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U型学习”模式 开展历史深度学习
——以“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为例

2023-10-27 07:41张夏婷
考试周刊 2023年40期
关键词:深度情境思维

张夏婷

在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及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近年来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考查不再倾向于单纯的知识考查,而是更注重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往受到重视的答题技巧或是答题套路对高考成绩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小。如何在这一教学困境中寻求突破?基于“U型学习”模式的深度学习将为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路径。

一、 内涵界定

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进而深度理解和把握知识、发展高阶思维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应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U型学习”模式来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教学过程理论,杜威认为“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结合杜威的理论,提出了“U型学习”模式,即学习需要经历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三个过程,这是对知识进行初步关联、自我加工且深度探究,再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

结合“U型学习”模式的内涵可知,“U型学习”模式强调课堂知识的深度构建与发展,这与深度学习所要求的批判性思维与高阶思维培养不谋而合。以“U型学习”模式为基础推进深度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因此,笔者尝试运用“U型学习”模式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进行深度教学分析,以期构建出有效的深度教学实施路径。

二、 基于“U型学习”模式的深度教学课堂构建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第二子目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选用“茉莉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茉莉花是随着佛教一起传进来的物品,最终演变成为代表中国的精神文化符号。通过了解茉莉花的传播过程,学生既能体会到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带来的影响,也能深度体验“茉莉花”所承载的特殊文化意义,从而感悟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一)还原与下沉——初步关联

学生首先要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经验”,还原的过程即知识的“下沉”过程,这是与知识建立初步关联并对其进行具象化的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知识还原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研究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1):布置班级学习情境。

课前的课间播放大家熟悉的《茉莉花》钢琴曲,并张贴提前请学生画的茉莉花图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室里摆放几株茉莉花盆栽或是插花)。

茉莉花作为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连接点,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知识有效下沉。课前《茉莉花》曲子和茉莉花图画,营造了与课堂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现场,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关联所学,具象知识

利用导学案、时间轴、历史地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知识建立初步关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2):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梳理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内容)。

分类输入输出物质技术文化

关于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的交流内容,从初中到高中的教材(初中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高中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都有所涉及。依据教材给出的“物质、技术、文化”三个角度对丝绸之路交流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归纳,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这也是对知识进行初步“下沉”。

(二)体验与探究——深度关联

“U型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理解、对话、体验与探究的深度关联过程。关于丝绸之路交往的具体内容,教材里罗列的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整体掌握。教师拟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茉莉花作为线索重构文本,深度理解“商品”交流的内涵。

1. 信息技术,互动交流

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课前导学案的“梳理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内容”设置游戏,让学生上台在屏幕上根据预习情况完成“物质、技术、文化”三个角度的归类。

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搭建师生互动教学平台,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2. 认知冲突,强化关联

冲突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中某一事实的既定结论或学生对该事实的普遍认知,选取具有不同视角、相互冲突的材料来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

材料一: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奏了《茉莉花》。2008年,《茉莉花》的曲调被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仪式上的颁奖背景音乐。

材料二:茉莉花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可以确定公元536年以后从印度和波斯传入。

——以上材料整理自王佩弦《从茉莉花的传播看丝绸之路的文化回流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前的《茉莉花》钢琴曲及带领学生欣赏班里张贴的茉莉花图画,了解以高洁品质为国人所熟悉、代表高尚人格节操的茉莉花其实是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舶来品”。

教师运用冲突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3. 多向思维,素养立意

依据对教材的理解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师可通过整合教材、思维导图、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1)教师呈现“茉莉花在中国”文字材料:

材料一:茉莉的佛书名为“华鬘”,指用茉莉花制作的花环,作为日常礼佛供佛之用。

材料二:(清)王士禄: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材料三:茉莉花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再加上岭南地区是瘴疠比较严重的地区,广府人经常用其提炼花油以及熏制香酒香茶。

材料四:(宋)杨万里写诗《茉莉》赞颂:“茉莉独立更幽佳。”

材料五:《茉莉花》又名“鲜花调”,最初是清代以来流行小调,由明清时期的俗曲发展演变而来。

——以上材料整理自王佩弦《从茉莉花的传播看丝绸之路的文化回流现象》

问题设置:结合材料,归纳茉莉花的社会用途。

(2)教师播放自制视频材料“茉莉花的西传”。文字内容:

1768年,法国哲学家卢梭首次编辑收录了《茉莉花》,但没有关于曲谱的记载。

1804年,跟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约翰·巴罗回国后用五线谱记录了《茉莉花》的旋律,并把歌词翻译成英语。这是民歌《茉莉花》在西方出版的最早版本,《茉莉花》开始为欧洲音乐界所知。

1911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把《茉莉花》写成了一首二部卡农,后又以此为基础,写成了《两首中国歌曲》之一的《茉莉花》。

1926年,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的名剧《图兰朵》在米兰首演,多次出现《茉莉花》的旋律。

1942年,何仿结合《鲜花调》,通过对原词原曲进行推敲整理修改,1959年形成现在的民歌《茉莉花》。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推荐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并在许多重大场合演奏:2001年,《茉莉花》在上海APEC会议文艺晚会上演唱;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奏了《茉莉花》;2008年,《茉莉花》的曲调被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仪式上的颁奖背景音乐。

——以上材料整理自王佩弦《从茉莉花的传播看丝绸之路的文化回流现象》

问题设置:

①结合“茉莉花在中国”及“茉莉花的西传”发展过程,概括茉莉花在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角色变化。

②通过茉莉花传播的历程及所学知识,思考哪些群体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材料可得,茉莉花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经历了从“植物花朵茉莉花(礼佛贡品、妇女头簪、花油香茶、文人雅好)——民歌小调《茉莉花》——精神文化‘茉莉花’”的角色转变,并在这过程中完成了“物种交流——本土化——文化创新——文化回流”(文化交流中流出去又流回来的现象,称为“回流”)的发展过程,在当今成为代表中国、代表东方的精神文化符号。在商品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商人、官员、使团、文人、僧人等)的流动,促进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且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创造出新的文化,最终影响世界。

教师发挥教学的主体性功能,结合学术研究前沿成果(文化回流现象)重构课程文本,以“茉莉花”作为媒介,深度体验“商品”在交流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问题链层层推进设问,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纵深处,让学生对“文化交流”内涵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识,在理性上对知识有更深层的体验。

4.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

选用与课程相结合的多媒体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

教师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小女孩演唱《茉莉花》的视频,结合思维导图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总结。

问题设置:阐述“北京八分钟”里小女孩演唱《茉莉花》这一表演环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及理性上的“悟”。

“北京八分钟”小女孩站在大红灯笼上用纯真的声音演唱《茉莉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之心,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以茉莉花为载体所表达的纯洁、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前面的探究、感悟等环节,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将点状的知识及时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整合,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归纳、提炼认知过程中寻找学习的规律。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归纳出对“商品的文化交流”内涵的深度理解:商品本身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创造者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反映了我们的观念意识、精神追求、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具有民族性,各国文化随着商品贸易的流动以及“人”的带动传播到其他地区,并在交流与借鉴中向前发展。最终,师生完成对本课教学重难点及学习聚焦内容的突破,学生深刻体悟到“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深度学习里,教师要善于创设体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逻辑与情感逻辑里去发现和感悟。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才是真正具象而又生动的知识,最终达到知识与情感上的豁然开朗。

(三)反思与上浮

“上浮”的环节,即反思性思维的过程。经过反思性思维,将经过“自我加工”的书本知识进行个人意义的升华和表达。

1. 升华表达,高阶思维

课后学习任务:选择一种有特色的商品,从“文化交流桥梁”的角度阐述该商品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

要求:4~5人小组合作完成,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PPT汇报、剧本演绎、演讲等形式。

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布置适当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小组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再次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这其实是对知识再次内化的过程,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知识。最终的输出采用“表达运用”的方式,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生成、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最终达成高阶思维。

三、 结论

“U型学习”模式下的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以及教师教学中的引路人作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经历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三个过程,完成了对知识初步关联、深度探究、内化输出,并最终获得情感及理性上的豁然,“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增值,而不是对符号的简单占有”。

运用“U型学习”模式开展深度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核心素养及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给予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与情感过程,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人文素养。对教师来说,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给予深度学习有效的路径引领。但需要注意的是,“U型学习”模式的三个过程,并不是独立割裂的三个过程,而是三者紧密相融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它能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更丰厚、生动又具象。

总而言之,基于“U型学习”模式的深度学习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希望“U型学习”模式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深度学习路径,真正做到有效构建深度课堂。

猜你喜欢
深度情境思维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