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
——民族歌剧的唱与演

2023-10-25 02:45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选段歌剧民族

雷 佳

引 言

中国民族歌剧是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汇聚的舞台艺术形式,从《白毛女》诞生到《同心结》的复排,中国民族歌剧走过了78年。时间淬炼了精湛的艺术形式,时代孕育了优秀的经典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剧目呈现在舞台上,需要更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人才来完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族歌剧走向多元发展道路,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出现了若干令人欣喜的新特点和多元探索的可喜局面。课程中雷佳以民族歌剧为根本,从“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两方面对学员的表演进行评述,与此同时对各位学员循循善诱,让每个人了解到自身肩负的重任,需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

一、民族歌剧的“学以致用”

(一) 中国民族歌剧的广义与狭义

中国民族歌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所有中国人创作、演出中用中国人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表现中国人生活的歌剧;狭义则指,更多地继承中国特色,尤其以汉族的民歌、曲艺、戏曲等民间音乐传统为主而创作和演出的歌剧作品。它的一度创作标识为,在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方式上,运用传统戏曲板腔体音乐结构和叙事发展手法写主要人物的大段成套唱腔的歌剧作品。它的二度创作标识为,一般由接受过戏曲、美声或民族等多种唱法训练的表演艺术家扮演剧中主要角色来完成的综合表演艺术。其代表作有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

(二) 三个“根本”四重“属性”

在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基础上,为更全面、深层次地了解民族歌剧,还需要贯彻落实中国民族歌剧所深谙的三个根本与四重属性。

三个根本:以中国传统的表演范式为本源。在中国民族歌剧的一度创作中,是以中国戏曲板腔体的结构为核心,用咏叹调形式呈现。当今歌剧是以中国传统表演范式为本源,辅以西方歌剧、话剧表达方式,呈现中国民族歌剧的特色化、包容化,并以声乐演唱和戏曲表演为本体。中国民族歌剧分为唱、演、说三部分,这一综合的表演艺术,通过声乐演唱、戏曲表演、念白三个不同方式组成完整的歌剧作品,具全面性、综合性,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本位是中国歌剧的三个根本。自《白毛女》开始,中国民族歌剧即以人民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呈现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民族歌剧作品。

四重属性:即为历史性、地域性、借鉴性、时代性。在开山之作《白毛女》近80年的表演体系探索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前辈艺术家积淀了相对稳定的表演范式,并具有有迹可循的表演历史脉络。具体说:

历史性,是因作品背后涵盖着当代中国发展脉络的缩影,延展中国历史脉络、可呈现中国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

地域性,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扎根在传统的戏曲上,立足于发生地的民歌、曲艺、歌舞、音乐等等,民间音乐是其衍化创作和表演借鉴的基础。可以说每部歌剧都汲取了当地歌舞音乐、戏曲、民歌特色,在其收藏中国本真民族曲目的基础上,丰富了中国民族歌剧的音响呈现,凸显着鲜明的地域风格。

借鉴性,指对西方歌剧、话剧为代表的外来艺术在表现手段和表演方法经验的借鉴。中国歌剧是20 世纪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正歌剧”、中国传统戏曲、近现代中国话剧以及现代欧美音乐剧等多元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其自身特点。

时代性,包含两方面:1.保留现实主义的基因,以现实主义的题材为主;2.对接传统审美和当代需求。前者指中国老百姓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建立的审美传统;后者即将其自然而真实并符合当代需求前提下的舞台表演,在二者的基础上做出真实地改编和呈现。

由此可见,大师课所呈现的理论精华,能够让学员全面、细致地了解中国民族歌剧,为更好学习中国民族歌剧理论知识提供通道,以此更好深入实践,呈现优质、真实、人情化的剧目。

二、 民族歌剧的“知行合一”

雷佳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少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中,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是通过中国戏剧的方式伴随中国人成长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应起到这种作用。”为更好地让学员理解中国歌剧作品的真实演出呈现,雷佳通过实践互动方式结合现场学员的演唱进行了细致指导。

学员张劼倩、刘观波演唱了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扎红头绳》,苏晓庆、丁金源分别演唱了歌剧《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木兰你为何红云满面》,王小妹、祁晓君分别演唱了歌剧《党的女儿》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万里春色满家园》。雷佳结合多年积累的歌剧舞台经验,从字词细节的重音处理到整体角色和情绪塑造把握等方面,引导大家在演唱民族歌剧过程中产生具象感、故事感,更好地塑造人物。

(一) 《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扎红头绳》

1. 人物塑造

张劼倩、刘观波两位学员演唱了《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扎红头绳》,这是剧中为数不多充满欢快和喜悦的场景。表演结束后,雷佳特别强调“这部歌剧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作的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土地革命时期需要通过这样的作品来唤起大众内心自主抗争的意识。”随后,雷佳对唱段创作进行介绍,《北风吹》的曲调由河北民歌《小白菜》衍化而来,其下行的旋律线让音乐整体感觉悲凉:5 3 3|2 - -|553 32|1 - -|,喜儿虽是受压迫的对象,但此刻所要表达的是其乐观主义精神,就将《小白菜》的旋律改成了上行的线条:6 552|323 -|。人物塑造应紧贴作品基调,塑造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现后面的重重困难。雷佳的示范演唱将现场的观众完全带入剧中,喜儿少女的音色、喜悦的神情和轻盈的动作得到完美的再现。对于杨白劳这一形象,雷佳指出,虽然在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整体人物以受苦难、被压迫的悲惨基调为主,但面对喜儿时,杨白劳呈现出的是希望、开心,因此,在本段演唱过程中,杨白劳的声音处理不需下沉,反而更需上扬及幸福感。

2. 肢体语言虚实结合

刻画核心人物的唱段借鉴了中国戏曲传统的表演模式,其基本范式包括写实和写意。雷佳谈到,“民族歌剧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塑造也应有虚实结合的方式,融合了梅兰芳表演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在当代歌剧中,大家会更能体会到这种角色的表达。”如唱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此刻爹爹不在身边,是自己想象的倾诉对象,表演中明确人物的虚实刻画,细化角色塑造,更好地运用到人物的唱、演、说中。通过雷佳对学员的指导和建议,在后续的再次演唱中,学员所呈现的喜儿、杨白劳角色更为鲜活、更具力量。

(二)《木兰诗篇》选段

学员苏晓庆演唱歌剧《木兰诗篇》选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后,雷佳强调,在歌剧演唱过程中,演唱对象的具象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这个选段,是木兰经战多年后,梦中所呈现出的内心最为真实内容,在梦境里面唱的爱情向往,对刘爽将军既有兄弟般的情谊,又有内心深处的儿女情愫。雷佳还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木兰诗篇》进行讲解,剧作家还融合了分节歌、俚歌以及河南豫剧音乐,使得作品的整体张力极大,演绎时可将唱段分成三个部分塑造,让人物情绪逐步推进。在该片段中,雷佳示范演唱“啊哥哥,我的好哥哥,我多想亲亲地喊你一声”,神情和动作的细微变化、情感和情绪的逐渐释放,木兰纯洁的爱意得到充分展现。雷佳演唱时尤为注重表达对刘爽将军的想象,他此时既可以化身为钢琴声部,也可以是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他(它)就在你的身旁倾听你的诉说。

学员苏晓庆在聆听雷佳的讲解后,在演唱时便十分注重演唱过程中的具象感、形象感,圆润、柔和的声音,进一步刻画了木兰心中细腻的感情。不仅如此,雷佳表示,在演唱民歌时,要想准确地将作品的风格与内容表现出来,既要保证吐字咬字的准确性,又要把握好气息的张弛。在学员演唱过程中,雷佳针对“好疼好疼”这四个字做了进一步纠正,她教导学生这四个字的处理应放慢、放缓,将“疼”的感觉真真切切地唱出来,进而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达到情绪的高低起伏。

学员丁金源演唱《木兰你为何红云满面》后,雷佳首先从剧情入手,对刘爽将军的性格特点、情感状态进行解读,认为该唱段应当体现刘爽将军对木兰兄弟般的关切。随后从音乐文本的角度观照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指出该唱段的每一个乐句、每一句歌词都提供了人物行动的动机,因此表演中不论是人物的动作,还是音乐表达的内心节奏都应该层层递进,共同推动戏剧的向前发展。在教学中,雷佳重视对音乐与歌词关系的考量,何时加滑音?换气?何处突出对个别字词的描绘?都需要找到音乐和戏剧的依据。

(三)《党的女儿》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

《党的女儿》是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曾获中国艺术最高奖“文华奖”。该剧讲述了女共产党员田玉梅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故事。作品借鉴了西洋歌剧形式,并吸收了民族戏曲精华,以江西苏区革命为题材,塑造了鲜明的红色经典人物形象,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里程碑意义。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赋予了主人公田玉梅相当丰满的艺术形象,《血里火里又还魂》是田玉梅的经典唱段,作品将她坚强刚毅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听完学员王小妹演唱歌剧《党的女儿》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后,雷佳对她在表演中加入白绷带表示高度认可,“这支白绷带的力量是巨大的,不仅能把演唱者带入到人物形象,也能让我与现场的大家更好理解剧情、感受人物。”对于人物形象的剖析,雷佳还提到,“当我日夜循着‘田玉梅’的戏剧发展脉络不断去探寻角色的内心世界时,一次次被这个最基层的普通党员在革命最低潮时,虽经九死而不悔,毅然决然高擎信仰之火,永葆革命初念,最终向死而生的故事深深震撼。”雷佳以自身参演的经历生动描述出在歌剧演唱过程中角色对象感——我既角色,角色即我,教导学员在歌剧演唱中,需要通过自身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处理,塑造出贴切人物主体的真实形象。随后,雷佳聚焦于相关的音乐技术理论,指出该唱段为“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结构,是典型以板腔体塑造人物、推进故事情节的写法。值得注意的是,雷佳再次指出“字正腔圆”在演唱和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字正”能帮助行腔中的表达。在雷佳老师的示范演唱中,拖腔连贯但不拖沓,咬字果断且清晰,将歌词的内容、情感的内涵融入到演唱中。

综上所述,雷佳谈到,“民族歌剧的角色塑造,表演者要有具象感,以便更好地化身为剧情人物,产生更贴切剧情的情感表达和反映。”对于中国歌剧作品的表演者来说,表演当走进歌剧院时,一定会为他们的完美表现所折服。歌剧也是合唱的艺术。刚才千一老师讲到的一段段合唱当中,我们感受到多种声部的合唱交织在一起,舞台上群像之美。歌剧同时又是舞美的艺术,是灯光的艺术。所以今天下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开心,也非常激动,收获满满。在短短两个小时里,几位艺术家现身说法,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歌剧的魅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说、演、唱,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歌剧,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走进歌剧院,同时也会让中国歌剧走得更远。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台上的艺术家。

结 语

中国民族歌剧是对西方歌剧优秀传统的全方位吸收,既体现出歌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共性特点,又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尤其中国民歌和戏曲的元素,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将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民族歌剧以其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历史思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者,雷佳充分展现了她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用实际教学告诉我们民族歌剧的表演并不仅仅是歌唱技巧的游刃有余,还有对歌词的领悟、戏剧的把握、人物的揣摩和思想的顿悟。她教导学员们要注重民族歌剧表演的深层次表达,挖掘剧情内容,品味角色情绪,希望学员们能在《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中开拓自身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在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选段歌剧民族
我们的民族
选段精读角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走进歌剧厅
多元民族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