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学校”赋能教师拔节式生长

2023-10-25 16:55谢艳霞刘涛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研训联体工作坊

谢艳霞 刘涛

武汉经开区“合·光”教联体创立“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与高校、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名师工作室合作,建构教联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教联体核心竞争力。

一、两翼驱动,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教师发展学校”通过整合现有优质师资和平台,成立了语文、数学、体育、班主任四大名师工作室和各学科工作坊,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工作坊为“两翼”,基于“三年规划、迭代循环”的研训策略,从培训引领和自主研修两个层面,驱动教联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共同发展。

名师工作室遵循“高校指引、名师辅助、自主发展”的教师培养思路,利用区内外专家资源,通过多轮专题培训,推动新手教师成长为熟练型、骨干型教师,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领军教师向创新型教师发展。专题培训从学校特色创建、教师素养提升、学生素养发展三个维度规划,设计了“学习新课标、教育教学大比武、学生社团活动创建与实施”等培训项目,力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助推教联体高质量发展和师生素养提升。

学科工作坊是教联体教师自主学习的外在组织形式,是培育优秀教师的基地。各学科工作坊积极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定期组织跨校教研,采用集体研讨、分学科交流、专题研修等方式培养教师。各学科工作坊每周五开展一次线上集体教研,每月开展一次线下专题研修,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评价会。例如,语文学科工作坊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师围绕“大单元教学”开展专题研修活动,从单元教材分析到单元目标确定、从学情分析到课时目标划分及学习任务设计等,条分缕析地逐一展开研讨,很好地攻克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难点问题,形成了集体教研的聚变效应。

三年研训周期内,各工作室、工作坊学员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STUDY”研修课程。“STUDY”既可以理解为“学习”,也可以理解为“研究”。它要求学员不仅要针对每学年的研修专题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推动自身更新教学观念、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完成三年研修的教师将通过传播自身学习所得和研究经验,实现一门学科的优势发展,再以一门学科的优势发展带动各门学科整体发展。

二、制度协同,为统一研训保驾护航

教联体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建构“教师发展学校”的运行保障机制,为教联体教师培训和研修规划实施路径。

探寻统一的集体研训制度。“教师发展学校”以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实践观摩、主题沙龙等形式定期开展研训活动,通过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带动教联体教师素养整体提升。例如,数学名师工作室结合区级信息技术赛课,按照集体研训制度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学员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研训活动。前期,工作室成员根据集体研训制度中的“备课要求”,先按照分工独立备课,再在各自学校学科组内研讨教学设计;中期,工作室成员同上这节课,依托现场教学为构建优质课例提供金点子;后期,工作室推选优秀成员参加区级赛课,并通过集体观课议课、专家指导等方式帮助该成员反复磨课,助推全员发展。

建立统一的网络教研制度。“教师发展学校”在网络教研制度引领下,为教师搭建“同步课堂+同步网络直播”等线上教研平台,实现三所学校同步开讲,加强教联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网络教研制度规定,每学年的网络教研要聚焦不同的大主题,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专题。如以大单元教学研究为大主题,学科教师要针对大单元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实际学情,确定多个微专题,并依托微专题展开研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积累教学研究经验。

细化统一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发展学校”健全教师发展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和特色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确立适切的发展目标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以增值评价为例,该评价紧扣“至美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分新手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领军教师四个梯队,按照梯队的人员结构,为每名教师规划最适合的发展区间,使整个师资队伍形成以年轻教师为基础、中青年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梯形结构。梯队发展模式对教师群体发展和教师个体素养提升都提出持续性、进阶性要求,使全体教师明晰教师成长路径和个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经过整合,具化为学科团队和教师个体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此外,“教师发展学校”还抓住建设“智慧强区”机遇,在评价中引入数字技术,提升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技术赋能,为教师发展打造优质生态

“教师发展学校”依托数字技术,促进教联体教师课题共研、课程共享、课堂共创,多渠道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理清路径,落实课题共研。“教师发展学校”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建立教联体同学段、同学科大教研组,依托大教研组实施课题研究,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首先,依托优势资源开展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如教联体牵头校举办了“教师素养提升”课程之信息化专题培训会、“‘互联网+教研五大要素及其特征”主题研讨会等,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次,依托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并展开研究实践。如数学大教研组依托省级课题“基于PAST模型的学区教师教研共同体实践研究”,开展了基于学情调研大数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空间、教学技术一体化研究,并针对数据支持下的学情证据,设计了精准的教学改进策略与学习效果跟进措施,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PAST模型在应用层面的特殊性和普适性。最后,集体进行结题汇报,展示研究成果。课题共研不断激发教联体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了教联体教师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立足資源,实现课程共享。“教师发展学校”通过教案、作业、微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教联体优质课程资源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教联体牵头校每年组织开展高质量共享共用课程资源建设活动,如集结不同学科和学段的骨干教师,先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教学经验,梳理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易错点等,再据此收集相应的教案、微课、习题等资源,深度筛选、加工、整理后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教联体所有教师共享,从资源入手提升学生学业质量。

智慧空间,赋能课堂共创。“教师发展学校”定期举行学科竞赛和教学比武活动,促进教联体教师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智慧教室、智能平台等的支持下,“同科同构课”“同课异构课”等多样化研修活动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教联体中三所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共生。例如,在英语“三师”同步课堂教研活动中,三所学校的相关教师借助科大讯飞AI智慧平台,探索“互联网+教育”同步课堂和远程专递课堂教学策略,总结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WDPA模式,即强调课堂教学可以借助网络(Web)、基于数据(Data)、“私人(Private)定制”、智能(AI)跟进,结合学情数据实施精准教学与反馈,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借助线上教研契机,教联体着力推动“异地双师”同步课堂教学落实,为全体学生的成长赋能。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

猜你喜欢
研训联体工作坊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