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互文:《山水松石格》归属问题的新视角*

2023-10-26 16:59赵忠富唐山学院江苏师范大学
美术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水

文/赵忠富 [唐山学院] 王 聪 [江苏师范大学]

旧题为梁元帝萧绎所撰的《山水松石格》,是我国现存探讨绘画技法最早、最具体的一篇①,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遗憾的是,关于它的作者,迄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宋元时期,人们大都认为它是出自萧绎的手笔。如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引“梁元帝云:‘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②,即与传世《山水松石格》“秋毛冬骨,夏荫春英”③之句相契合。元代人脱脱等的《宋史·艺文志》也著录有“梁元帝《画山水松石格》一卷”。明清时期,质疑声音方起。明代人王绂《书画传习录》认为它是“讬名赝作”④,不过王绂并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四库全书总目》则以“其文凡鄙,不类六朝人语”和“元帝之画……其擅长惟在人物……未闻以山水松石传”⑤的理由,认定《山水松石格》乃伪讬之作。不过,严可均在辑录《全梁文》时,仍将其归于萧绎名下。

近代以来,有关《山水松石格》归属问题的争辩仍在继续。黄宾虹认为《山水松石格》“大率为宋、明人伪讬”⑥。余绍宋在总体倾向于“伪讬说”的同时,又指出“其必讬于元帝,疑旧传元帝本有是书”⑦。谢巍认为,“此篇原为萧绎所撰……今已真伪杂出,已难全究,然非全属赝托”⑧。传世文献和实物证据的缺乏,使《山水松石格》归属问题的研究陷入了僵局,“说他伪的也没有实在根据,说他真的也没有确实把握”⑨。近年,有学者尝试从文辞和语体的角度证实它并非伪讬⑩,但这与《四库全书总目》以“其文凡鄙,不类六朝人语”定它为赝作似乎并无二致,皆失之武断。

设若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些,问题其实尚有转机。萧绎一生“聪明特达,才艺兼美,诗笔之丽,罕与为匹,伎能之事,无所不该”⑪,他曾自绘孔子像,并为之作赞而手书之,时人誉为“三绝”。其绘画、书法虽无真迹传世,但却留下了颇为可观的诗文作品。在中国古典艺术门类中,绘画和诗歌关系尤为密切,苏轼曾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命题,与之同时代的张舜民亦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论断。通过对萧绎传世诗文,尤其是山水题材作品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山水松石格》的许多画学主张,都在萧绎山水题材诗文作品创作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诗画互文,为研究《山水松石格》归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一、“炎绯寒碧,暖日凉星”与萧绎诗歌的色彩之美

现代绘画色彩学将颜色分为暖、冷两类色调,前者由红、黄、橙及其邻近色构成,后者由绿、蓝、紫及其邻近色构成。在《山水松石格》中“炎绯寒碧”⑫之语,所揭示的正是这一道理。“绯”为红色,给人暖热之感;“碧”为青绿色,给人寒凉之感。除了冷暖色调的对比,位处色相环相对两端的“绯”红与“碧”绿,又构成色彩学上的“补色对比”,互补两色并置,可以产生更加醒目的视觉效果。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与现代色彩学理论不谋而合的观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远见卓识。有关绘画设色问题,更早的顾恺之、宗炳在画论中也有涉及,顾恺之有“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⑬,宗炳亦有“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⑭,谢赫提出的画之“六法”,其四即为“随类赋彩”。不过,对于色调冷暖与互补的讨论,无疑自《山水松石格》始。

《山水松石格》中“炎绯寒碧”的画学主张,在萧绎诗文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池红早花落,水绿晚苔生”“霞出浦流红,苔生岸泉绿”“堑柳朝绿,江晖暝红”⑮……萧绎似乎特别钟情于红绿两色的搭配使用,除颜色词语大量入诗外,尚有不少隐含的红、绿的色彩对比。“池萍生已合,林花发稍稠”“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翠菼玉池前,遥映江南莲”⑯,等等,皆是。“叶浓知柳密,花尽觉梅疏”⑰,“杨柳片片秾绿,梅花点点轻红”,这里不惟有色彩的巧妙调配,更兼具疏密的匠心布置。疏密有致,同样在《山水松石格》中有明确的主张,所谓“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难于弟兄”⑱者是也。除红绿的搭配外,红与紫、黄与绿、白与红、白与绿等色彩组合,在萧绎诗文中同样是时时而间出。云霞雕色,草木贲华,大自然的绚丽色彩经由萧绎的画家之眼、诗人之笔获得了完美的定格。

二、“素屏连隅,山脉溅渹”与萧绎诗歌的动静之致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着重探讨了诗与画两种艺术门类在媒介、题材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莱辛指出:“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摹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⑲莱辛的结论以欧洲艺术实践为基础,自可实现其理论的自洽⑳。但这与中国艺术大异其趣,讲究动静相衬的灵动之美,乃是中国绘画一贯的追求。南朝宋王微在《叙画》中即有“灵亡所见,故所讬不动……横变纵化,故动生焉”㉑之语,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画之“六法”,“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到《山水松石格》这里,则更加注重静景与动景的结合,所谓“素屏连隅,山脉溅渹”㉒,就传神地揭示出动静相得的情致。“素屏连隅”者,乃图画所施之围屏。“山脉溅渹”则为画作描摹的景象:群山巍峨耸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动静之景,自然天成。

许是和《山水松石格》的画学主张相表里,萧绎的诗文也尤重景物间动静的搭配。“波横山渡影,雨罢叶生光”“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涧浮山影,山传涧声”㉓等句,皆动静有致。“日照池光浅,云归山望浓”“桂影侵檐进,藤枝绕槛长”㉔两联,以动衬静,用“日照”“云归”“桂影”“藤枝”悠缓细微之变化,烘托出园囿与山林的静幽。至于《泛芜湖》之“石文如濯锦”㉕句,更是妙绝。“石文”者,石之花纹也。“石旁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㉖,乃天地造化之功。湖底文石本是静态景物,但在日光与水面涟漪的共同作用下,却可以产生出丽锦濯波般的神奇动态效果。而“巫山高不穷,迥出荆门中。滩声下溅石,猿鸣上逐风”㉗句,更与《山水松石格》之“山脉溅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泉源至曲,雾破山明”与萧绎诗歌的虚实之趣

道家重“无”,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㉘,庄子亦云“瞻彼阕者,虚室生白”㉙。老庄“强调‘有’和‘无’的辩证统一,相反相成,也就是‘虚’与‘实’互为作用”㉚。魏晋六朝,老庄思想勃而复兴,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诸艺术门类莫不受其沾溉。反映于绘画领域,虚实相生的技法此时开始为艺术家所广泛关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即有“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㉛,于山腰处作云气以显山之高峻,长康此论实为后世“留白”技法的滥觞。《山水松石格》对于虚实的探讨更加深入,“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泉源至曲,雾破山明”“水因断而流远,云欲坠而霞轻”㉜等皆是,此即北宋郭煕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㉝山高水远之外,《山水松石格》还关注到路与天的刻画,“路广石隔,天遥鸟征”㉞,路之广、天之遥的突显,也端赖画面中隔石与征鸟所营构的空间空白。

虚实之趣同样也是萧绎诗文的显著特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青溪山者……隐隐干霄,亭亭无际”“云聚峰高,清风钟彻”㉟,山因云聚而高入霄汉,水因山隔而远至不测。凭云而高者,不惟山峦,楼阁台榭亦然,“飞观入乎云中”㊱“耸高馆于云中”即是其例。在萧绎的诗文作品中,与“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雾”,“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乍若轻烟散,时如佳气新。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㊲。“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两句,典故运用出神入化,不见斧凿痕迹,写出了雾气持续之久、弥漫之广。“细雨”“游尘”“轻烟”“佳气”状雾之飘忽不定、变幻斯须,可谓穷形尽相。不过,最为精彩的还当属后两句,由于雾的缘故,鸟鸣虽真切在耳,鸟影却翳然难辨,摘花佳人也是影影绰绰、若隐若现。“云雾杳冥,萦万岭而俱青”㊳,在萧绎笔下,云、雾虽别,用归一揆,造虚留白,终成一片化机。

四、“设粉壁,运神情”与萧绎诗歌的构图之妙

孔子有言“绘事后素”,说的是绘画之事须所施有地,或绘诸穴壁,或作于布帛,或镌诸墓砖,或渲于纸张,不一而足。宗炳所说“张绡素以远暎”㊴中的“绡素”,即为其例。《山水松石格》之“粉壁”“素屏连隅”者,亦是此用。“粉壁”自不待言,所谓“素屏连隅”者,据清代人秦祖永在《画学心印》中所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当作“素屏连幛”,“素屏”“连幛”参互成文,指由数块屏风勾连而成之围屏,再裱以素绢或白纸,最适宜创作大尺幅山水。创作前的预备工作就绪后,接下来将进入最为紧张的画面构思阶段。顾恺之所谓“临见妙裁”“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之“经营位置”,等等,均是指挥毫前的惨淡经营。《山水松石格》之“运神情”,也是此意。不过,绘画构图并非闭门造车的杜撰,重要的还是从大自然中找寻灵感。在《山水松石格》的作者看来,宇宙间最神奇的画纸和最绝妙的画面皆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水松石格》开篇之句“天地之名,造化为灵”㊵,所表述的正是这种观念。

在萧绎诗文中,“造化为灵”的观念同样有着充分的体现。“深潭影菱菜,绝壁挂轻萝”“池中种蒲叶,叶影荫池滨”“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㊶……在萧绎笔下,凡有水面处,皆成图画,有些还颇具动态之美。“荷香风送远,莲影向根生”“波横山渡影,雨罢叶生光”㊷,菡萏出水,影濯清波,峰峦耸翠,形入江流,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直令人叹为观止。萧绎的《望江中月影》诗:“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风来如可泛,流急不成圆。秦钩断复接,和璧碎还联。裂纨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无俟百枝然。”㊸更是以瑰丽的笔墨渲染了一轴“澄江为壁写月华”的绝美长卷。真可谓天地“设粉壁”,万类“运神情”。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戏而仿之,亦可曰:“味世诚(萧绎字世诚)之诗,诗中有画;研世诚之画论,画论中有诗理(萧绎画作无真迹传世,只得就画论而言)。”通过“诗画互文”的视角和以上粗疏的对勘,笔者以为:现存的《山水松石格》是否有传习相承中的割裂篡改,因证据不足,目前尚难做出定论;但若将其要言精义归之于萧绎,应当是没有问题。

注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魏晋六朝画论诗论会通研究”(项目批准号:21YJC760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⑨俞剑华:《〈山水松石格〉研究》,《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第218、215页。

②④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二册第356页、第三册第123页。

③⑫⑬⑭⑱㉑㉒㉖㉛㉜㉞㊴㊵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第587、587、581、583、587、585、587、779、582、587、587、583、587页。

⑤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第972页。

⑥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第三集第九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第48页。

⑦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第583页。

⑧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第39页。

⑩刘玉龙:《〈山水松石格〉考征》,《文艺研究》2018年第2期,第126页。

⑪何之元:《梁典·总论》,《全陈文》,严可均辑,商务印书馆,1999,第333页。

⑮萧绎:《纳凉》《示民吏》《郢州晋安寺碑》,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361、277、1192页。

⑯萧绎:《奉敕为诗》《采莲曲》《赋得春荻》,《萧绎集校注》,陈志平、熊清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96、226、399页。

⑰㉕㉗㊲㊳㊸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26、376、415、295、165、1288页。

⑲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82—83页。

⑳王聪:《神话·典仪·符码:作为文化记忆的〈祈雨之旅〉》,《齐鲁学刊》2021年第5期,第156页。

㉓萧绎:《晚景游后园》《折杨柳》《摄山栖霞寺碑》,《萧绎集校注》,陈志平、熊清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38、422、1187页。

㉔萧绎:《游后园》《和鲍常侍龙川馆》,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40、213页。

㉘朱之谦:《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第44页。

㉙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第150页。

㉚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第19页。

㉝郭思:《林泉高致》,中华书局,2010,第76页。

㉟萧绎:《荡妇秋思赋》《清溪山馆碑》《钟山飞流寺碑》,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5—16、1202、1178页。

㊱萧绎:《旷野寺碑》《玄览赋》,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180、165页。

㊶萧绎:《屋名诗》《赋得蒲生我池中》《赋得咏石榴》,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326、387、366页。

㊷萧绎:《赋得涉江采芙蓉》《晚景游后园》,陈志平、熊清元:《萧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290、238页。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水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邻父伐树
登楼
大美山水
考古是“神马”
《山水》
山水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