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渊源、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3-10-29 13:21吴东旭
教育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黄炎培平民技能

陈 衍 吴东旭

黄炎培生逢乱世,目睹和经历了20世纪初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他从社会现实出发,首倡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中厥功至伟。当前,学术界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大多聚焦职业教育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与大职业教育主义等层面。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作为贯穿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涉及的专项研究略显不足,大部分是对黄炎培平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存在价值进行的初步研究。[1]基于此,本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思想渊源进行更为完整的梳理,对其职业教育平民思想内涵进行更为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对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时代价值进行探析。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思想渊源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在总体上承袭了中国儒佛传统思想,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赫胥黎《天演论》的思想精髓,着眼于重文轻工的社会现实,衍生于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内涵,辅之以个人成长经历最终得以形成。

(一)承袭了中国儒佛传统思想

黄炎培幼年成长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旧教育,学习旧文化。8岁熟读四书,9岁始在外祖父孟荫余家的东野草堂读书10年,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在前20岁学习过程中,黄炎培将儒家思想的“泛爱众,而亲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铭记于心。[2]此外,佛家释迦牟尼的“彼所谓大事,自度度人而已”也对他的人生基本观念起到重要奠基作用。[3]儒家学说、佛教典籍中仁民爱物、普救众生的思想,促使黄炎培的思想悉归宿于如何造福于公众,是他职业教育平民思想诞生的文化基础。

(二)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盛行,平民主义教育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三大主题之一。当时,杜威在黄炎培的邀请下到上海举行的第一场演讲即《平民主义的教育》,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平民性[4],提出中国社会的受教育者大多是有钱有势的贵族阶层,严重缺乏平民教育,强调“平民教育乃是公共的教育,是国民人人所应享受的”[5],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教育问题——重贵轻民,重男轻女,缺少平民教育。黄炎培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将实用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

(三)吸收了赫胥黎《天演论》的思想精髓

青年黄炎培从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中觉悟到世界的整体性,进而意识到国家复兴需有人在高层指挥,还应有更多的人扎根于中下层。然而,趋高者众,所需者寡。“我呢?很愿意在中下层用力。”[6]他还将其比作坐船,社会像船一样需保持平衡,失去平衡的船会倾覆,社会也会陷入混乱。当船的左侧人多时,他理应坐在右侧。这也是民国初年黄炎培谢却中枢教育行政的使命,而甘愿献身职业教育、任职于地方的原因。

(四)着眼于重文轻工的社会现实

中国旧社会以劳心为贵,以劳力为贱,“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7],读书的目的在做官治人。这些陈腐观念的后果是教育与平民生活相脱节。黄炎培对此坚决反对:“流毒至极,人人以安坐享食为荣;非甚贫苦,不肯施其一手足之烈。”[8]他也深知这种思想历经千百年而成,一朝一夕难以改之,需对广大平民施以长期的职业教育才有望扭转。对当时社会旧观念的充分认识是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现实基础。

(五)衍生于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内涵

民国时期,民主意识觉醒,民权高涨,平民文学、平民政治等思潮一时大兴。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为中国探索新道路,随之进行了平民教育运动。然而,早期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以扫盲为目的的识字教育,教育内容多为常识性知识、社会公德、政治意识等,偏重启蒙民智。黄炎培看到早期平民知识教育的弊端,即平民接受传统知识教育后往往高估自己,不屑于从事农工商业。他提出,基于平民教育运动基础上形成的平民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技能教育,教育内容多为实用技能训练、职业道德规范等,关注平民生计。因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是对早期平民教育运动扫盲教育的衍生。

(六)根植于黄炎培个人的成长经历

黄炎培幼年家境清贫,父母早早双亡。他母亲的祖父曾因不能缴纳被清代官员勒捐的巨款,被逼投水而亡。[9]流浪儿祝三囝、四个被冤杀的壮丁让他看到黑暗腐化的社会现象。[10]这些官逼民死的事件积攒在黄炎培心中,使他深谙中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职业教育平民观。此外,黄炎培在南洋公学求学期间,其师蔡元培一度倡导学生通过演说向平民传授知识。他提到,当前中国人的困境是“遭到极度痛苦而不知痛苦的由来”,解除痛苦的方式是“自立”,并号召学生出校后通过创办学校来唤醒民众。[11]老师的话语被黄炎培铭记于心,促使他在往后的岁月里多次对各地进行调研,开办职业学校,为平民寻求自立的良方。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思想内涵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以职业教育的视野深化了对平民教育、进步主义、中国传统儒佛等思想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总体内涵:教育重心下移,优先平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主张“教育救国”的有两类人:一类把教育重心放在高等教育上,认为培养领袖人才是救国的关键;另一类是像黄炎培这样的教育家,认为教育重心应在平民。黄炎培认为,救国关键在劳动人民,中国的至宝是四万万同胞的“八万万只手”。[12]黄炎培认识到,“劳工占社会大多数”,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围绕大多数平民展开,“安得不重平民教育”。[13]他还将社会比作花瓶,花瓶重心在下,社会重心在下层平民,重心上移,花瓶会倾倒,社会也不能良好运行。[14]教育也是如此,当时学校多重视精英教育,大多平民无教育可言,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从平民入手。1924年,黄炎培函复新加坡侨商巨子陈嘉庚时谈及职业教育进一步强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上层子女远不及中下层子女多,对职业教育需要也不及中下层子女迫切,“乃悉其精力、财力,用之于此等青年,而中等以下反不及焉,良心殊感不安”[15]。黄炎培建议“将用于中等以上青年之财力,略事节缩,以用于中等以下青年”[16]。黄炎培这样提倡,也这样践行。他创办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以沪西平民区为选址,充分体现了他“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17]黄炎培在其后几十年职业教育事业中,始终倡导、研究并推行面向平民的职业教育。

(二)服务对象:着眼社会底层,聚焦弱势群体

黄炎培在《我来整理整理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提到职业教育的两个特征,即科学化与平民化。针对平民化,黄炎培提出要“用职业教育来解决平民问题”[18]。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着眼的平民范围应广泛。首先,黄炎培着眼于社会底层广大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他曾对川沙县进行考察,了解到川沙县乡村人口占全县百分之九十五,因此提出“应以全力百分之九十五施于乡村”[19]。其次,黄炎培聚焦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使各类弱势群体获得良好的教育。他提倡让男女适龄儿童一律入学,年长失学者获得补习知能的机会,有志深造者有升学的准备与指导,年老与残废者有所养,人人有卫生之知识与自卫之能力,从而达到“无旷土、无游民”“自给自享、相助相成”的境界,使个体养成合作的精神,尽到对社会群体的责任。[20]最后,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应面向广大妇女群体。战争使众多妇女失去丈夫,黄炎培认为迫切需要“扩大妇女职业教育与训练”[21],从而让全国没能被人平等对待的尤其可怜的国民尽可能“自立谋生”。[22]总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的服务对象众多,着眼于社会底层人民,聚焦于弱势群体,这是他职业教育平民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践行路径:紧衔义务教育,因地因人施教

20世纪20年代,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盛行,普及义务教育变得尤为迫切。然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并不是对义务教育的简单提倡,而是看到了只倡导义务教育无视职业教育的弊端——“青年一受教育,便有使君于此不凡之概”[23]。平民接受的义务教育越广,从事工农业的意愿越弱。换言之,只进行义务教育,那么平民受教育程度愈高,生路却愈狭窄。如果职业教育不能解决平民最迫切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文化知识反而会增添平民谋生的困难,那社会经济又当如何呢?因此,黄炎培认为想要造福平民百姓,职业教育须与义务教育前后衔接,相互配合,即在义务教育后立即实施职业教育,让文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黄炎培认为,面向平民的职业教育要做到因人因地施教,让中下层人民以及失学者与失业者习得一技之长。具体而言,从区域划分到科目设置,职业教育都要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他倡导,各地办学“划区施教、指定一业”,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举办适宜当地乡土人情的职业教育。据此,他进行了“乡村改进试验”,还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长需求划定了稻谷区域、棉花区域等。[24]黄炎培还认为,办职业教育一定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境界。[25]

(四)价值归旨:解决生计问题,实现幸福民生

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国民个人,生计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最重大的问题。黄炎培认为,缓解中国生计问题的希望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26]“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黄炎培认为的职业教育根本目的。[27]所谓“无业者”主要指平民百姓,黄炎培希望利于职业教育授予平民百姓知识技能,提升他们谋生的能力,从而将其培养为“富于平民精神、自立立人、自治治人而兼能自养养人的公民”[28],并将此视作民主政治制度下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黄炎培看来,不劳动而食者是“社会之蠹虫”,坐拥遗产、发横财和领干薪的人是“人类的蠹虫”,而现代社会最光荣的是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世上大多数平民”[29]。

黄炎培大加赞赏并极端维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他曾在1939年昆明工作讨论会中提出职教社的总方针,确信职业教育是促进“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国家社会”加速实现的催化剂。[30]此外,黄炎培认为教育目标不应好高骛远,要培养平民而非英雄豪杰,对教育者动辄期望培养英雄豪杰的心理进行了批判。“今日之言教育者,往往高其欲望,使不能安其本业,而动辄以英雄豪杰相期。”[31]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当代价值

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聚焦平民教育,关注弱势群体,因材施教,因人置业,致力于民生幸福,其极富内涵与中国特色的平民职教思想对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技能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和推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坚持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初中国最大最困难的问题“厥惟生计”[32]。黄炎培深知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与文明进步的主体是社会中下层的平民大众,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教育面向平民大众,职业教育作为与平民大众的生计最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更应如此。因此,他将职业教育的目标群体定位于“不能久学之青年”,即平民阶层的子弟。黄炎培认为,这类群体中有不少志向高远、刻苦进取的青年,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的限制,受教育的机会不足,受教育的时长有限,将同等教育资源用于他们相较用于精英人才更为划算。

当前,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与期盼,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然而,共同富裕的重点对象是收入较低的中下层平民,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也大多属于这类人群。一项对“三州”地区15000多名初三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家庭多为社会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均偏低的中下阶层的家庭,其家长普遍是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偏低的普通劳动者。[33]家庭经济状况使这类学生不得不被归属于黄炎培所提的“不能久学之青年”的范畴,他们急需掌握技术技能谋生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注重该类人群的职业教育是推动我国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二)坚持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构建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被提出。技能型社会的建设由此成为新时代我国一项重要目标。根据目前相关政策文本和研究成果,技能型社会的基本含义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学习技能的机会,从而获得一定职业技能,同时有较高比例人群拥有高级技术技能,使技能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较于知识型社会、科技型社会,面向全体人民是技能型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即要求教育覆盖全体劳动力,着眼于大部分人群。技能人才作为技能型社会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其良好的培育需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实现。只有人人有接受技能培训、习得技能的机会,人人掌握良好的技能,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黄炎培提出,“人人无职业,则不成为社会,不成为国家”,人人有职业,才能造就一个社会和国家。可见,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教育致力于让平民大众获得谋生的知识与技能,这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所需一致。人人获得技能已然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家要鼓励积极搭建职业教育网络平台,让平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技能学习,不仅使学习时间具有灵活性,而且能用较低的成本习得更高的技能,满足技能型社会下平民职业教育的需求。在最新教育培训改革背景下,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面临的何去何从的问题,本文认为培训机构另辟蹊径从普通教育转为职业教育,不失为发展的良好方向之一。

(三)坚持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社会公平理念因弱者权利保护而诞生,社会公平原则也同时决定着弱者权利法律保护的方向,使人类趋向于更为正义的分配方式。[34]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与实施手段。黄炎培提倡的平民职业教育是迈向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黄炎培认为,不利处境中的广大人群需接受职业教育,尤其强调各类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主要针对农民、工人、商人、妇女、残疾人、军人等群体。放眼当代,坚持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当前的职业教育相较黄炎培所处时代有所相似,也有所不同。第一,面向新型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众多农村劳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对新型产业工人的需求日益加深。广大产业工人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学习从事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二,发展女子特色的职业教育。部分地区重男轻女观念与现象尚未消失,女孩的职业教育资源未能完全保障。此外,存在就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即女性的职业选择面较窄,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管理等第三产业。因此,当下亟须发展现代女子特色的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的男女平等。第三,面向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当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缺乏、就业渠道狭窄等问题,应引起社会深思与关注。第四,针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从教育区域来看,民族地区发展落后,职业教育经济投入较低,发展困难。此外,民族手工等传统民族文化也需相应的职业教育得以保护。第五,平衡职业院校内部技能大赛参与者和非参与者的职业教育。近年来,职业教育界乐于通过技能大赛选拔精英人才。然而,部分院校或地方为追求政绩而秉持唯分数、唯成绩观,将大赛异化为精英教育,使日常教学资源让位于大赛训练,影响了大多数非参赛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质量,背离技能大赛的初衷,也违背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面向平民大众的宗旨。

(四)坚持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文化诉求

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黄炎培提出“远处着眼,近处着手”的口号,“远处着眼”指要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近处着手”指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我国自己的职业教育经验。在这样的理念下,黄炎培曾多次到国外进行教育考察,汲取经验,结合到我国各地进行的实地考察,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当今世界比一百年前更为开放,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今天的中国已有历史悠久的教育智慧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教育资源分配不充分、不公平的问题被再次提出,平等的教育未来成为当下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解决平民的教育问题是平等的教育未来实现的基本前提。黄炎培在近代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平民观,将平民的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地位,聚焦弱势群体,与义务教育紧密衔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致力于解决平民生计问题,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也是我国与他国开展合作与交流的宝贵财富,有利于解决平民生计问题从而达成平等的教育未来。因此,我国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国际社会贡献以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黄炎培平民技能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拼技能,享丰收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