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剧文本的学生译者译后编辑能力的提升探究

2023-10-30 07:59李洋邹红
今古文创 2023年39期

李洋 邹红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机器翻译的使用日益频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机器在翻译古典戏剧文本时,仍然有较多不可避免的错误。本文选取吉林省某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学生译者代表,以《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这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文本作为学生译者的练习文本开展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训练,并总结学生译者在开展译后编辑中所采取的策略。研究发现,提升古典戏剧文本的学生译者译后编辑能力需要增强双语能力和机器翻译工具的运用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学习认知古汉语的语言特殊性,熟练针对古典戏剧文本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戏剧翻译;译后编辑能力;戏剧文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1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项目“古典戏剧文本的学生译者译后编辑表现研究”(项目编号:20221096401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笔译师生合作智能评价模式效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际上的文化交流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化。中国的古典戏剧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星,正在逐渐走进国际视野。与此同时,机器翻译发展迅速,在翻译领域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机器翻译研究专家冯志伟指出,按照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水平,机器翻译仍然不能替代人工翻译。[1]机器翻译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需要译后编辑进行后期处理。机器翻译无法准确识别文本中的上下文语境,难以理解文化差异,因此无法完全做到像翻译工作人员一样思考问题。[2]同时,古典戏剧文本存在特殊的语言特征,其文本的上下语境更难理解,表达的含义更加深奥晦涩,这些因素加大了机器翻译的难度,导致机器直接翻译的译本可读性较差、文学性不佳。因此培养并提高学生译者针对古典戏剧文本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已是时代所需。

一、机器翻译的优势和弊端

(一)机译的优势

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3]。机器翻译在针对句子结构单一、内容简单的情况下通常可以直接得到准确率较高的译文。因此对比人工翻译来说,机器翻译能够大大节省翻译所需的成本,缩短翻译时间以提升翻译效率。

(二)机译的弊端

1.术语混乱。一般机器翻译引擎术语混乱,有些专业术语会出现无法翻译或是翻译错误的问题。在针对一些词义相近的术语时,机器翻译会在译文中给出重复的词语,比如“保养”“维护”这两个词出现在文中不同位置时,某些机译平台会统一直译成“maintenance”。

2.上下文缺乏联系。机器翻译多数是句句翻译,得到的译文在句与句之间会缺乏连接词,在段落之间会出现上下文缺乏衔接的问题,因此会有较为明显的机翻痕迹。

3.错译漏译。机器翻译在遇到自己难以翻译的句子时会选择跳过,因此在译文中会出现漏译的问题。中文的构句方法与英文不同,因此在译文中有时会出现与原文毫不相关的词汇。

二、机器翻译古典戏剧文本的常见问题

(一)由于戏剧文本语言特征引发的机翻问题

1.一词多义的错译。在古典戏剧文本中一词多义或是一字多义的现象相比于现代汉语更加常见,在遇到一词多义或是一字多义的情况时由于机器翻译缺乏对于上下文语境的合理理解,所以容易出现错译的问题。

例1 原文 :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西厢记》)

许渊冲译本:Now in the time of late spring,one feels rather weary.

如果机器翻译,会发现其中的“好”字被翻译成了good,这意味着机器将“好”翻译成了“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这种含义,而实际上“好”在原文中的含义是“相当于‘很’,带有感叹语气”,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将“好”译为“rather”。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机器翻译古典戏剧文本时难以理解上下文的语义和语境。

2.词类活用的词性错译。词类活用本质上是词的语法功能临时改变[4]。古典戏剧文本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机器翻译难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这导致在翻译词类活用的词语时,机器翻译容易出现错译或是译文词性错误的问题。

例2 原文 : 上边是红袖鸾销玉笋长。

例句中的“玉笋”在现代汉语的理解中应该是名词,但是结合文本上下文分析,文中应该是通过“玉笋”这一意象来形容女子的手指纤细光润,所以应该以形容词来翻译,而机器翻译出的是“jade bamboo shoots”,其词性是名词,在这里机器翻译时出现了词性错误。《西厢记》许渊冲的译本中将女子手指的纤细优美翻译为了“taper fingers full of grace”意思是纤细的手指充满了优雅,译本的翻译词性正确,并且更具有文学性和诗意。

3.特殊句式的句式错译及漏译。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5]。与现代汉语不同,在古典戏剧文本中通常用“者……也”或是在句末用“者也”表示判斷。古典戏剧文本中被动句的标志同样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在古典戏剧文本中会用“于”“见”“为”来表示被动关系,在机器翻译时通常这些句子不会被翻成被动句,这导致句子语序和主体出现错乱,影响整体的语义。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加普遍,在机器翻译时会出现错译漏译的问题。

(二)由于戏剧文化引发的机翻问题

1.戏剧美感的缺失。诗词在戏剧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其韵律富有美感,使人读时朗朗上口,让读者更有带入感。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在不破坏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诗词的格律和形式。但是机器翻译往往只保留了诗词原本的意思而不注重韵律。

例3 原文 : 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

机器翻译 : My husband ended his life in the capital, leaving a child and a widowed wife alone.

許渊冲译本 : My husband ended at the capital his life, leaving helpless his orphaned child and widowed wife.

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我的丈夫在京都结束了他的生命,留下孤身一人的孩子和寡居的妻子”,出版的译文中减少了冠词的使用,从而让译文更加简洁更贴近中文诗句的表达。与此同时在出版的译文中两个短句分别使用“life”和“wife”结尾,在不损伤原文意思的同时又增添了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中文诗词的魅力。

2.表演性的缺失。古典戏剧文本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以及用词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深观众对角色印象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戏剧表演性的体现。而机器在翻译对话内容时无法很好地体现当下角色的情绪,这就需要译者对机器翻译的内容进行译后编辑,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的语境和语义。

例4 原文 : 你看好形势也呵!

机器翻译 : Look,the view is so beautiful.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Look,what a magnificent sight!

通过“呵”这一语气助词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是感叹句,但是由于机器翻译的省略,导致翻译出的结果是陈述句,观众从不同的语气中感受到的角色当下的心理活动是截然不同的,而陈述句表达不出感叹句的语气与心境。

三、针对古典戏剧文本机译问题的译后编辑策略

(一)针对戏剧语言特征机译问题的译后编辑策略

1.转译法翻译一词多义。在出现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时机器翻译会因为无法理解句子而出现字字翻译的情况。

例5 原文 :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

例句中的“好生困人”如果直接用机器翻译得到的结果是“good living difficult people”其中出现了明显的错译。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将存在一词多义现象的后半句转译为现代汉语的形式再进行机器翻译,如将“好生困人”翻译为“一个人感到相当疲惫”,这样现代汉语的表达再进行机器翻译,得到的结果是“One feels rather tired”与最终的译文“One feels rather weary”十分接近。学生译者开始面对一词多义的译后编辑训练时,20人中仅有5人得出了相对准确的译文,在学习了转译法译后编辑后,通过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有15人得出了语义准确且通顺的译文。

2.转译法翻译词类活用。面对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机器翻译因为采用直译所以大多数时候无法翻译出完整的、通顺的句子。

例6 原文 :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这段话中的“策蹇驴,囊图书”如果用现代汉语直译得到的释词是“鞭子 瘸驴,口袋 图书”。而如果将“策”和“囊”理解为动词,将整个句子翻译成“用鞭子赶着瘸驴,用口袋装着图书”,此时再使用机器翻译得到的译文会更加准确。针对词类活用现象在译后编辑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判断,应当先对原文中出现词类活用的部分重新进行现代汉语的转译,再使用机器翻译。学生译者在学习了如何判断机翻译文是否出现因词类活用引起的错误和转译法进行译后编辑后,译文准确率有了较大提升。

3.增译、改译法翻译特殊句式。在古典戏剧文本中出现的特殊句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译后编辑时要通过古典戏剧文本中的上下文和一些句式固有的标志来判断句式,重新将译文改译为对应的特殊句式。

例7 原文 : 取笑于亲戚,取谤于他人。

机器翻译无法译出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需要在译后编辑时将语态改译为被动语态“Being teased by relatives and others”。针对省略句这一特殊句式,在文本中出现省略句时机器翻译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缺失句子成分,在译后编辑时要用增译法补全句子成分。

例8 原文 : 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

机器翻译:Want to go to the capital to attend the highest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On the way I pass the Mid-River Prefecture.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 : I want to go to the capital to attend the highest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On the way I pass the Mid-River Prefecture.

这一句中就省略了主语“我”,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应该是“我欲往上朝取应。我路经河中府。”在针对特殊句式的译后编辑训练中学生译者在学习了增译、改译法后10人中有8人得出了准确的译文。

(二)针对戏剧文化机译问题的译后编辑策略

1.不同翻译策略翻译戏剧诗词。诗歌对于戏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翻译诗歌时译者需要做到“忠实、流畅、美”三个要点。而在用机器对诗歌进行翻译时很难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在译后编辑诗歌时,要注重诗歌韵脚尤其是尾韵,如果英文译文尾韵的韵脚与原文韵脚相似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原文诗词的美感。在诗词中经常会出现文学典故或是生涩难懂的词汇,在译后编辑这种情况时如果不作冗长的解释,英文读者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适当的归化翻译是很有必要,归化翻译能够减少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6]。

例9 原文 : 难消遣,怎留连,有几个意马心猿?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 : How can I while the time away? How can I linger here and stay?I am at a loss what to do this lifelong day.

其中“意马心猿”这一成语使用归化翻译会更方便读者阅读并理解原文意义,同时更符合诗词韵律。但是当诗词要表达的意境大于内容时用异化翻译更合适,此时使用异化翻译法能够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7]。此时译者要达到的是尊重原文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原文的意境美。

例10 原文 : 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The River like the Milky Way falls from the sky.

用异化翻译更体现出其壮观,完美表现了诗词原文的意境美。在译后编辑时使用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内容含义大于意境时,归化翻译法会更合适。而在意境更加重要时异化翻译法则更适合使用。

2.通过改译法实现戏剧表演性。古典戏剧文本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译文的语气、语调是否与原文想要表达的一致,以及目的语观众和读者是否能够通过译文领会原文想要表达的人物情感。学生译者可以通过原文中的不同虚词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语气,再将机翻译文的陈述句改译为不同句式。

四、学生译者提升古典戏剧文本译后编辑能力的建议

(一)双语能力提升

针对古典戏剧文本的译后编辑,学生译者需要阅读更多的古典戏剧文本及其译本,认识古典戏剧文本的语言特征,学习职业译者在翻译古典戏剧文本时所运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

(二)提升对机器翻译工具的认识

了解机器翻译的弊病所在才能针对性地做译后编辑,提高译后编辑的效果与效率。

(三)熟悉机器翻译工具的运用

针对这一方面学生译者可以找一些古典戏剧文本并对其进行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练习,再与著名译者或是出版的译文进行对照,对比两者之间差异再进行修改总结,以此熟练自己对机器翻译工具的运用。

五、结语

机器翻译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译者在翻译时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但是学生译者也不能一味地依赖机器翻译,在机器翻译后对译文进行译后编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译者应当主动去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中国古典戏剧文化,在此过程中通过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译后编辑能力。古典戏剧文本存在其语言的特殊性,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文言现象,并且其中的诗词在翻译时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古典戏剧文本机器翻译的译本进行译后编辑时有目的性地提升美学和文学性是很有必要的。明确了机器翻译在面对古典戏剧文本时的问题,以及学生译者该提升译后编辑能力的重要性,有助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古典戏剧文本和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蔡佳立,喻旭东.基于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能力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39(02):104-107.

[2]郑爱香,何泉,王春霞.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以英語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5(01):92-95.

[3]罗丹,崔燕.基于科技文本的在线机器翻译错误分析[J].英语广场,2023,(01):37-40.

[4]蔡丰.浅议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以不明活用的性质为例[J].考试周刊,2014,(71):20.

[5]马焕.基于英汉对比的典籍英译研究——以《原毁》选段为例[J].英语广场,2022,(22):35-37.

[6]古婷婷,刘洪涛.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03):89-94.

[7]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理论与应用[J].功能路径翻译研究,2022,(00):223-244.

作者简介:

李洋,男,浙江杭州人,吉林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邹红,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