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短视频自动化加工系统的探索及应用

2023-10-30 02:28刘晨刘轻扬梁乐宁周颖卢大维时耀
中国信息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气象天气模板

刘晨 刘轻扬 梁乐宁 周颖 卢大维 时耀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短视频的出现促进了融媒体发展,形成新的媒体格局。目前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智能技术在短视频合成与分发中的应用,72%的媒体会应用智能算法处理过载信息以实现新闻和视频的自动化合成。同时算法不仅局限于对视频素材的物理剪接,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对媒体场景的深度理解,将数据和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短视频的秒级生成、海量生产。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气象领域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气象”的传播策略,提高气象类短视频影响力。气象短视频对内容的权威性要求较高,策划制作难度大,目前的制作能力、人才储备、技术资源远不能支撑和匹配短视频平台“短、平、快”的节奏。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智能生产技术加强短视频的制作能力,为气象传媒业持续赋能,使短视频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有力工具。

(一)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天气顺应媒体生态变革,通过打造气象资讯、气象科普等视频产品获得全网高流量反馈,在微博、快手等平台获得累计1350万的粉丝总数,形成颇具规模的气象服务传播矩阵;同时组建完备的人才团队,包括天气分析师、气象算法研发师和设计美编人员,保障原创优质内容持续输出;建立业务模式明确、人员分工细化的短视频制作流程,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的气象短视频媒体服务链路。

(二) 不足

目前气象服务视频多以气象主播出境为主,其他视频产品需要设计、美编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制作,基于人工加工的生产方式在内容供给上无法满足新媒体传播需求;缺乏数据算法以及媒体资源的智能整合,造成算法资源及优质素材的冗余或流失;当前视频生产流程还不够精简,缺乏自动化和集成化技术应用,视频生产成本高,运营效率较低。

(一)数据多形式演绎

随着气象信息化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气象领域已经研发出精细度更高,维度更丰富的气象数据。如何在视频中利用、表达好海量数据资源,让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到准确、实用的信息,是新媒体时代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中国天气自主研发的气象服务短视频自动化加工系统基于长久以来的媒体服务经验,通过分析师团队深度整合全年气象服务的重点、热点,全面盘点多类型服务场景,紧密联系业务需求,针对多元、多维气象数据设计相应的统计算法,基于数据解析结果生成动态图表及视频,实现对气象数据的直观演绎,将海量的专业数据以集中凝练的形式承载于短视频内容中,使服务信息能够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以“跳水大赛”短视频为例,系统将未来7天全国站点气温数据提炼为省会城市气温降幅达到设定阈值的次序,以气温跳水比赛的动画形式呈现于媒体端。这种数据解读方式便于受众快速理解权威气象信息,引发其兴趣和共鸣,实现气象服务由专业领域向公众市场的延伸。

(二)提高服务时效性、准确性

中国天气将前期研究的气象数据演绎形式以算法方案的形态嵌入到系统中,使算法资源得以复用并不断演进,实现可持续性。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研发人员的重复劳动,还能对相同服务情境下的新数据进行快速解析,提高视频中数据制作的时效性。对于业务中固定发布的视频,如“早安天气”,系统支持设置定时任务触发数据采集并与算法关联,继而联动模板进行动画渲染,合成的视频最终分发至各媒体平台,切实减少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针对突发性的服务需求,系统提供以数据驱动视频快速合成的机制,例如设置预警数据抵达则自动触发报文采集及落区图形的绘制,合成配音及渲染动画,实现预警视频快速生产,如此不仅规避了传统视频制作中寻找数据资源费时的问题,还避免了从其他平台搬运信息可能会造成的人为误差,使预警短视频的生产由以往至少半小时的制作时长缩短至仅需2~3分钟,大大提高了气象视频服务的时效性。

为了保证视频内容的准确性,系统对算法方案进行了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多场景测试验证,保障短视频内容的高质量输出。同时增加审核及订正机制可对生成视频内容进行逐帧检查、修改,实现生产流程可查可控,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订正模块,对上游偶然传输的错误数据进行修正,保障气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规模化内容供给

气象服务视频自动化加工系统集成了中国天气媒体服务中的优秀创意案例,针对视频中动画、音频以及基于气象数据可视化的图形素材构造为结构化模板,形成丰富的模板库,简化了每次策、采、编、发及数据处理的过程,在保证输出质量的同时,满足媒体平台发布的数量要求,实现短视频的秒级生成、海量生产。基于模板化的轻量级视频制作打破了手工加工生产力不足的制约,结合系统全媒体一键发布的功能,大大缩短了视频产品从采集到发布的周期,为新媒体环境下气象服务短视频商业化夯实了基础。

(四)打破同质化短板

1.服务主题多样化设计

为了满足服务主题的多样化,视频模板针对不同天气主题、服务场景和传播需求等进行充分研究,通过添加气象意义清晰的符号和图案,增强服务内容的表达和传递。例如,在设计“重点城市雨雪进程”视频模板时,不仅对影响时间进度条中雨和雪的样式进行了区分,还依据气象标准对降水不同量级进行色值区分。此外,注重使用切合主题,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基调风格,比如在制作灾害类视频产品时,确定庄重严肃的基调,在力求客观准确的同时,把握正确的导向。

2.视频模板灵活可变

为了规避视频内容、风格的同质性,在预制系统内视频模板库时,充分考虑其中各元素配置的灵活度,包括标题、屏数、背景和音乐等。例如,通过选择不同区域数据,更换背景图,上传新音乐能快速调整“降雨量排行”模板的总体风格,同时系统支持选择横屏或竖屏样式,以适配不同投放终端,满足多媒体分发的灵活操作。

3.服务结果的创意化

构建系统模板库时,针对同一类气象服务策划多种呈现形式。例如,在寒潮服务中,若频繁使用“气温跳水大赛”模板会显得千篇一律,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但改变形式以“猴子爬绳索”来呈现,会让人再次眼前一亮。因此,气象服务视频需要不断开拓创意,寻求内容、形式的新突破。系统通过将业务人员从传统的制作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精耕公众需求,挖掘气象资源,推动更多服务创意的诞生。

(五)增强媒体站位意识

中国天气作为新媒体气象服务的权威品牌,在气象服务视频的自动化生产中注重视频风格定位,明确气象服务媒体调性。例如,系统生产的视频产品均使用统一的品牌标识,以 “天气通讯社,百姓贴心人”的标语页面作为最后一帧增强视频产品的标准化,强化中国天气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将深化版权意识,确保系统使用的音乐、背景及地图等素材合法合规;注重建立自身媒资版权,使系统生产的视频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最大化媒资内容价值,提高气象服务视频的商业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天气将持续围绕专业气象数据、智能加工技术及媒体创意案例,依托视频自动化生产能力及媒体传播资源,不断探索解决气象服务视频传播的痛点,发挥优势,以多元形式从专业视角解读天气信息,向公众传遞和表达有力量、有温度的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对气象事业的认识和关注。

作者单位: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项目:华风集团重大、重点创新研究项目《融媒体气象服务短视频规模化制作与应用研究》(CY-2022ZDA03)

猜你喜欢
气象天气模板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气象树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