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能做“大文章”
——新县“一米菜园”建设成效初显

2023-10-26 08:06新县农业农村局黄成光徐文群高术峰
河南农业 2023年28期
关键词:新县菜园宅基地

新县农业农村局 黄成光 徐文群 高术峰

新县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此为契机,全域创建和推广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米菜园”,探索出一条“两同步两提升”(村庄环境整治与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同步,庭院经济与集体经济互相促进提升)的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之路,有效解决了群众主体作用发挥难、闲置宅基地(破损农房)整治难、集体经济发展难的问题。

一、“小菜园”掀起大热潮

新县在“一米菜园”创建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激发政府、社会、集体、群众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县掀起了建设“一米菜园”的热潮,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民众的“菜篮子”。

(一)健全工作机制

新县成立了“一米菜园”创建工作专班,科学制定了“一米菜园”创建工作方案,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指导到位。将“一米菜园”作为加大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效、促进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推进实施

新县结合信阳市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按照“重点打造、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部署“一米菜园”的建设时序,从示范引领村先行到生态宜居村民组推进,从乡村振兴示范区小循环线创建到大循环线建设至县域全覆盖,最终实现全县90%以上的常住农户参与“一米菜园”创建工作的目标。新县根据农户房前屋后闲置地、村庄闲置集体用地等不同情形,进行分类规划设计,实现“一户一方案,一园一风格”。如吴陈河镇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制作各村(居)全域地形地貌影像图,合理规划“一米菜园”建设区。

(三)多元宣传发动

新县通过多渠道宣传“一米菜园”创建工作,举办短视频大赛和“一米菜园”摄影比赛,广泛宣传“一米菜园”创建成果。新县电视台设立“一米菜园”创建专栏,对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结合“999 回归工程”,依托驻外商会、行业协会、乡贤联谊会等平台,推动社会人士参与支持家乡“一米菜园”建设。新县积极动员农技专家、农村工匠、规划设计人员、包村干部、网格员等入户上门提供技术指导、赠送菜种等服务,营造全县干群合力共建的工作氛围。

二、“小菜园”撬动“大改革”

新县立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宅基地、房前屋后闲置地建设“一米菜园”,探索出群众能接受、愿参与的闲置地盘活利用模式。

(一)“三权分置”保障农民利益

将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资格权进行物化,所有权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权和资格权归村集体成员,逐户颁发证书,确保村民将长期闲置宅基地(破损农房)用于环境整治。“一米菜园”建设时自家的宅基地权益不受损失。

(二)“动态退出”健全使用机制

建立宅基地使用权“动态退出”机制,农民与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使用权退出协议,约定在一定时间内将自己的闲置宅基地(破损农房)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一米菜园”建设;协议到期后,农户可根据自身意愿续签协议或收回宅基地依法依规建房。如千斤乡与常年在外务工宅基地空置户、5 年内无建房计划的农户签订保权退出协议,将宅基地使用权由村集体暂时收回,打造特色“一米菜园”。

(三)“共建共享”激励群众参与

新县号召党员、乡村干部、妇联会成员等家庭先行先试,打造示范点,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用好奖励政策,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提高参与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同建好菜园、管好菜园,不断丰富菜园的形式和内涵,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效。如浒湾乡李寺村妇女创业带头人刘芬华提供“一米菜园”托管服务,招募城区居民认种成为“园主”,打造共享菜园。

三、“小菜园”促进“大提升”

新县按照经济实用兼顾美观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建设可食可赏、低成本可复制的“一米菜园”,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整治环境扮靓乡村

新县以“一米菜园”建设为抓手,把村庄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残垣断壁等拆除清理到位,把可利用的零散土地整理出来,按照整洁有序、田园本色、风貌协调、实用第一的要求,有序推进“一米菜园”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打造乡村特色景观,实现“聚菜园小美,成乡村大美”的目标。

(二)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新县结合村庄人口、自然环境、区域特色、群众习惯等,因地制宜开展“一米菜园”建设。在建设形式上,不仅建菜园,还建有果园、茶园(油茶、茶叶)、药园(中药材)、花园等,让村庄既有田园诗意,又有产业支撑。在材料选择上,尽量就地取材,将拆除的残垣断壁,以及废弃的砖、瓦、石统一收集,作为菜园边界围栏使用,精心规划设计,凸显乡土特色,留住乡愁记忆,努力实现“一户一景,一村一画”。如郭家河乡在创建过程中,将拆下的青砖、石板、木料、农具、竹子、瓦罐等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填充肥泥沃土,融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修筑篱笆围栏,布置景观小品。

(三)建管并举提升品质

新县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一米菜园”督查评比成绩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总成绩,同时从财政涉农整合资金中拿出200 万元,对“一米菜园”示范建设成效显著的乡镇、村进行奖励,有效调动乡村工作积极性。探索“一米菜园”常态化管理机制,将“一米菜园”建设与“美丽庭院”创建、“五星支部”创建、“三星文明户”评选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纳入乡村治理工作范畴,并持续抓紧抓实,突出示范引领,涵养乡风文明,保持常态长效。

四、“小菜园”带动“大发展”

新县将“一米菜园”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方寸之地“做文章”,为闲置空地“注活力”。

(一)壮大庭院经济

新县充分利用庭院内外、房前屋后、住宅附近的零星、闲散土地,坚持一户一策,指派专人负责规划指导,建设不同的菜园、果园、茶园等,走出一条合村情、顺民意的“小庭院、大经济,小村庄、大产业”的发展路子。用好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发展小面积油茶、中药材、茶叶等产业,既能通过政策扶持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问题,又能增加产业发展收益。

(二)做好产销对接

新县探索“一米菜园”长效运营机制,推动“一米菜园”与市场运营深度融合,通过政府采购平台、企业订单生产、农户自主经营等方式,促进“一米菜园”产品进机关、学校、酒店、农家乐、超市等,吸引更多群众和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建设经营,不断提高运营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如郭家河乡组织农户与乡政府、卫生院、敬老院及11 家农家乐等达成供货协议,带动“一米菜园”农产品销售。

(三)强化融合发展

新县推动“一米菜园”与乡村旅游结合,在西河村、丁李湾等旅游景区,把“一米菜园”打造成景观小品、研学基地,开发各具特色的农事体验区,让“一米菜园”成为村庄运营、乡村旅游的一部分,助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五、“小菜园”带来“新面貌”

新县通过持续推进“一米菜园”建设,实现了老区焕新颜、乡村焕新貌。

(一)绘出一幅“和美图”

新县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废弃宅基地、拆后闲置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小茶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微景观”。曾经不起眼荒废“微资源”经过精心打造后变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眼前为之一亮的“微景观”,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更绿化美化了乡村。

(二)搭建一座“干群桥”

新县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妇女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一米菜园”为抓手,打通党群关系的”一米距离”,化解邻里关系的“一米隔阂”,催生乡风文明新气象。通过“政府+集体+农户”的共建关系,激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拉进了干群关系,创新了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铺出一条“共富路”

新县“一米菜园”让留守老人、妇女“有事可依”,群众闲暇时间都在打理自己的小菜园,播撒幸福种。“一米菜园”种植的果蔬除自给自足外,还能将多余的部分采用“政府+”“合作社+”“党建+”“互联网+”等经营模式,推行放心菜进学校、品牌菜进酒店、有机蔬菜进超市,实现“菜农受惠、集体受益”的双赢格局。

猜你喜欢
新县菜园宅基地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新县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小小菜园有惊喜
疯狂大菜园
我家的菜园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