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党报新闻宣传研究

2023-10-29 20:53周璐
传媒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共产党党报

文/周璐

党报作为党政机关的喉舌,是党领导各项事业的重要环节,是党带领群众为生存而奋斗的时代见证,回顾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新闻宣传发展历史,探索党报宣传工作的进程,了解党报新闻宣传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展现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人艰苦卓绝奋斗在文化战线上的时代精神,对当代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报发展及宣传工作探索

党报党刊是共产党政治思想得以扩展、延续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浴血奋战史,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革命,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从192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形势异常严峻,思想文化战线风雨飘摇,党报的坎坷发展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浴火重生的成长轨迹。

1.党报发展述略。1921年7月23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布建立,共产党成立后,文化战线的革命紧追其后,党报的历史帷幕就此揭开。1922年8月,全国性质的党报《向导》正式创办,其主要宣传反帝反封建、国共合作的新闻,是中国社会群众统一战线之路的一盏明灯,先后辗转于上海、武汉两地,因国民党政变被迫于1927年7月18日停刊。1927年10月24日,共产党在国内形势异常严峻的压力下积极恢复党报工作,新出版的《布尔赛维克》在上海秘密发行。1930年《红旗日报》及其副刊《实话》初步建成党报网络,但由于国内“左倾”思潮影响,党刊遭受严重破坏。1931年12月,江西创刊的《红色中华》随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被迫转移,因红军长征而被迫休刊,3年后在陕北复刊,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2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两个党报改组而成的,于1947年3月停刊。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1921—1949年还创办了很多省级党报,比如,1924年4月北京创刊的《政治生活》、1926年2月广东创刊的《人民周刊》、1935年法国巴黎首个共产党党刊《救国时报》、1940年9月山西创刊的《抗战日报》、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率先确定党报的性质为“人民的报纸”、1948年6月《晋察冀日报》改名为《人民日报》。

2.党报新闻宣传工作的调整。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党报是党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同等的武器”和“第一个阵地”。文化战线革命,一直贯穿于政治革命全过程,是共产党人革命的先导,是共产党革命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共产党始终都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为了夺取武装胜利,在舆论宣传领域以及文化战线的战斗热情从未停歇。文化战线不仅是中共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革新思想占领文化阵地的有力武器。党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宣传工具,党从建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壮大群众力量,始终将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环节。

列宁认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为了更好地宣传共产党的思想文化,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做过多次调整,比如,1923年出版3期便停刊的《前锋》,其主要的宣传任务是结合中国实际,阐述中国革命问题;1926年的《中央政治通讯》主要的宣传任务是党内政治决议与各地对中央的工作请示与汇报,为中央高级领导干部了解工作情形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之后两年时间也一直在整改和调整。

1927年,中共提出要充分调动群众力量,不断加强政治文化新闻宣传,兼以训练党员的任务。1930年,《红旗》特别指出,“扩大党报不仅是我们党的经常工作之一,并且是我们党在目前革命形势中重要的革命斗争”。当时共产党成立不久,斗争经验少,实力还较弱,工作一直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党报对群众的思想影响和革命作用微乎其微,1930年前后,由于“左倾”冒险错误,共产党内部凸显分裂危机,于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党报新闻宣传不力的现实问题召开了紧急会议,及时对党内混乱的思想文化做出拨乱反正的指导。1931年,再次召开会议,从党内负责同志入手,鼓励党员同志为党报新闻宣传工作撰写文章、出谋划策,并对党报的创刊经验及方法做出重要部署,为党的新闻发展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党报的创办和宣传一直处于艰难的摸索之中,直到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版,党刊在文化战线领域才趋于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党报规模不断壮大,管制体系略微放松,但随着后期共产党实力不断提升,办报经验也日益丰富。

二、新中国成立前党报新闻宣传实践分析

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工人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党报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成立伊始的实力薄弱,到摸索着壮大成熟,围绕着每一个历史时刻的革命任务,探索出一条特色的思想文化建设道路。党报的新闻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力后备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主要的文化和政治动员。

1.党报创立之初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实践。党报创立之初,国内环境异常复杂。开展党政文化教育,深化共产党在国民心中的地位是历史必然和现实使然。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共产党从未停止对共产主义的奋斗与追求,救国救民之志虽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频繁打压和破坏,但共产党争取工人、农民、军人阶级统一革命联盟,在党报新闻宣传的实践之下,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党在人民心中的政治形象。

共产党意识到群众阶级对文化战线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积极开展工人运动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建立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广泛宣传了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作用,通过广大群众的阅读,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升,革命热情也被快速点燃。为了吸引更多群众加入运动,共产党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当中做革命文化普及宣传,比如,在学校举办产业工会,创办刊物等方式,挖掘更多有志之士和革命骨干,在思想文化和组织规模上为工人运动做出不懈努力。

从1922年1月12日开始,香港海员大罢工运动开始,期间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号召全国工人支援香港海员罢工运动,到3月初,罢工总人数达10万人。这一阶段党报新闻宣传理念在于不断鼓舞工人的革命斗志,并通过宣传军阀政府与帝国主义血腥镇压的事实,将工人运动热潮推向顶点。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1月—1927年7月),通过党政新闻宣传的形式,增加了群众对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和革命觉悟。此阶段的党报主要宣传共产党思想和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以后,创办了农民补习所,普及和提高农民的革命觉悟,为后来的革命路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26年北伐战争开启后,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开始积极展开文化与政治宣传工作,是促进北伐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比如,当时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在《热血日报》《向导》上号召工人阶级团结一致的文章,萧楚女在《工人之路》上多次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假和平的虚假面目,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文化力量声援着共产党的革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共产党的党报新闻工作围绕土地革命和创建新型军队的任务展开,由于报道“左倾”错误和红军第五次围剿的失利内容,此阶段是党报发展过程中较为艰难的时刻。国内群众心情失落,中日民族矛盾也接连爆发,抗日救国成为当时党报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此时新闻宣传方向从阶级斗争转向民族斗争,全军、全国人民、各界人士亟须共产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宣传教育。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党报将统一战线的反帝斗争思想大范围传播。1937年《红色中华报》对“七七事变”进行报道,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部英勇抵抗日寇的新闻放在头版头条,还有政府公文、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内容以及党的政策方针。

2.党报持续调整战略阵地宣传策略。1938年1月,《新华日报》的宣传工作遭到国民党的百般阻挠,于是党报开始采取报童卖报的宣传方式与国民党持续抗争。1938年10月,《新华日报》开始以抗日新闻为主要内容,着重宣传抗日前线战况、斗争经验、民众支持前线、抨击并通报破坏民族统一的汉奸等新闻,还对日本军队残暴杀害中国同胞的累累罪行进行登报控诉,比如,日本抽取中国儿童血液救受伤日兵,很多儿童陈尸长江沿岸;日本军队进入晋察冀农村烧杀抢掠,毫无人性的罪恶行为等,都在党报中一一刊登,引起社会各界愤怒与声讨。

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从未间断,而党报则是揭露反动派丑恶嘴脸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有力号角。1940年开始,党报对新闻战略进行进一步调整,《晋察冀日报》及《晋绥日报》等党报开始着重刊登共产党在各地抗日的英勇事迹,对奋斗在革命前线英勇就义的典范进行宣扬,同时也对日军侵略行为给予口诛笔伐。大量血的事实激发了群众奋起抵抗的爱国激情,全民抗战局势由此形成。同时,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抵制有增无减,对共产党党刊发布新闻的制度都进行了严苛制约,尤其是《新华日报》压迫尤甚。比如,勒令报刊必须修改“八路军”字样、不得发布对国民党不利言论等,党报忍辱负重,力避刺激国民党,一直秉持无产阶级、反帝反分裂、集中反映人民利益的办刊政策。1941年,党报大力宣传“双减”政策,为了让更多人读报,党报新闻采用群众口吻,紧扣群众心理,以增加舆论攻势。

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党报开始转发大量国外新闻,毛泽东针对国内党报重心工作的偏移作出批评指导。《解放日报》率先对党报进行改版尝试,将宣传重点转移到各地抗战新闻上,开始注重党性宣传,成为当时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的报刊标杆。1942年12月,《新华日报》采用共产党人形象宣传战略,对八路军高级将领的抗日事迹进行褒扬。1943年5月,日军进攻鄂西山区后撤回,国民党自诩抗日取得伟大胜利,而《新华日报》却将事情的本质进行揭露,此时的共产党党报讲究实事求是的严谨工作作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度统一。11月,延安地区的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力,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当时的《新华日报》还为群众设置了读者信箱栏目,允许群众与党报记者互联互通,周恩来总理与编辑部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从1921年到1949年间,党报成功构建了从中央—省级—市级—县级的四级发行体系。此阶段的党报新闻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族战斗赓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新中国成立前党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伴随着党的奋斗历程,从初具规模到逐步壮大,党报的新闻宣传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水乳交融。党报提高了群众的政治意识,激发了更多群众加入爱国行列中,通过不断改变宣传策略,成就了如今的共产党,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需要铭记的光辉岁月。

1.创立并定位了中国无产阶级党报性质与功能。共产党人坚持党报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探索相结合,不断继承与发展无产阶级党报性质与功能认识,最终确定了共产党党报的办报宗旨。就党报地位而言,党报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舆论导向,着眼于服务抗战,巩固统一战线,它是群众的“罗针”,是共产党人的“武器”。从1921年到1949年的党报新闻宣传思想看,不论是反帝反封建还是民族抗战,一切有害民族团结、扭曲群众思想、分裂国内秩序的阴谋都会在党报上进行公开笔伐。党报在每个时期采取的文化战线战略虽不尽相同,但其办报目标始终不变,不论是外忧还是内患,党报都切实践行着服务抗战、统一战线的宗旨,为全民抗战起到舆论引领。从整个战斗历史看,党始终以中共办报为要旨,以广泛开展统一战线为宣传方针,不论是与国民党合作还是周旋,都坚持独立办报,以严谨的办报态度凸显共产党对文化战线的重视。当然,党报在革命斗争中也同样是“批评者”,新闻宣传出现虚假报道、不端正的工作作风,也会进行重点披露,并作专题研讨,这都是共产党党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2.确立了无产阶级党报指导方针和工作内容。共产党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党报的服务建设不断做出相应调整。随着革命战争的开展,战略根据地不断增多,共产党党员队伍持续扩大,党报思想文化宣传力度也紧随其后。共产党党报非常注重群众性,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报一次次创刊、停刊、改革的坎坷之路,成就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报的革命性与战斗性。

党报工作始终坚持群众性原则,反映人民情绪,反馈需求和意见,党报内容始终保持真实性,以准确客观的工作态度对新闻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1947年《晋绥日报》专门对“客里空”运动进行专题报道,对党报新闻真实性提出更高要求,即党报新闻宣传,不但要对敌方势力真实揭露与批判,还要切实宣传共产党纲领与思想路线,对党内问题及失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结语

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纵观党报史略,党报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办报宗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报宣传工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报指导思想,在长期实践发展过程中,结合不同时期与历史对文化战线的新闻发布内容进行多次调整、探索,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共产党党报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共产党颂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