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节首倡者
——王梓坤

2023-10-24 07:16康美权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王梓吉安教师节

康美权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正式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教师节的设立,无疑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件大事是在一位江西吉安籍教授首倡并努力下实现的。他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

从小立志当教师

“这里就是王梓坤院士的祖居,我爷爷和王院士父亲是同父异母兄弟,这边是他家,这边就是我家。小时候,王院士家非常贫穷,他的父亲王肇基也就是我的堂爷爷在湖南零陵县一家小店当店员。1929年4月30日,王院士在湖南出生,7岁回到家乡,11岁时我的堂爷爷就去世了。之后,全家生活主要靠我堂奶奶郭香娥租种地主的田地维持……”在枫墅村“王梓坤故居”,王梓坤的堂侄、吉安市教育评估监测研究中心主任王新林,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道。

生于贫困农民家庭的王梓坤,一生酷爱读书。他从小就立下大志:要当一名教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王梓坤从来手不释卷。在《王梓坤先生回忆录》里,记载了这样几件事:有一天,王梓坤无意间从鸡屋的角落里捡到一本叫《罗通扫北》的书,便抱着好奇心一口气读完。这是王梓坤接触得最早的一本书。八岁那年,他的母亲要他到阁楼上去清扫谷舍,希望扫出一些稻谷,度过饥荒,让王梓坤喜出望外的是,在阴暗的谷仓角落里,发现了一本书,封面没有了,但仍可看到书名叫《薛仁贵征东》。书的开头有一首诗:“日出遥遥一点红,飘飘四海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王梓坤如获至宝,看得如醉如痴,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但是故事可以看懂,他一连看了几遍。从此他就对书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处搜书来看。由于囊中羞涩,有时候借到了好书,实在爱不释手,便自己动手抄录。抄书虽然辛苦,却也有益处,毫末俱见,胜读十遍。那些年,王梓坤陆续抄录过林语堂的《高级英文法》、英文本的《英文典大全》《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他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竟然一口气抄了两份,并将其中一份送给了好友。茶余饭后,满脑子装着故事的王梓坤给村里人讲起了故事,乡亲们又是惊奇又是赞赏的目光极大地鼓舞了他。从此,无论是放牛还是车水,王梓坤总是书不离身,并练出了边走路边读书的本领。

1940年,跟村里私塾先生念完初小后,王梓坤来到离家十里外的固江第三中心小学走读。经过两年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求学,1942年,王梓坤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吉安中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初中第一学期,家里替他缴了学费,之后就无论如何也缴不起了。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请求缓缴,当时的班主任是高克正老师,平时不苟言笑,管教学生非常认真、严厉,她了解到王梓坤家境贫困,最后同意了他缓缴学费的请求。说是缓缴,实则都没缴,直至毕业,家里也拿不出钱,因此初中毕业时他的毕业证书被扣在学校。后来是小时候的好伙伴王寄萍替他缴完学费取回文凭,他才得以来到当时的国立十三中读高中。1948年,王梓坤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大学数学系。

1952年7月大学毕业后,王梓坤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教书,无事便泡在图书馆里,常常一待就是半天,有时甚至一整天遨游于书海,不知疲倦。为了弥补当年无钱只能“望书兴叹”的遗憾,王梓坤的工资大部分花到了购书上。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在王梓坤的住处和办公室,竟形成了三个小型“图书馆”,各种书籍琳琅满目,置身其间,仿佛进入一个绚丽多姿的梦幻之旅。

在南开大学教书期间,王梓坤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出版了数十篇科普文章及两部科普著作,其中《科学发现纵横谈》因对青年进行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教育起到良好作用而影响最为广泛,也因此荣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

首倡设立教师节

“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王院士一辈子的理想,也是他毕生的事业。他不仅是一名好老师、好校长,还是一位‘尊师重教’的典范,中国教师节就是在他的首倡下设立的。”在“王梓坤故居”,有一组陈展照片十分醒目: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到1989年第五个教师节,连续五年均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出席北师大举行的庆祝教师节活动。王新林一边向笔者介绍这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一边娓娓讲述中国教师节设立的背景。

1984年5月—1989年5月,王梓坤调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提倡师范大学“既要抓高的学术水平,又要面向教育,培养老师”,面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把北京师范大学办成国内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多贡献的重点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北师大的教育、科研和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至今被北师大师生尊称为“咱们的老校长”。

据王新林介绍,在王梓坤刚担任校长的时候,不少地方领导集中精力抓经济,对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改善工作步伐不大,跟不上中央的要求。如何真正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这个问题每天盘旋于王梓坤的内心。1984 年12月9日凌晨5点左右,习惯早起工作的王梓坤就到了办公室。从家走到单位的距离不过几百米,一个在脑海里突然闪现的念头变得越来越强烈,那就是“应该给教师设立节日”。到了早上8时,他拨通了《北京晚报》记者黄天祥的电话……1984年12月10日,《北京晚报》头版刊发题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200多字简讯。通过媒体把单独设立教师节的想法发表出来,是他为推动设立教师节而努力的第一步。这条短短的简讯就成为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最早文字记载。

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影响。为进一步推动这个倡议,12月15日,王梓坤在北师大召开座谈会,邀请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著名教授参加。会上,教授们热烈讨论教育发展话题,王梓坤有关设立教师节的提议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几名教授当即联名向上级人大建议设立教师节。第二天,《北京日报》登出了关于这一倡议的简讯:“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倡议每年九月为尊师重教月,建议九月的一天设为全国教师节。”这是设立教师节的倡议第二次出现在媒体上。

令王梓坤惊喜的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教师节”成为了现实。而更令王梓坤动情的是,在北师大第一届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打出了一条写有“教师万岁”四个字的横幅。那一刻,王梓坤激动万分、无比骄傲。

不过,王梓坤并没有把设立教师节的功劳揽到自己的身上,他认为那是纯属巧合,因为当时为教师呐喊、关心教育的大有人在,他只是其中一分子而已。他再三说:“我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两次发出倡议后,我的精力也主要扑到校务上,没有再多做什么。而和我同时发出倡议的许多老师,像黄济教授就是人大代表,还有其他关心教师的人们,他们有更多机会提到此事、促成此事。”

王新林告诉笔者,王梓坤自己就是一名尊师重教的典范。在北师大担任校长这几年,王梓坤开创了“三个先河”:每年大年初一,他会逐一打电话亲自给教授拜年,致以新春祝福;为利于创作更多学术成果,他给每位名教授均配备了一名工作人员;凡是教师找他反映问题,他都亲自接待从不推辞。

尽管尊师重教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王梓坤还有个“心结”未解,那就是,农村地区的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少数地区甚至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他认为,设立“教师节”的目的不能停留于形式、浮在表面,应该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地位和生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才是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所在。

王梓坤说他很推崇唐代文人韩愈所写的《师说》,里面有一句话对教师有着准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又以传道排第一位,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理知是非,然后才是传授实际应用的知识。”

感恩回报桑梓地

“王院士的家乡情结非常深,不管什么人,只要找他帮忙,他都会竭尽所能。他非常懂得感恩,也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对家乡的发展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在枫墅小学的爱乡楼、在固江中心小学的逸夫楼、在吉安白鹭洲中学……随处可见由王梓坤捐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题写校名的忙碌身影。每每介绍起王梓坤感恩桑梓、回报家乡的情怀时,王新林总是感慨万千。

在任北师大校长期间,王梓坤关心革命老区家乡的人才培养,率先在江西、在吉安开设北师大本科函授站,让家乡众多子弟从此渠道获得本科文凭,为家乡服务。他本人多次到江西各学校讲学和做励志报告。

当选中科院院士后,为了江西高校事业的发展,他亲率院士团队对南昌大学进行“211”工程评审指导,前后历经两年,终于使南昌大学列为国家“211”重点建设高校,打破了江西无重点大学的历史,填补了江西省教育的一个空白。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安人,他主动促成吉安市几所大学合并,并受聘担任合并后的吉安师范学院名誉校长,后来几经争取,甚至他在80高龄时还向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提出请求,使吉安师范学院升格为井冈山大学,为吉安、为井冈山革命老区填补了无一所综合大学的历史,家乡教育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尤其是近十年,他还一直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多次参加家乡政府在北京召开的恳谈会,并积极建言献策,受到家乡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2016年,他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决定在他曾经就读的吉安国立十三中所在地——青原区建立王梓坤院士工作站,为家乡的企业贡献人才和技术指导。目前,王梓坤院士工作站正在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王梓坤对家乡院士工作站非常关心,并题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勉励企业为家乡服务,但从不领取报酬,被人尊称为“免费院士”。

王梓坤不但对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关心,还对他从小生活的老家吉安县固江镇枫墅村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从2006年开始,连续六年,每年为村里年满70岁的老人补助100元生活费,每年受益老人有50多人,这些老人都称乡贤王梓坤为“活菩萨”。早年他还自己出资在村小设立“枫墅奖学金”,奖励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自己出资带动地方政府在村小建了一栋“爱乡楼”。

自从1952年8月开始领工资后,王梓坤每月给家里寄钱。母亲过世后,他仍然寄钱给兄嫂,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每月发了工资,他总是在一两天内将钱寄出,月月如此,从未间断,直到兄嫂过世,前后近50年。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人和同学,更是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比如吕润林同学曾经帮助他读大学,后来他寄钱一直到吕润林去世、吕润林夫人去美国后才停止。

村委会要搞建设、乡亲们有什么需求,王梓坤都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上世纪90年代,村民王德厚的妻子生完第二个孩子不久,就被一个在枫墅包地种西瓜的广东男子拐走了。王德厚听说王院士非常乐于助人,便向王梓坤求助。多年来,王梓坤一直把这件事记挂在心,先后给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广东公安厅甚至是公安部写了不下100封信,希望得到支持,帮助寻找。一直到前几年王德厚离世才停止。

今年,94岁的王梓坤发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认为必须在生前抓紧把自己的书稿找个好的归处。他把王新林叫到北京,让王新林协助同为北师大教授的妻子谭得伶帮忙整理书籍和手稿,并决定把这些书稿捐献给自己曾担任过名誉校长的井冈山大学。目前,第一批4.5吨、150包书稿已运抵学校,正在紧张地进行编码工作。半年后,井冈山大学将依据王梓坤意愿,设立“王院士夫妇藏书阅览室”。

有人说,王梓坤是教育家,事实上,他更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一位以自己优良的品德践行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典范。

猜你喜欢
王梓吉安教师节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挑食的小怪物
又是一年教师节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
妈妈,我回来了
没法说 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