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的限制因素、关联与改进

2023-10-27 04:37孔繁晔
西部学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中西部融通观念

孔繁晔

(山西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融通创新强调创新链条的系统性、知识分享的动态性、风险共担的多元性,高校融通创新强调高等院校与其内、外部的宏微观主体(企业、行业、政府)通过资源交互和复杂链接构成有机整体[1]。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融通创新的深化,不仅可以更好地对接人才培养环节与企业的职业标准,满足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还能够有效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理论创新对生产技术的带动作用[2],它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由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客观上导致产、教双方在资源互补、知识共享、共创价值方面的水平差异[3-4]。本文以东部为对照组,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中西部高等院校深化融通创新的限制因素、关联特征,并提出破解思路。

一、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的限制因素和指标评价

(一)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的限制因素

一是创新平台较东部缺乏。目前,尽管中西部基本形成了“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国有大型集团共同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产教合作模式,但是中西部地区市场推动创新的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统筹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高水平创新平台,限制了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的深化。从教育角度而言,中西部高校开放性较弱、包容性不够强,整个高等教育行业融通创新的自主性不足,教育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壁垒仍然较高。从政策环境而言,尽管中西部地方政府通过放开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的办法促进融通创新模式从指令型转变为引导型,但是从“政府—市场双元驱动”的模式向“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模式转变尚在发展之中,高校创新的内容和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偏差,这是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限制因素之一。

二是创新能力较东部薄弱。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教育行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高水平研究型高校数目较少,创新规模不够大,创新能力较为薄弱[5]。具体表现在:中西部高校拔尖型创新团队不足,创新资源匹配程度不高,缺乏全高等教育行业的战略规划机构,没有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更高层次的联动,创新效率不高;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接学生职业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协同育人水平不够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够强;中西部高校同步获得全球最前沿的信息、了解行业最新需求的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创新资源分散不集中。能否通过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切实提升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和融通创新能力,是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限制因素之二。

三是创新观念较东部落后。与东部相比,创新动机和理念的差异导致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庄西真[6]和赵国琴[7]等都提到,要从根本上发现高等院校和其他合作主体在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利润目标和集体目标上的异同,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可行的融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观念离不开具有先进观念的创新主体和传播载体,中西部地区没有形成拔尖创新群体内引外联的局面,对内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力度不够;对外缺乏优渥的创新待遇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原始创新缺乏动力。与东部地区相比,创新观念的相对落后,导致行业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多样化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精神层面的贫富差距阻碍了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的深化[8]。能否形成与时俱进、具有活力的创新观念,为中西部融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有利氛围,是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限制因素之三。

(二)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的指标评价

数据的运用能更加精准直观地理解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限制因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构建了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评价指标(见表1),并选取2017—2019年的相关数据,绘制百分比堆积柱形图(见图1)。

图1 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评价指标的百分比堆积图

表1 中西部高等院校融通创新深化的核心评价指标

不难发现,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均明显落后于东部区域,在创新平台这一关键因素上明显落后于东部区域。其次,在2017—2019年间,由“规模以上企业R &D人员全时当量、技术市场成交额、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情况”四个二级指标对比可知,中西部区域对应年份数据的总和小于东部区域的对应年份的数据,存在创新规模较小、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创新能力这一关键因素上有待加强。再次,高学历群体和外资企业构成不同区域的创新主力,带来更先进的创新观念。在2017—2019年间,对于“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博士学历情况、外商投资企业数”这两个二级指标而言,中西部对应年份的总和均小于东部单个区域的数值。在高等学校数和公共图书馆这两个二级指标上,中西部与东部差距不大。公共图书馆数中部区域与东部区域基本持平,西部区域甚至超过了东部区域,这不仅反映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的结果,也是中西部高校实施融通创新深化战略的物质基础。

二、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限制因素的关联特征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受到的桎梏,不仅要对各个限制因素进行横向比较,还应该思考限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借鉴以往研究[9-10],耦合协调模型可以用来衡量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本文通过构建限制因素的耦合测度模型,测算各一级指标之间的耦合系数和耦合协调度,以深入地分析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限制因素的关联特征。运用耦合度函数的公式,可以计算耦合系数(见表2),衡量三个核心指标相互作用的强弱。

表2 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限制因素的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

式(1)

从耦合系数来看,东中西部(均值)的耦合系数都在0.7以上,反映出“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且都对融通创新系统做出了正向的贡献。

从耦合类型来看(见表3),由于单纯耦合度计算无法规避三个子系统取值均低的伪耦合,必须引入综合协调指数进一步测算耦合协调度,公式如下:

表3 耦合度的取值与类型

式(2)

式(3)

耦合协调度的结果显示,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过程中“创新平台、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三个限制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见表4倒数第二列。

表4 耦合协调度的取值与类型

续表

D∈[0.50,0.59][0.60,0.69][0.70,0.79][0.80,0.89][0.90,1]类型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极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

图2 东、中、西部融通创新深化的关联特征

从耦合协调度的测度表明,影响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三个因素还没有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阶段,图2显示,东部地区的取值E(0.07,0.37,0.07)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深化应以东部地区为榜样。中部地区的取值M(0.03,0.09,0.016),说明中部地区高校融通创新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观念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创新能力成长的速度,属于中度失调。西部地区的取值W(0.02,0.05,0.01)说明西部地区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均滞后,属于重度失调。具体而言,三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三大区域均表现为耦合失调

融通创新系统的创新平台、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三个子系统之间耦合程度没有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阶段,导致耦合失调的共性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硬件设施平台重于软件服务平台。融通创新模式的选择依赖于硬件平台和软性平台这两个要素的相互匹配,如果这两个要素之间发生掣肘,就会导致融通创新模式的失衡和不协调,存在以下因果回路:融通创新耦合协调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经科学技术支出占比→地方财经科学技术支出→融通创新耦合协调水平。目前的支出途径仍较多地集中在包括科技创新园区、工业园区、技术开发园区、融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硬件平台搭建等计划内支出上,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机会的软性平台等支出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重于创新观念提升。在东、中、西部融通创新的过程中,对支出占比的提升不够重视,反映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层级高于创新观念的发展层级,是导致整个融通创新系统不协调的原因。融通创新是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相互塑造的表现和形式,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一方面,创新能力是融通创新系统的引领力量,创新观念是由创新能力决定的;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在创新观念的冲突中不断塑造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创新观念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创新能力成长的步伐,就会导致两者之间相互掣肘。决定融通创新系统协调度的因素中,创新能力是基础,创新观念是条件。

(二)不同点——耦合失调程度不同

由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融通创新系统的耦合失调程度依次加深。首先,中部区域融通创新系统缺乏突出的长板,扭转中度失调的重点在于强化优势、做强长板。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子系统即是中部地区的制约因素;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能力子系统是优势因素。关键是由于双元驱动下缺乏长效合作平台,企业和高校两大主体无法真正契合,中部区域只有形成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带动融通创新系统摆脱中度失调的局面、提高协同层次,发挥协同功能。其次,西部区域融通创新的重点在于夯实基础、寻求突破。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融通创新系统尚在初步形成阶段,是松散的、零碎的,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匹配协调层次低,较低水平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明显。因此,西部地区应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基础上促进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从观念和模式方面奠定良好基础,等待子系统发展到较高水平,进而产生相互协调。

三、打破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桎梏的基本思路

(一)为中西部高校搭建兼具功能性和服务性的融通创新平台

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融通创新平台不仅需要创新基地和实训中心的复杂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同时依赖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服务性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在产学协同基础上升级建立融通创新的机制,进而形成高层次的、具有功能性和服务性的融通创新平台,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重新布局产业结构、引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创新的重点不仅涵盖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应该涵盖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只有打通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升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的水平。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的深化要在遵循建立“创新型国家”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尊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提高高校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实施效率。

(二)重视中西部高校深化融通创新过程中的观念创新和理念传播

要想实现中西部高校融通创新的深化,需要形成与科技创新力度相匹配的创新文化,借助良好的文化氛围,支撑创新平台的发展。“破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政策实施以来,中西部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逐步凸显,需要依靠社会资金为高等学校发展注入原动力,以危机感和改革的压力为契机,切实引发价值观念的创新和变化。此外,在中西部高校内部,要协调好集体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自由竞争的新兴价值观念,在给予丰厚的创新回报的同时,强化高等学校对社会责任的认可,充分发挥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追求集体创新和团结协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根据中西部区域特征,探索深化融通创新的多种模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西部融通创新的深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具体而言,与东部相比,中部地区高等院校融通创新的局限在于创新的方向并不是完全由市场需要决定,创新的投入产出比率低。因此,对于中部区域而言,要在形成核心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借助创新平台的发展进一步扩散创新观念,形成高校融通创新对社会经济的持续推动,中部高校融通创新的深化可以采用创新能力引领下创新平台和创新观念双重扩张战略。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主要问题在于创新资源不集中、成功转化率不高,高校融通创新深化的重点在于打造创新平台,传播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西部高校融通创新可以采用创新平台和创新理念双轮驱动的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换言之,中部地区的高校应该重视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发展与对创新平台和创新观念的带动,西部地区的高校则应该重视集中资源、发挥后发优势。

猜你喜欢
中西部融通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