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忻州商人传记文选

2023-10-28 14:58杨志勇
文史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府君忻州

杨志勇

笔者按:忻州商人是近代山西中部晋商群体中的一支劲旅,在山西乃至全国的商业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忻商不仅积极参与了清代晋北和内外蒙开发,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而且也努力开拓和经营口外商路,为近代中国的国际、国内陆地贸易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对于忻商的研究一直处于碎片化、表面化、故事化的层次,缺乏成体系、有深度、有支撑的论文和著作问世,导致了目前忻商研究落入难以向前推进、延伸的困境。分析其中原因,有一点就是不重视一手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本文选编了近代五位忻州商人的传记文章,或墓志或寿序,予以整理刊出,以唤起更多同仁对于一手史料的重视。

周盛,字朴斋,号牧溪,忻州城内打磨巷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于内蒙古萨拉齐,少时经商,四十岁致富后荣归故里,轻财好义,为乡人所称颂。《寿序》写作时间为1843年,当时周已七十六岁,过去有为老者提前过八十大寿的习俗,时周氏亲友为预祝其八十大寿而请徐继畬先生作寿序,足见当时周朴斋在忻州的人望极高。

寿序作者徐繼畬(1795—1873),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清咸丰六年(1856年)为平遥超山书院山长。徐继畬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京师,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名人。徐继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

附:祝寿文

诰封武翼都尉周公朴斋八十寿序

徐继畬

雁代以北为古边陲,戎马时来,保塞之民多贫瘠。我国家德威远播,漠南、漠北蒙古各部悉编入八旗为臣仆。在漠北者为外蒙古四部,服贾者涉瀚海,往来如内地。在漠南者为内蒙古,分东四盟、西二盟。东四盟直直隶、盛京边外,西二盟直山西、陕西边外。在陕西边外者曰鄂尔多斯,即所谓河套者也。在山西边外者曰两翼牧场,曰察哈尔八旗。在归、绥两城者曰土默特,此外则西二盟之喀尔喀右翼、茂名安、四子部落、乌拉特四部。承平日久,内地无业之民多负耒租垦草地,服贾者亦时以百货往,车驼往来,殊无限隔。生聚既多,蒙民交杂,乾隆中乃于其聚成都会之地分设七厅,以兼理蒙民。萨拉齐一厅在最西北,附近黄河,为四子部落、乌拉特两部牧地,接套外额鲁特阿拉善部,秦汉时云中、五原两郡边外地。三晋之人种地服贾者尤多,往往赤手起家成素封。圣朝二百余年涵濡之泽,中外一家,遐迩禔福,洵亘古所未有也。

忻州诰封武翼都尉周公朴斋,先世以贫无生产移家于萨拉齐,勤苦治生,粗能温饱。公继嗣于世父锡嘏公,锡嘏公弃养时,公年甫十五,兄复斋公年十八,兄弟继先业,协力谋生,不数年而少有,又不数年而富有,迨公年四十余已累赀巨万矣。公以塞外非首邱地,复移家于故土,晚年家益丰,忻州屈指巨室者必及于公。方公壮年时,勤瘁治生,冒寒暑往来塞外,手足皴舞,面目黎黑,虽少藉先世遗基,而继长增高皆由于拮据经营而来,得之亦不易矣。得之难,惜之必甚,慷慨施予之事出于席厚履丰者易,出于铢积寸累者难。然公轻财好义,姻族之贫急者周恤无虚日,亲串之婚丧不举者量为佽助。晚岁取积年借券,拉杂焚烧之,遇荒岁指囷周济无难色。得之甚难而出之甚易,以故公虽骤富而感颂者多,无妬怨者。昔马伏波游牧塞外,三致千金之产辄自散之,盖自古贤豪之士,其识见度量,与世之仅知守财者不可同日语矣。

公性孝友,尝以失怙甚早为恨事,母彭太孺人能以色养;与兄复斋公白首同居,怡怡无间言,盖其至性之纯笃如此。公室既完美,则教诸子修文武业,次子召南入州庠,以教谕候选;三子召虎中道光癸卯(1843年)科武举人,议叙游击,公以例诰封武翼都尉。年已七十有六,神明不衰,有是德,宜有是福,理不诬也。亲友以公年近八旬,将制锦屏以祝,浼余姻亲张澹园先生以尺书来,属为之序。余既羡公之厚德,足为富人矜式,且有感于公之际遇熙朝,中外无疆域之限,故能起家塞外无异于起家州里也,爰乐得而为之序。

徐继畬先生在序文中指出,晋北一地在清以前,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民生贫瘠。清王朝成立后,国家一统,内外蒙古各部和内地人民终于迎来长久的和平相处。于是,山西人,特别是忻州人开始成群结队出走关外,到蒙古一带谋生,或种地或经商,刚开始都是白手起家,多数家庭经两三代人努力可成为富有之家。周朴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周家祖上是贫苦人家,迫于生计举家搬迁至萨拉齐,勤苦治生,到周朴斋一代解决了温饱问题。周朴斋十五岁和兄长继承家业,协力谋生,奋斗历经三十年,成为当地巨富。但随着人到中年,思乡心切,遂富贵还乡定居,并继续营商,晚年成为忻州数得上的大户人家。更让徐继畬佩服的是周朴斋不仅性孝友,且轻财好义,富而好德,当地受其救助者数不胜数,堪称富人榜样。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周的发家,徐继畬不限归因于本人的勤奋努力,更强调和平安定的时代背景,为我们今天分析忻商崛起指明了宏观层面的方向。从序文中也可以看出,与已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晋中商人走口外不同的是,忻州走口外的商人特点是白手起家,多数先通过租种蒙古人土地完成一定积累,在此基础上,再去扩大土地种植规模或兼营其他商业实现致富。

墓主薛浩源(1837—1885),字临泉,忻州令狐庄人,在塞北经营土地租赁买卖,富甲一方。其祖父薛河东(字凤一),清嘉庆十八年癸酉科举人,曾任过秀容书院山长。

墓志铭作于1891年,作者为忻州城七贤巷人米毓瑞(1854—1909),字兰庭,后改兰田,号香樵,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补国史馆协修。曾主讲于崞县崞阳书院、太谷凤山书院、忻州秀容书院,是秀容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后任新兴学堂总教习,后补江西道监察御史。著有《米毓瑞诗文》。

附:贡生临泉薛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眷晚米毓瑞拜撰文并书丹

大清光绪十七年,薛子云秀才将葬其父临泉公于祖之兆,奉行状来乞余为志。余与子云交既笃,素悉其家世,不容以不文辞。

公讳浩源,字临泉,世为忻郡令狐庄人。曾大父青佑,以善行闻于乡。大父河东,嘉庆癸酉科拔贡,是科举人,官介休县教谕,绩学能文章,学者称凤一先生。父寿彭,岁贡生,署浑源州训导。公以家世儒,素敦行励学。二十余岁入郡学为诸生,遵例出贡,再应乡荐,弗售,乃走塞北,侍训导公。先是塞北多肥饶地,皆隶旗下及诸蒙古,其俗,务畜牧,不耕获。故大漠之地,无论数千万里,率荒落芜秽。国家承平日久,百物丰息,经商聚族于塞外者日众,垦荒归农者亦日益多。是时训导公方充地商,开正黄旗下所属地,公于是佐理其间。阅数年,训导公卒,公踵成父志,计前后开垦至二千余顷之多。光绪八年,奎廉访来厘定田亩,他商地以转鬻或废失,不足征额,而公之课独完。以故,大吏多重公。盖公生有大志,具才干,善用人,故能报最于国,而富甲于乡。

公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二十一日,距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六月二十三日,享寿四十有九岁。配邢氏,生子一,名仲龙,郡生员,即子云。孙二:廷祯、廷栋。孙女一。初公母氏赵患瘫疾数年,公归必亲汤药。及公卒,妻若子咸能喻乎公志以养,今尚健饭。仲龙世其业。余既志公之略,而壮公之志。爰系之铭,曰:

砚田不恶,农田既丰。其事则异,其理则同。与其埋首蓬门,孰若出塞兮称雄。辟万亩田,国赋以充;拥千石粟,俨等侯封。泱泱者水,郁郁者松。系千秋兮,薛公之壅。

文中提到的地商,是清代在蒙古地区针对汉族移民开垦土地而推行的一种经营办法,简单讲就是土地招商承垦,由商发佃,从中渔利,此种办地商人就称地商,又称户总。地商源自汉族移民分化后的揽头,揽头直接从旗衙门或蒙古王公贵族手中承租大片荒地,取得永佃权,然后转手出租,居间盘剥,或再招佃耕种,直接经营。充当揽头的,有的是个体经营者,有的则是旅蒙商号。清末蒙古地区的地局、垦务公司也属此类。招商承垦制度导致地主阶级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客观促进了当地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人公薛浩源年轻时读书不成,于是跟随其父在塞北充任具有官方背景的地商,经营正黄旗下所属土地达二十年之久,前后开垦土地两千余顷,在足额完成政府纳税任务同时,自己也因此富甲于乡。

墓主苏元德(1835—1900),字培良,为忻州东呼延苏氏,少时因家贫远赴内蒙古萨拉齐厅经商,晚年归乡。

墓表作者王建屏(1870—1950),字树侯,法号力宏,忻州三交镇车道坡村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893年中秀才,后入令德堂学习,因家贫回乡教书。1907年由梁俊耀(硕光)介绍,加入同盟会。之后,他到归化和萨拉齐等地,以教徒的身份掩护工作,曾任萨拉齐耶酥堂附设学堂教员,曾介绍咨议局议员郭鸿霖、李士秀(修)、李士元和文书王鸿文加入同盟会。太原辛亥起义前,他奉命南归,中途遇到张瑜的北路军,曾随军攻取代州与怀仁,后任忻代宁公团忻州分团团长。1913年至1915年他任萨拉齐厅知事,因好周济穷人,换任时竟亏空4000余元。1916年转任山西省议会议员,又兼太原私立中和中学国文教员与《晋阳日报》编辑。因拥护续桐溪等反阎,在政治上很不得意,遂于1922年前往陕西蓝田县终南山拜妙舫法师为师,同年秋又受戒于五台山,法名力宏。从此潜身佛门,不问政治。1931年前后曾在京西万寿寺做过方丈。后来又在太原担任崇善寺、宝灵寺、北十方院、双塔寺的住持和海子边佛教协会的负责人。1950年3月圆寂,终年80岁。他一生最大贡献是抢救了驰名中外的《赵城金藏》5000多卷,现保存于北京图书馆。

附:培良苏公墓表

培良苏公墓表

王建屏

中原自陸沈以来,家族之义不明,视同族之人死生存亡往往无关痛痒,不幸族中有馁而之鬼、暴露之屍,亦淡漠置之。夫执以而过问,至所谓“原隰哀而兄弟求”者,吾不敢谓世无其人,然而不数觏矣。异哉!培良苏公,其古之遗民乎!

公讳元德,字培良,世居忻之东呼延里。父延兴,母贾氏,农家者流,家资仅中人产,后中衰。故公少时殊贫贱,弱冠后服贾塞北,在今归绥道属之萨拉齐。其地华夷杂处,人情风俗,庞杂悍横。公久居其地,忠信明决,素孚于众望。土人稍有违言,公為之排难解纷,每一着手,焕然冰释。片言折狱,公实当之无愧。至于今,公其往矣,塞北之口碑不啻人置一通焉。

然此特公之才耳,非吾所崇拜祝颂者也,而吾所崇拜祝颂于公者,则敦睦族谊、泽及枯骨之一事。公族中有在宁远属之营盘梁垦荒者,歌于其地,哭于其地,聚族于其地,盖已数世矣。后系忽绝,屍骸皆暴露,于其间白骨垒垒,历历数之,其骨具殆十有二焉。死者其有知也,当月黑天寒,朔风凛冽之际,惨痛之状,殆不可以言语形容也。公念及此唏嘘酸鼻,喟然叹曰:使我同宗之人常为异域之鬼,果谁之咎也?由是检诸遗骸,盛以棺具,载以囊驼,跋山涉水,阅数百里悉返,葬于祖坟,案族谱而排之,而幽魂于以得所。公之敦睦族谊,为何如哉!世有闻古之风而兴起者,而种族之观念将自此深矣。

公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二十日申时,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十二日戌时,历春秋六十有六。配郭氏,女佳偶也,中馈无亏,后公六年而卒,历春秋七十有四,哲嗣男女各二。

文中记录了苏元德所在东呼延苏氏一族几代人在内蒙古凉城、萨拉齐等地垦荒经商的史实,与前文主人公富贵返乡不同的是,墓表反映了忻商走西口可能面临人财两失的悲情一面。

墓主苏维藩(1777—1833),字子价,忻州东呼延人,墓碑为其孙苏懋章于1912年所立。

墓志作者米庭珍(1860—1925),字聘之,忻州北关人。幼时从学于五台刘芝山、崞县张海峤门下,后在乡授业。1900年后,与乡人创立各级学校百余所及教育会劝学所,并与赵遂庵创立县女子学校,后在县公立中学任职。未几,与刘劝功等在平定矿区参与保晋公司创建,公司成立后,离职归里。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爆发后,与本乡绅士组织临时自治会。1912年初任山西都督府总务科长,历任山西静乐、怀仁、大同、盂县知事。1917年任山西省政府六政考核处股长。1921年复任广裕、富山两公司总经理。1925年辞职返里,是年7月病逝。

附:苏维藩墓志

子价苏公墓志

米庭珍

余与焕亭苏君以道义文章相交有年。今岁夏焕亭持其大父子价公状,属余为文,将以揭诸墓道,余不敢以不文辞,于是为之谱其系、述其行、识其葬以及其嗣。

其系曰:苏氏有支祖泽远公者,于永乐初年寄籍于忻之九原乡东呼延里,十二传至全珍公,积德型仁,子孙用以绳蛰其季子曰淮,亦忠厚长者,是为公之高曾。祖国柱公,讳似梁,清操绝俗,一时有幼安之目。父功成公,讳克敏,以力田塞外,拥巨资,生平敦本睦族,里人以“令德孝恭”表其闾。妣氏秦,温恭淑慎,克娴女教。举子二:长维翰,字国卫,太学生;次即公也,公讳维藩,子价其字。元配岳太君,继配蔚太君,俱出自名门云。

其行曰:公丰采严峻,举止端方,声若洪钟,面兼春秋二气,无论识与不识,见者无不悚然致敬。性鲠直,好善如鹜,嫉恶如仇,抑强扶弱,不计利害,故邻里族党,咸畏而爱之。素尚任侠,勇于赴义。尝以宗理家业,久居于塞北张皋镇。镇本汉胡杂居,遇事争执不相下,公每为之剖曲直,辨是非,一镇无不帖服,渐自敦睦如初。迄今百有余年,皋人犹称道弗置。至其事亲教子,可型于家,可式于乡者,尤不堪胜数也。

其葬曰:公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殁之夕犹在族人处聚谈,偶及身后之事,佥曰:如公聪明正直,将来一旦不讳,必有遣巫阳而召之者。公笑而颔之,比归就寝辗转,移时而卒,春秋五十有七。岳太君早卒,蔚太君迟公二十七年而逝,春秋八十有二,合葬于村南九龙岗之阴,即先陇之次也。

其息曰:公有子三,俊才,俊贤,俊清,俱克家令器;女三,皆适望族,蔚太君出也。孙懋章,庠生,师范科毕业,以劳积保奖五品顶戴,充本郡师范学堂监督兼高等小学堂堂长,民国成立,历充忻奇厘卡总办,山西实业司一等科员。孙女三。曾孙永福,永亨,玄孙养智。

余叙既毕,焕亭适至,余告之曰:古人谓“顺天者存,积德者昌”。今观子价公行诣,殆顺天积德者与,君为人后,尚其勉旃。焕亭唯唯而退,予并志之,以告其后起者。

文中再次记录了苏维藩和其父苏克敏两代人“以力田塞外,拥巨资”,即承包塞外土地经营而致富的史实,其经商区域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带。

状主苏俊贤(1815—1882),字士宏,忻州东呼延人,苏维藩之次子,随父经商于内蒙。此行状为其子苏懋章于1912年所写。

附:苏俊贤行状

显考士宏苏府君行状

苏懋章

府君苏氏讳俊贤,士宏其字,世居忻之九原乡东呼延里。曾祖国柱公,讳似梁,刻志厉行,有隐君子之目。祖功成公,讳克敏,以服穑致富,生平敦本睦族,里人以“令德孝恭”匾其门。父子价公,讳维藩,重气节,尚任侠,尝懋迁于塞北之张皋镇。镇之附近华蒙杂处,遇事争执不下,公每调停其间,无不涣然冰释,皋人至今感其义,而尤服其豪也。妣氏岳、氏蔚,举子三,府君其次也,性肫挚,笃于内行。

先是子价公督率诸子侄辈,不少假以颜色,稍有过失,则厉词诘责。府君奉侍晨昏,定省无违,一言一动,靡不柔声屏息,子价公用以大悦,府君愈加敬慎,无或少疏。迨子价公弃世,府君准礼丧葬毕,则一意以事母。母性仁慈,治家有礼,府君曲承其志,亦以宽和御下,事无巨细,必禀而后行,盖三十年如一日也。母既殁,则推其所以事亲者以待手足。长兄奠三甫公以力学不事生产,遂至家徒壁立,府君常分资粟以助之,而终身未尝告人。季弟俊清,当子价公捐馆,时年才数岁耳,府君抚养教诲,俾于成立而后已。有妹适南高村张氏,甫嫁而寡,续孤守志。府君时述古今烈女事迹,以勉慰之,卒以节孝旌于朝。其孝友纯备,皆此类也。

府君丰神尔雅,举止安详,性爱读书,出乎至诚。髫龄就学,即知愤勉,凡塾师所讲授者,悉能心领神悟。十六岁应童子试,竟列前茅,明年将试于有司,会子价公辞世,维以家业中衰,遂弃儒服贾,邀游于丰州、平城之间,广取节用,不数年而大致饶裕,家声于以复振矣。然当是时,府君求学之心犹未已也,尝于栉风沐雨之暇,手披一编,危坐静读,酷嗜子昂法帖,日夜临摹,深得其意趣。乐交文人学士,从吾张明经、金门范茂才、族人晋川孝廉,皆吾乡名宿也。府君重其学行,与之朝夕过从,久而弥笃,诸公亦以府君雅量高致为不及云。晚年家居,见宗属子弟,往往因家贫废读,府君遂设一塾,招置其中,躬为教授。尝曰:吾非敢为人师也,不过使吾族人之后起者,稍稍知书识字,日后易于谋生耳。时不孝尚幼,甫读四子书,府君督责甚严,无时稍宽,盖其期望甚深,故不觉有逾量之勤苦也。未几,竟以积劳成疾,属纩时犹呼不孝而示之曰:吾早岁失学,不获显亲扬名,终身引为憾事,汝能奋志书香,则吾愿足矣。语毕而逝!呜呼!痛哉!遗训犹存,音容何在。不孝每忆及之,不禁泪涔涔下也。

府君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一月十三日子时,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十二月初七日戌時,春秋六十有八,葬于村南九龙岗之阴,即先陇之次。配氏刘、氏崔。子懋章,优生,初级师范科毕业,以劳绩保奖五品顶戴,民国成立,历充忻奇厘卡总理,山西全省实业司一等科员。孙二:永福、永亨;孙女一。曾孙养智。

呜呼!府君之弃养也,已三十年矣,不孝无状未能仰承先志,见用于世,为府君光,若再将其遗言往事湮没无闻,则不孝虽至愚,极昧于心,亦觉难安,用敢略陈梗端仰祈。

苏家三代在内蒙经商,从清乾隆年间到光绪初年,前后历经一百多年,家业到苏俊贤时曾遇到“中衰”困境。结合薛浩源墓志,分析其中原因,可能与地商业务到了清代后期,逐步被官府指派的商人所垄断,普通地商已难以从中获利,只能转型,从事其他商品贸易。于是苏俊贤“遂弃儒服贾,邀游于丰州、平城之间,广取节用,不数年而大致饶裕,家声于以复振矣”。这一记载就说明苏俊贤推动的家业转型在大同到归化城之间的商路中获得了很大成功。

以上五篇商人传记都说明忻商不仅参与了近代内蒙古土地的开垦过程,为边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巨额的地租收入,而这些收入正是忻商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

猜你喜欢
府君忻州
山西忻州定襄:“双薯”俏 百姓笑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渠县汉沈府君阙
府君山下的城
微小说
黄道周
长治府君庙和崔珏
碰撞、变异与融合:论日本文学中的“泰山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