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

2023-10-27 08:57郑雅轩张海洋何晓晗
今古文创 2023年38期
关键词:新发展网络流行语

郑雅轩 张海洋 何晓晗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各地方言慢慢进入网络流行语,一些方言语汇的知晓度逐渐上升,东北方言在其中就占有很高的比例。通过对东北方言语言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结合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对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元素展开具体分析,进一步思考如何借助流行语推动方言保护,给予方言合适的发展空间,促进方言与流行语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东北方言;传播方法;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36

当下是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传播环境的娱乐性、网络环境的杂糅性以及受众主体的自由性,各类网络流行语更迭不休,其中蕴涵的方言元素值得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强,许多人面临着思乡情切却难正乡音的语言困境,方言的式微驱使着人们不得不思考其承载的意义、问题的所在以及突破的新方法。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语言载体,凝结了大量有关人文、历史、风俗的文化现象,能侧面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变迁、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乔全生教授认为,“方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1],从网络语言角度思考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推动方言保护,让方言的魅力以及其丰富内涵能在网络媒体这一媒介上得到充分挖掘和表现,使其身上凝固了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时代潮流中得以保存。

近年来,方言元素在网络媒体中得以广泛传播,其中东北方言占有极大的比例。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传播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无疑为方言的传播赋予了网络思维,为文化交融实现了新的延伸,是对以往方言传播既定逻辑的颠覆。

一、选题缘起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颁布的2012—2021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在2016年中出现了“扎心了,老铁”这一方言语汇,《咬文嚼字》颁布的2008—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没有出现方言词汇,《语言文字周报》颁布的2018—2022年的“十大流行语”中也未出现方言词汇,但在百度沸点2016—2022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则出现了“猴赛雷”“扎心了,老铁”“老六”等方言语汇,日本媒体报道2022年度中国网络热门流行语前二十名中也出现了“恰”“牛子”“哈人”“搁这/搁着”等方言词汇。不难看出,在官方发布的网络流行词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网络媒体部分)将方言排除在了盘点内容之外[2],采用“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主,兼顾领域专家意见和搜索引擎收录情况”[3]的方式获得的。而在各大民间媒体的盘点中,甚至在日本媒体的盘点中都出现了许多方言词汇,可看出民间媒体所盘点的网络流行词汇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所收集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来源于“抖音”“B站”等娱乐平台。从“抖音”等平台收集的具有流行特点的651个网络词汇中,共有111个含有方言元素的网络词汇,在这111个含有方言元素的网络词汇中,含有东北方言元素的词汇共有69个,占到了半数以上,从其中分析可看出东北方言、西南官话、粤语、河南话等多种方言在网络中都多有流传,而其中能从网络词汇演变为网络流行语的多为东北方言。

二、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元素分析

(一)关于东北方言语言生态环境的调查

在分析关于东北方言的语言生态环境调查的社会面问卷时,对于“您对东北方言的熟悉程度”这一问题,东北籍贯57.14%的人选择“流利且标准”;东北地区以外籍贯的人34%选择了“会说几个常用的方言字句”。对于“您若有东北籍朋友,他们会说东北话吗”这一问题,东北籍贯53.57%的人选择“所有人都会”;东北地区以外籍贯的人39.33%选择“所有人都会”,均是该问题选项中占比最高的选项。从以上两个问题不难看出东北人对东北方言的传承总体上没有呈现衰弱趋势,大部分东北人对于东北方言能够流利且熟练地使用,而非东北籍贯的人也对东北方言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对于“您经常在哪些语言环境下听到东北方言”这一问题,东北籍贯的人选择“公共交通”“菜场”“工作场合(工作交流、同事聊天)”较多,另有32.14%的人选择“其他任意场所”;东北地区以外籍贯的人选择“网络社交媒体”“工作场合(工作交流、同事聊天)”“公共交通”较多,其中“网络社交媒体”以超过半数的选择率远高于其他选项。从这份问卷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东北方言区本地的社会语言生态环境,还是异地的、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社会语言生态环境,都为东北方言的发展提供着生长的土壤,且网络社交媒体是非东北籍贯人群了解东北方言的重要场所。

(二)网络流行语中东北方言元素的具体表現

流行语多有以娱乐、发泄、满足自身情感需求为主的吐槽调侃、风趣娱乐、趣味恶搞[4]。在网络世界中年轻一代占主体地位,由于各式压力,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更迫切的需要寻找到压力的出口,有人以幽默娱乐、吐槽调侃的方式自我娱乐,有人将自己的语言极尽夸大以求发泄,有人寻求同道之人以满足情感需求,获得心理慰藉。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信息时代,无论是处于何种年龄阶段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接触移动网络媒体的机会,在接触过程中进行着信息的互换。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着各种“年轻流行”元素,而年老一代则向年轻一代传播着各种富有特色的“传统流行”元素,方言便是其中之一。从如今方言的发展境况来看,年轻的一代多失去了听、说方言的能力,此时移动网络媒体中年长的一代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方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扩大了方言的使用场景,增加了方言的使用频率,东北方言也同样获得了新的展示交流平台。

1.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语音变化

网络流行语中的方言词汇时常会发生语音变化,一般包含谐音、合音、拼音、直接借用等手段。其中谐音是网络流行语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网络流行语中使用谐音手段的东北方言较少,较为流行的有“紫腚能行”“我演运土”“摇了我吧”等。而利用其他语音变化手段进入网络流行语的东北方言数量更少,较为耳熟能详的有拼音兼汉字创造出的“gai溜子”。与东北方言不同,广西等地方言进入网络流行语则大量使用了谐音方式,如“蓝瘦香菇”“来个狗头表扬”等流行语,主要因为广西等地方言与普通话差距过大,许多词汇只能采取谐音方式表达,而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没什么差距,大多数在网络上的方言表达不必采取谐音方式。

通过观察网络流行语中东北方言谐音词表现出的语音变化,如“紫腚能行(指定能行)”,把舌尖后zh读作舌尖前z;“摇了我吧(饶了我吧)”,把舌尖后,浊擦音的r读作零声母齐齿呼;“我演运土(我演润土)”同“摇了我吧”一样。发现东北方言流行语的谐音梗主要是因为舌尖前与舌尖后不分及r的误读。所以这更能看出方言网络流行语的谐音是由于该地区方言的口音造成。东北方言虽然口音重,但是属于北方方言,整体与普通话相差不大,且多双音节词,所以大部分东北方言是利用直接借用的方式进入网络流行语,如具有情感色彩的地域词汇。

2.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地域词汇分析

东北方言融合了多元民族文化,比如满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东北方言中有些地域词汇借用了满语的表达,而有些则是在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中演变而来。如:“秃噜”一词就借用于满语[5];“装蒜”“光棍儿”等词则是汉语和满语在交融过程中所形成帶有自己特色的词语,在网络和社交中被网友们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地域词汇幽默豪放、热情淳朴。如:“老铁”“车轱辘话”“熊孩子”“驴性”“杠杠滴”“得劲儿”“劲劲儿的”等;直白简洁、特色鲜明,部分词汇也是地域所特有的。如:“卡却青”“却黑”“白瞎”“齁甜”“梆硬”“水舀子”“马路牙子”“哈喇子”“驴粪蛋子”等;平舌音及上声较多,翘舌音相对较少。如:“海了”“二姨子”“老鼻子”“刺挠”“脑袋瓜子”“老猪腰子”“板正”等;情感内容丰富、语气强烈,往往用最简明、强语气的词汇就能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如:“熊孩子”“护犊子”“虎了吧唧”“你咋不上天”“瞅你咋滴”“滚犊子”“啥也不是”“麻溜”“德行”等。顺嘴、幽默、方便发音、朗朗上口,与普通话相差无几,不用特别去学习也能明白其含义,这也是东北方言地域词汇能够在网络上流行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的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有简洁通俗、幽默亲和、节奏感强、情感丰富、求新求异等特点。东北方言中“坏菜了”“有事滴我”“光棍儿”“熊孩子”等语汇直白通俗、简洁明了,相较于普通话而言能够用更少的字表达出原本的想法,他人也能够准确地接收到所要表达的信息,节省了人们的打字时间、构思时间和接收信息时的消化时间,起到了方便快捷高效省力的作用。“老铁”“杠杠滴”等词,其幽默亲和的情感表达效果,在交流中无形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在社交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瞅你咋滴”“你咋不上天”等词有趣好记、节奏感强,能够快速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使他人印象深刻,产生想要模仿的冲动;“埋汰”“贼”“寒嘇”等词汇情感鲜明、语义丰富,在不同的场景,使用的同一个词汇或同一句话时,常意义不同,弥补了少数人语言表达匮乏的缺憾;而“嗯呐”“捏吧”“驴粪蛋子”等词,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展现个性、突出自我的要求,东北方言中奇妙的语素结合、音调变化则满足了年轻人求新求异求变的追求。[6]

3.网络流行语中的东北方言句式影响

东北方言中常见的“谓语后置”句式在网络媒体中拥有较高的流传度,如“你干哈去”“你干啥来了”“我给你打电话”等,谓语后置句式的文字表达使他人虽然没有身处东北方言的语境,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东北方言的风情,促进了“你干哈去”这类东北方言句子在网络媒体中的流行。

东北方言中常有形补结构充当句子谓语部分的表达,如“这姑娘,漂亮得很”“这天气,冷得不得了”等,这种形补结构做谓语的表达大大提高了句子的情感表达程度,“冷得不得了”这样的表达远比“冷”一个字所表达的情感强烈,意蕴丰富。所以“主语”加“形补结构”做谓语的句子结构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许多网民在自我调侃时常会用到这种的句式,如“鼠鼠文学”“王蓉三娃妈模仿赛”中就有大量“主语”加“形补结构”的句式表达。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猎奇心理,且网络流行语方便快捷,受众主体的自由性高,具有幽默感,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创新性、阶段性、个性等特点都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形式,不同于以往传统汉语的约束与规范,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由于网络信息庞杂,更多的负面信息占据着人们的视野。相对的,人们对于具有正面形象特点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情感偏向,东北方言在网络中的流行便是如此。在广大群众的印象中,东北人多具有豪爽耿直、侠肝义胆、幽默风趣的正直形象,人们喜欢与传统印象中的“东北人”打交道,对东北方言有一定的情感偏向,在与东北方言交流的语境中易获得亲切感。

三、借流行语推动方言保护的相关思考

方言保护是国家正在呼吁、提倡的文化保护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推动“语保”工程的发展、推进高校方言学科建设、培养方言研究的相关人才、建立方言博物馆、鼓励拍摄方言类节目……方言保护问题也受到了许多民间群体的关注,例如上海话的语言环境受到外来人口影响,民间有关人士便制定了上海话拉丁化方案,厦门一部分小学试点发放闽南语教材。社会并不缺乏对方言文化的关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借助流行语推动方言保护就需要顺势而为,把握好群众的心理倾向,明确方言是不可缺失的文化资源的地位[7]。

在当下语言大花园中,应该给予方言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利用好互联网传播的优势,方言就可以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但想要在更新迭代快速的互联网中得以长久存在,就要学会适应互联网,抓住互联网中流行元素的共通点。

想要促进方言在网络媒体中的发展,就要利用网络媒体追求简单、高效的特点,发挥出方言本身一字多义、简洁凝练的特色,如西南官话中“咹”“噶”等字,能将复杂的语义仅用一字表达出来,与互联网的简易追求不谋而合,符合网络流行語的省力原则,容易在网络媒体上流行。

主流媒体提倡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语言环境,方言想要在网络媒体中得到发展,就要向大众展示出自己和谐、友善、健康的语言风貌,在宣传工作上应该有所侧重。同时,方言的发展要正视网络流行语的负面情绪倾向,正视年轻人对压力的呐喊,把握好构建和谐方言流行语世界的力度,不要引起大众的反感,力求营造温馨、友善的方言传播氛围。

相较于方言,网络流行语的变化非常灵活,例如网络流行语中“有一说一”到“u1s1”,“朋友”到“胖友”,“朋友”到“友友”再到“uu”的转变,这些词汇的转变非常迅速,没有耗费过多的时间,更新迭代快,而方言的变化相对来说并不灵活,且变化耗时长,一般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所以在推动方言在网络媒体中的发展时,要立足于方言本身所代表的地域文化。方言是文化的符号,是土地的基因,地域文化为方言创造了独特的吸引力,有文化支撑的方言相较于偶然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具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在网络媒体上推动方言发展需要注意宣传方言词汇的地域含义及情感色彩。

在利用网络媒体保护方言时,要看到人们对于方言使用的心态变化。当方言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时,人们对方言表现出好奇、愿意发展的心态,如讯飞科技的方言识别系统、方言短剧、年轻人对东北小品的喜爱等等,想要促进方言的保护就要把握好人们对方言心理上的转变,顺应心理变化方向灵活开展宣传工作。

四、结语

方言和流行语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流行语从方言这里不断汲取词汇,创造新血液;另一方面当某种方言词汇成为网络流行语后,该方言就能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可能被更多的人使用。当方言成为人们喜爱的网络流行语后,对该方言的保护行动也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在语言的生态环境中,给予方言合适的发展空间,促进方言和流行语的和谐共生,推动方言的保护,使方言能够得以长久保存。而得以长久保存的方言,可以继续为流行语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易形成良性的生存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周怡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21.

[2]廖灿亮.网络流行语与网民心态分析[J].中国报业,2017,(03):44-45.

[3]吴来安,刘欣颖.图像分层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品牌营销与传播策略——基于“打工人”个案的考察[J].传媒观察,2022,(02):27-35.

[4]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1.

[5]刘厚生,李乐营,赵盛利,裴立扬,马兵.汉满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6]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7]刘益光.基于库普尔“八问方案”的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的比较分析[J].许昌学院报,2018,37(3):52-56.

作者简介:

郑雅轩,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海洋,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何晓晗,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新发展网络流行语
新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
再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