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敦煌永远的守护者

2023-10-29 13:55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樊锦诗莫高窟

本刊综合

煌煌大漠,千年莫高窟,有一个人坚守了六十年,为敦煌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就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考古研究,以毅力为行

樊锦诗于1938年出生在北京。受父亲影响,她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课本上一段关于莫高窟的描写,令樊锦诗产生了无穷的幻想,她渴望有一天去一睹真容。

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2年,她获得去敦煌实习的机会。那个时候敦煌文物研究所还很老旧,漫天飞舞的黄沙、没有电灯的土房子给了樊锦诗梦想沉重的打击。但她坚持了下去,她第一次看到了敦煌莫高窟的美,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毕业后,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工作,迎接她的依旧是漫天黄沙的戈壁、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她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再每天照镜子,剪了极短的头发,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

几年下来,樊锦诗收获颇丰,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以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之后,虽然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但樊锦诗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默默地开展文化研究。

保護敦煌,秉传承之道

樊锦诗一直秉承着传承和保护敦煌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她率先提出了数字敦煌的开创性构想,带领研究人员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相关部门计划将敦煌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这意味着敦煌很有可能全面商业化,而看到利润后的旅游业将不可避免地对敦煌的文化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樊锦诗为了保护敦煌,四处奔走,反复强调保护敦煌的重要性。

“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不是我樊锦诗不想让位,你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她说,“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虽然一场将敦煌捆绑上市的风波在樊锦诗的努力下平息了下来,但随着兰州至敦煌的铁路通车,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剧增,2005年激增到47万,敦煌的文物保护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此,樊锦诗领导的敦煌研究院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保护工作,完成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努力使洞窟游客承载量保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设立了洞窟旅游开放标准,实施轮流开放、参观预约和预报制度,控制进窟参观人数。

凭借樊锦诗传承和保护的意志,敦煌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

不求回报,传爱心善意

2023年,樊锦诗将她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以及个人积蓄共计2000万元捐出。一半捐给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的研究;另一半捐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眨眼六十年的时光过去了,樊锦诗留在敦煌,丝毫没有后悔。她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信里写道:“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这就是樊锦诗,她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敦煌,用坚持和努力书写了敦煌的未来,让无数游客感受到敦煌千年的魅力,感受到那精美壁画背后的传承和保护之意。

名师点拨

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能像樊锦诗一样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写作应用主题:

1.不畏艰苦,默默奉献  樊锦诗身处的敦煌是漫天黄沙的戈壁,她却没有丝毫怨言,为国家为文化奉献的精神始终如一,行不可能之事,成奇迹之成就,得奉献之本心。

2.守护传统文化艺术  守护敦煌文化和艺术,樊锦诗坚持了一个甲子,她心心念念,不断为文化艺术发声,甚至大胆构想建立了“数字敦煌”,真正地保护了传统文化。

3.淡泊名利  樊锦诗不计名利,不追求物质,捐款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为后世学子树立了榜样。

——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  王广祥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樊锦诗莫高窟
敦煌石窟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