅列里,他希望威尔第能为他创作《纳布科》的音乐,威尔第本无心创作,当他无意中看到《纳布科》的剧本里那句“飞吧,让思想承着歌声的翅膀”后,便彻夜难眠,这个富有激情和民族主义精神的剧本一下子便打破了他沉寂的状态。

这部作品取材于圣经,共分为四幕,纳布科是一个残暴好战的国王,他征服了犹太王国,将犹太人流放到巴比伦,妄图摧毁犹太人的信仰,却遭到犹太人的神的惩罚。他的大女儿阿碧凯利得知自己为奴隶所生之后,对纳布科和费雷娜怀恨在心,下定决心要杀了费雷娜和所有犹太人。纳布科得知后,祈求犹太人的神宽恕自己,并赋予他力量去拯救女儿,最终纳布科解救了费雷娜,还给犹太人民自由。该剧虽然是围绕着纳布科的王位展开描写,但该剧真正的主角是受奴役的大众。第三幕合唱曲《飞吧,让想承着歌声的翅膀》是全剧最振奋人心的一段,磅礴浩荡的音符深入人心。威尔第这部具有民族意识的歌剧,恰到好处地在公开场合表达了意大利人寻求统一的愿望,挑起了一阵狂热的民族意识,也正是这部歌剧的诞生,使威尔第成了一个以音乐表达意大利人民对复兴运动热切期望的伟大作曲家。

为了更好地激发意大利人民的民族意识,威尔第再次挑选了一个激起意大利观众爱国情怀的题材剧本《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如果说《纳布科》一剧里的政治隐喻可能只是巧合,那《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里民族主义意识就大为明显。此剧中每一段音乐都激起了观众心中的炽热感,激昂的旋律不断再现。第四幕的合唱曲《主啊!从我们出生的故乡》获得场内观众强烈的认同。这部剧不仅使观众体会到深刻的感动,也极大地鼓舞了意大利人民的士气。

《纳布科》和《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都充分表达了爱国情怀和民族期盼独立的意识,蕴含着强烈的革命性和民族性。唤醒了民众民族团结与渴望独立的意识,鼓舞了意大利人民激昂的斗志。

二、现实主义与戏剧的融合

1850 年,随着《斯帝费里奥》的问世,威尔第在创作上迈进了一个新台阶,所谓“船奴般的岁月”也接近尾声。19 世纪下半叶,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开始走向成熟,其丰富的阅历和日渐成熟的创作技法使所创作的几部悲剧接连取得大捷,这一时期题材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悲苦的命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国王寻乐》真是一个最棒的题材,连莎士比亚都会认为值得一写”,这是威尔第1850 年写信对他的编剧皮亚维说的话。《弄臣》选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剧作。这部歌剧是意大利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威尔第自己也表示《弄臣》从戏剧效果来说,是他所有作曲中最好的题材。威尔第和皮亚维打算以“诅咒”设计为剧情发展的主线,这个咒语是一位年老的伯爵所下的,诅咒好色的公爵和助纣为虐的利哥莱托将来必然遭到报应。利哥莱托是公爵身边的一位插科打诨的弄臣,是一个驼背的家伙,为了博取主人的欢心,他助纣为虐,作恶多端,但是最后一切恶果都诅咒到自己女儿吉尔达身上。威尔第在歌剧的前奏曲里就采用了不和谐的和声和冰冷的管铜音色奠定了悲剧的气氛。这部歌剧最大的突破是在第三幕,公爵来到小旅馆约会玛达莱拉,唱着剧中最有名的那首《女人善变》,歌词大意是:“女人的心,像随风飘舞的羽毛,决不在一处停滞,她们那美丽的脸庞,时而流泪,时而发笑,俱是虚情假意”。正是这首欢乐的咏叹调,却暗含着精心设计的讽刺。这时利哥莱托也把吉尔达带到了小旅馆屋外,想让女儿看清公爵的真面目,屋内的公爵和玛达莱拉一片欢声笑语,欢乐的景象刺痛了屋外愤怒心碎利哥莱托和吉尔达。威尔第最著名的四重唱“爱之娇子”响起,屋内是公爵与玛达莱拉的喜剧二重唱,屋外是利哥莱托和吉尔达的悲剧二重唱,悲剧与喜剧同时出现在一首重唱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讽刺。为了尽力营造整部歌剧的场景,威尔第抛弃了以往歌剧创作以咏叹调为主的习惯,在无意间却使得《弄臣》的音乐结构非常丰富,巧妙地运用管弦的动机,在宣叙调之间带出咏叹调和二重唱,使得歌曲几乎没有雕刻过的痕迹,将悲剧上的讽刺体现得淋漓尽致。

1853 年,《茶花女》在威尼斯剧院首演,这部剧的题材无疑是最具有现实主义影响力的作品,这是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剧的女主角既不是高贵的夫人,也不是纯洁的少女,而是一个上流社会的高级妓女,故事情节也简单明了,围绕着一个妓女的生活与爱情来展开描写。这个题材在当时严重地违背了意大利传统的戏剧原则,但是威尔第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维奥莱塔是一名巴黎高级社交圈层的交际花,每天游走在富丽堂皇的会客厅中,在场的都是贵族富豪,绝世美人,穿戴华贵。阿尔弗雷多的出现使她陷入爱情,两人私自约定终身,维奥莱塔也为了爱情放弃了茶花女的名号和职位,同阿尔弗雷多搬到巴黎的农郊居住。为了生计,维奥莱塔变卖了很多自己的私产,阿尔弗雷多知道后,不得不去巴黎想办法赚钱养家。阿尔弗雷多走后,他的父亲阿芒找到了这里,他谴责维奥莱塔不该引诱自己的儿子,强烈地恳求维奥莱塔为了自己的儿子和正要出嫁的女儿的幸福,和自己的儿子彻底断绝关系,维奥莱塔则是生气地回应道:那是不可能的事!阿芒见她如此执拗,唱出了有名的二重唱:“男人不可靠,等到时过境迁,你的美貌终将消失,那时你就将如何……”维奥莱塔终究被这些话击溃。为了爱人及家人的前途和名誉,再次选择回到巴黎的社交圈。但是不知情的阿尔弗雷多误认为维奥莱塔是因为金钱背叛了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在公众场合大肆羞辱维奥莱塔,却不知她已经身患肺痨,有口难说,最终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知道了真相内心愧疚,便把实情相告。阿尔弗雷多赶到的时候,维奥莱塔已是弥留之际,在临死之际默默自语:“说也奇怪,好像痛苦折磨已经停止,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力量,我能活下去……”这里管弦乐强奏,音乐随之达到高潮,幕落。整部歌剧旋律优美,歌词真实,音乐与戏剧完美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存在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世俗、丑恶的嘴脸。

《弄臣》和《茶花女》都是威尔第基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歌剧作品,体现了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在戏剧表现方面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生活中小人物的刻画,从他们悲惨的命运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威尔第歌剧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在这两部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成功源自威尔第对现实生活中细致的观察,并能洞悉时代的发展。

三、威尔第歌剧中悲剧主题的体现

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6 部歌剧,其中悲剧创作占多数,这与威尔第的生活和19 世纪欧洲动乱的背景息息相关。威尔第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痛苦与磨难,所以他的歌剧创作主题大多都偏向阴郁、暴力、恐怖、死亡和绝望。他的悲剧有的来自历史的题材;有的基于当时意大利的现状;还有就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用歌剧的创作形式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人民的残害、压迫的同情;对残暴势力的厌恶;对亲人离世痛苦和生活中的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殷切希望。

威尔第在创作《阿伊达》时,收集了大量的古埃及民俗和乐器,结合了自己的音乐理解,使这部歌剧不仅韵味神似,还赋予了一种异国风情。《阿伊达》取材自古埃及法老王时代,故事讲述了战争中两个相爱的年轻男女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拉达梅斯被指控向阿伊达的父亲泄露军机,最终两人一起共赴黄泉。这部剧在1871 年终于在开罗首演,并且大获成功,威尔第在这部歌剧中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表现了人性的扭曲和冲突,描绘出了社会黑暗和人情淡薄,用歌剧批判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内心的正能量和追求和平的思想,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下被奴隶的民族的心声,唤醒了各民族沉睡的心灵,民族觉醒意识更加强烈。《阿伊达》是意大利歌剧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是威尔第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丰富的和声色彩,独特的旋律和表现力加上辉煌的舞台场景和用心的服装布置,使这部歌剧成为一部绝无仅有的世纪经典歌剧。

威尔第深爱文学经典,从小便深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基于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深爱及其研究,威尔第先后选取了《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法尔斯塔夫》四部作品创编歌剧,其中《李尔王》未完成。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许多作曲家都对这部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与威尔第同一时期的罗西尼也创作并上演了同名歌剧。《奥赛罗》具有较强的悲剧色彩,故事围绕奥赛罗、伊阿古、苔丝狄蒙娜、凯西奥展开,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两人相爱,于是偷偷结婚,伊阿古一直想取代奥赛罗,所以向元老告发两人的私情,但事与愿违,最终成全了两人。但是伊阿古并不甘心,又诬陷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有染,奥赛罗轻信了这个阴谋,在愤怒中将自己的妻子掐死,后来他知道了真相,后悔不已,遂拔剑自刎。这个故事表面上是由于听信了谗言产生了误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但是如果仔细推理不难发现,在这部悲剧中,除了奥赛罗之外,无论少了谁,悲剧的结局都还是会发生,所以这个无可避免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奥赛罗》是威尔第晚期的歌剧作品,这一时期威尔第的创作技法更加趋于成熟。开场时便用了急促、不和谐的长号,加之领唱穿插在合唱之中,形成了气势磅礴的舞台场景,用音乐对暴风雨的环境进行渲染,为悲剧结局埋下伏笔。威尔第用其丰富娴熟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配器技法,演绎了莎士比亚的这部经典之作,其戏剧表达也不输于原作。

四、结语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对于19 世纪欧洲歌剧界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一生都致力于歌剧创作,推动了意大利歌剧走上世界的大舞台,并且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本质:率真且淳朴、高尚且热烈。他的歌剧创作关注了不同层级、不同面貌的人群,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有机融合,给人民带来了强有力的精神鼓舞。人物形象的塑造构思巧妙,音乐与戏剧紧密融合,配器处理独具匠心。威尔第的音乐是意大利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他的歌剧中反映的是人性中深刻且单纯的情感。引用赛亚·伯林爵士对威尔第的总结:“威尔第可能是最后一位彻底的、自我实现的创作者”。他实现了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他的艺术创作里,使其合而为一。引用《福斯塔夫》脚注的最后一句话来总结威尔第一生的歌剧创作“最后发出的笑声,才是最美妙的笑声”。

猜你喜欢
奥赛罗维奥威尔第
奇了!机器人也炒了鱿鱼
《奥赛罗》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论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
莎士比亚《奥赛罗》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