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在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应用实践

2023-10-25 15:45赵鹏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8期
关键词:设计图双一流群落

赵鹏飞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双一流的目的是为建立一批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学科,确保大学学科跻身世界前列,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将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各高校为更好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结合本校实况陆续出台实施方案。无论是建设目标还是教法的改革,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科学选择教法,以问题为导向成为首选[1-2]。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属于研究性教学之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因此,这种教学效果与双一流战略人才培养目标“懂理论、能实践、会创新”相符。园林生态学课程主要学习生态学基础知识、植物种群、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理论性强,知识涵盖量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效果显著。

1 真实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为了探讨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践,以园林生态学课堂为契机,以“植物群落”为案例展开研究。

1.1 课程知识分析

“植物群落”是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园林生态学的重要内容,讲述群落基本概念、群落基本特征、群落空间结构等相关内容,从生命系统角度对生物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展开研究,不但进一步研究“种群”相关问题,更是学习园林生态学的基础。

因“植物群落”比较关键,有利于对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观察与探索。开展“植物群落”教学时,学校正好对“中心广场景观”进行改造,此次教学就以这个项目改造为例,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景观设计”,激发学生学热情与探索欲,利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取新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1.2 教学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包含4 个环节:观察发现问题—构建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4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是环环紧扣,每个环节均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上课前按照小组模式对“中心广场景观”进行设计,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中心广场景观”改造中动植物设计图,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从作品中选择一个方案为例,对其中一些园林知识与存在问题展开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当确定好设计图后,结合真实问题情境创设思路展开教学。

1.2.1观察发现问题大家仔细观察设计图,在图中有许多植物,这些植物是属于“种群”?还是属于“群落”?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植物群落”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单独植物是无法构成“植物种群”,更不能形成“植物群落”。学生在已学“植物种群”知识基础上进行观察,就能够发现“植物种群”和“植物群落”的概念并不相同,而是存在差异,掌握“植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聚集的所有物种的集合[4-5]。探索发现“植物群落”比“植物种群”高一个级别。在讲授概念时,应重点强调3个要素:时空性、所有种群、种群集合[6-7]。为了便于学生更易掌握概念,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设问题,比如菜市中各种蔬菜是否形成“植物群落”呢?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身边的“植物种群”和“植物群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8-9]。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构建问题的思维[10-11]。

1.2.2构建问题掌握了“植物群落”概念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设计图,发现图中植物在垂直、水平等方面都有差异,就可以自主构建问题继续探索知识:比如从垂直角度看,“植物群落”有什么不同呢?

上面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从视角层面提出问题,也可让学生从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对“植物群落”提出问题,掌握“植物群落”相关知识,比如“植物群落”的边界、“植物群落”中各物种的种间关系等[12-13]。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对“植物群落”进行整体研究。当然,在构建问题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从特征、垂直、水平等多个视角入手,让所提问题不断延伸,比如延伸到“植物群落”的生态位、季节性等知识[14]。

1.2.3解决问题为了解决前面构建的问题,引导学生跳出设计作品进入“植物群落”的知识中,自主探索与“植物群落”相关知识,同时探索“植物群落”和“植物种群”间的差异。比如解决上面从垂直角度的设问,学生就可知道“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属阳生植物,灌木层属耐阴生植物,草木层属阴生植物等。解决完问题后,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归到作品中,以作品为例对“植物群落”的知识进行探索。在这个阶段,依然利用问题模式展开,由学生对构建问题进行阐述,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比如:大家将思路回到设计图,图中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请大家回想身边还有哪些“植物群落”种类?这些群落又是由哪些物种组成?其物种是否相同呢?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对问题进行阐述,检验其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将教学情境从课堂朝周围环境延伸,将学生思维引向现实生活,在大脑中搜索相关信息,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学结果显示,学生回答现实生活中有“森林群落”“草原群落”及“海洋群落”等。设计图中有各种高大的乔木,询问学生这些乔木是否组成一个“植物群落”呢?非常明显单独乔木不能定位为“植物群落”,这与“植物群落”的定义不相符。再以新疆针叶林与福建常绿阔叶林为例,学生对比研究后发现不同物种组成不同“植物群落”,同一种“植物群落”物种数目同样存在差异。自然,顺理成章就能引出“植物群落”丰富度相关知识,通过教师点评和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对思维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知识点。

1.2.4拓展问题为了提高拓展知识的效果,依然采用设问形式开展。利用设计图中的物种,比如灌木、乔木等,为学生设置拓展问题:这些物种的种间具有什么关系呢?将知识从“植物群落”拓展到“群落”,从植物拓展到动植物。

事实上,内部的种间关系是“群落”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个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思考动植物间的关系,拓展所学知识。学生能认知物种间存在竞争与捕食的关系。当然,“群落”内种间关系并没有这么简单,教师利用视频、PPT等形式补充学生认知进行补充,讲授“群落”内有竞争、捕食、寄生及互利共生的关系,其关系曲线图、关系形式、特征等见表1所示。

表1 “群落”间的四种关系

通过个体数—时间曲线的学习后,教师可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辨析,进一步深化几种种间关系。接着讲授植物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层面举例解析。

通过“植物群落”相关知识学习,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返回去比较设计图,发现植物配置中不合理之处,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

1.3 教学效果

1.3.1改善课程教学效果采用真实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生设计方案为案例,提高学生积极性,明显改善听课的效果。课堂上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间形成良好互动氛围,课后积极完成教师安排的拓展性作业。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既注重传授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在思考问题同时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索能力。

1.3.2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园林生态学学习,学生树立了生态设计理念,具体体现在参加竞赛和项目方面。2022、2023 年,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中获批多项与生态学相关的课题,其中省级项目2项,市级、校级多项,主要涉及绵阳市公园、各类道路的园林植物等方面的研究,在2022年“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10组获奖中有5组作品与生态学相关。由此可见,开展园林生态学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的体会

从实践总结可知,在实践中还应注意关键点:(1)合理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不能天马行空,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现实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开展学习,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掌握相关理论与设计方法,在懂理论基础上能实践。(2)和谐的师生关系,问题情境教学属于研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就是互动,因此,营造一个融洽、活跃的氛围十分关键,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5]。课堂上,教师要以鼓励、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才能让学生敢提问、敢回答。

园林生态学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较高,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以问题推动教学,能帮助学生将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园林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水平。

猜你喜欢
设计图双一流群落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焊缝符号在机械设计图上的标注
设计图失窃案
西夏的“炮”设计图
只存在于设计图上的虚幻建筑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