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之华的生平看我党早期领导下的妇女运动

2023-11-01 13:30
西部学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杨之华女工妇女

闫 云

(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上海 200030)

杨之华是我党杰出的妇女工作领导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国际妇女运动的活动家。她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作为向警予的助手开始领导妇女运动工作;1924年12月,担任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执行委员;1925年6月,担任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第一任主任;1925年11月,杨之华代理主持中央妇女部工作;1927年8月被正式任命为中央妇女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她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过全国妇联国际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妇女部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杨之华一生致力于妇女解放事业,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是妇女解放思想的阐述者。她发表的《妇女运动之职任的我观》《上海妇女运动》《中国妇女运动罪言》等文章,撰著的《妇女运动概论》在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因此,研究杨之华1928年之前的经历及其反映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出身富家,在学习和工作中启蒙革命觉悟

(一)接受新思想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1917年,杨之华进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她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洗礼。1919年,她参与“五四运动”,和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创办《进步》刊物。她勇敢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俗,和男同学一起抛头露面、共同参加活动。校长认定她是“害群之马”,给予杨之华开除的处分。杨之华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不在平静的校园生活里,想去更广阔的天地汲取养分,于是毅然拒绝写“检讨书”,退学后去沈定一创办的《星期评论》工作。

(二)在《星期评论》工作,践行妇女解放思想

《星期评论》着重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思潮,报道世界和中国的劳动运动,支持学生运动,提倡妇女解放,宣传新思想。在这里,杨之华接触到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结识了陈望道、俞秀松、李汉俊等革命者,尤其是李汉俊对她帮助很大,带她去日本、朝鲜等进步人士的家,并介绍她学习俄文。1920年,杨之华参加“五一”纪念活动,参与《星期评论》支援上海丝染厂的罢工。

《星期评论》停刊后,杨之华回家与沈定一的儿子沈剑龙完婚。他们勇敢废除婚事中的陈规陋习,举办了一场简单的茶水婚礼。杨之华梳着齐耳短发,没有搽脂抹粉,也没有坐花轿,自己走出来。沈家花园里,在沈定一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各发表几分钟的演讲。杨之华开创了当地举行新式婚礼之先河,用自己的行动宣传婚姻自由。

(三)在家乡教书,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杨之华婚后参与创建萧山衙前农村小学,和宣中华、徐白民、唐公宪等一起在学校任教[2]。该学校与农民组织、政治斗争紧密相结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农会组织——衙前农民协会,组织了衙前农民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3]45。

衙前农村小学只接受农村的孩子,为女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学校创办了“龙泉阅读报社”,提供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星期评论》等书籍和杂志;带领小学生出去游行集会,参与宣传革命;举办全省小学生教师夏令营,有一两百名教师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类似“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性质的“小学教员教学研习会”,培养了大批革命者。在此期间,杨之华不断思考,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妇女评论》上发表了《我不去!叫太太去》《小友听我话》《社交和恋爱》《旧伦理底下的可怜人》《对于争论“社交和恋爱”的争论》《谈女子职业》《离婚问题之我见》等多篇文章[1],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呼吁尊重女权,改变女子不平等的地位。

二、受到重点培养,成为成熟的革命者

1924年1月,杨之华考进中共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上海大学。在这里杨之华遇到很多良师益友,如瞿秋白、向警予、郑中夏、张太雷、恽代英、萧楚女、蔡和森等,在他们的教导下,杨之华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系列原著,理论水平很快得到提高。上海大学社会系活动非常丰富,“上课时学习革命理论,下课后参加实际斗争。”[4]25实际斗争包括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工作。在求学期间,杨之华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成为向警予的得力助手,担任上海大学学生会首届执委委员,负责上海大学附设平民学校的有关工作。

(一)承担平民学校工作,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根据向警予的指示,杨之华等青年学生通过上海的党支部开办了几十个平民学校[3]78。平民学校主要开设在工厂附近,为工人们提供教育,其目的主要有三:启蒙、宣传、组织。针对这些地区女工的实际情况,有些学校开设了妇女特别班。杨之华与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李立三等人任平民学校授课教师,讲解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启发工人的思想觉悟。杨之华的足迹遍及沪西、杨浦、虹口、浦东等区域的各个女工夜校,为她们传授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教唱《国际歌》等。在这期间,杨之华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工人骨干分子,为以后组织大罢工打下了基础。

(二)任职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领导妇女运动

作为向警予的助手,杨之华参与成立上海妇女运动委员会,其工作对象是职业妇女、家庭妇女、劳动妇女和女学生,宗旨是统一妇女团体,引导妇女注意社会、国家及妇女本身等问题。杨之华担任重要工作,如向警予有事,各项事情往往由杨之华出面处理。张廷灏(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回忆说:“妇女运动委员会成立较早,名义上执行部领导,实际上是独立的。妇女运动委员会的实际负责者是向警予、杨之华,参加者有张琴秋等人。”[3]163

在孙中山途经上海北上时,向警予和杨之华代表上海执行部妇女部起草《上海国民党员上总理书》面呈孙中山,在同意孙中山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主张的同时,认为“参加国民会议的9个团体之外,还应加上妇女团体”“非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参加,中国革命亦是不会成功的”[4]74。此后不久,向警予、杨之华筹备创建了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将妇女运动和国民议会运动相结合,成为上海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从而推动了其他地方妇女运动的开展,天津、温州、广州、河南、北京、山东等地相继成立了“女界促成会”,掀起妇女运动的高潮,提出中国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动员妇女群众

向警予、杨之华负责《妇女周报》的组稿、撰稿,发出妇女解放运动的声音。在保定第二女师风潮时,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等在以向警予为首的中共中央妇女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声援斗争,发表数例电文,分别给保定女师、河北省教育厅(直隶教育所)和全国社会各界,坚决表示“我们要狂声呼号着,为保定女师的后援”。同时在《妇女周报》上设立特别专栏,并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的名义联络妇女问题研究社、妇女评论社,一起发表宣言,声援保定女师潮。

(四)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具有战斗力的先锋队——女工

1924年3月,杨之华在调查上海闸北祥经丝织厂的大火时,发现“上海丝厂同业公会”的会长是专门帮助资本家的女工贼[5]。党组织决定在女工中秘密建立自己的工会,杨之华便开始到女工中去,多管齐下进行宣传动员。一方面,向平民女校的学生宣传;另一方面,对没有文化、不懂政治的女工,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杨之华身穿工人服装,化装成工人模样到女工家里和她们结拜为干姐妹,用平实的语言启发她们,再由这些女工到其他工人中做串联工作。为了避人耳目,杨之华经常装扮成香客到玉佛寺和静安寺等女工们常去的地方和组长们碰头。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了一批工运动骨干。

1924年6月,向警予和杨之华认为蚕茧上市的时段是工厂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是发动罢工的最好时机,于是组织了丝厂工人大罢工,反对资本家克扣工钱,要求提高工资。6月14日,云成、同丰永、统业、元丰、长茂、福华、天昌、永泰、裕经等14个丝厂的一万五千多工人举行了联合罢工。9月份,再次举行了卷烟厂女工罢工,女工开始走上工人运动的舞台。

三、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组织开展妇女运动

1924年底,杨之华离开上海大学开始全身心投入革命。1925年,杨之华出任上海妇联第一任主任。同年10月,向警予等离沪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杨之华代理主持中央妇女部工作。1927年“八七会议”后,杨之华被任命为中央妇女部部长。

(一)多次组织大型工人运动,充分发挥女工的作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当时是各国投资的重点,也是全国女工最多的城市。1925年5月31日,杨之华出任新成立的上海总工会女工部主任。1925年6月5日,成立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杨之华担任妇联主任。这标志着上海妇女界反帝统一战线的形成,上海妇联成为上海女界援助五卅运动的总指挥部。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杨之华发动女工参加罢工斗争;组织女工、女学生等开展演讲、募捐、游行等宣传活动,支援罢工斗争;带领学生广泛宣传,动员商人罢市。五卅运动中上海参加“罢工工人二十余万人,而女工有十余万,实占罢工工人大多数”,带动起全国妇女运动的新高潮。杨之华说,“尤其是在五卅运动,是发现了妇女运动的生力军——劳动妇女。”[4]205

1926和1927年发生了规模大、影响大的丝厂罢工。在斗争过程中,“上海丝厂同业公会”的会长穆志英带领着“公会”给杨之华上了一堂残酷无情的社会大课。杨之华明白了一个道理:启发女工觉悟,组织她们起来斗争,仅靠平民学校教育课程和宣传是不够的,必须做大量艰辛的群众工作。杨之华一方面加强对女工的教育、宣传,另一方面探索群众工作方法,和妇女运动的骨干分子建立亲密的姐妹关系,增强了她们的凝聚力。

杨之华在党内有关会议上多次提出关于女工运动的动议,引起党的领导人的重视。1925年10月,杨之华在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提出工作指导计划时就指出,“上海地方纱厂、丝厂女工数量约占纱丝工厂工人全数三分之二,以后应须特别吸收女工分子入校(指入党。编者注)。至于女子方面对宗法社会的旧思想固然是很重,并且她们能力上一般的幼稚,故上海地方妇女运动会得在各部组织‘妇女运动训练班’。”1926年4月,杨之华提出“女工问题与上总协作,一方面在一般女同志中拉出一部分同志来协作”。在杨之华的努力下,培养了一批妇运的人才,为1926年6月大罢工打下了基础[3]191-192。

1926年6月上海共发生了4次罢工,共有60家丝厂的3万工人参加,参与工人占全部工人的半数以上。杨之华在前两次罢工之后进行了总结,一、束缚女工参与运动的是“中国宗法社会的旧礼教”;二、认清女工革命的力量,“更看清中国的劳动妇女的革命性很盛,她们在罢工中的战斗力,非常强大,不但她们能反抗资本家,并且她们还不肯屈服于旧家庭的压迫!”;三、工人需要“代表工人利益的自身组织了”。这对后面的两次罢工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明确政治目标——打倒穆志英,建立自己的组织,取得罢工的胜利。

(二)成立丝厂工会、上海劳动妇女委员会

经过1926年的丝厂罢工,杨之华在指导上海女工斗争过程中意识到女工的力量,她们是一支有力的生力军,可以发挥潜在的惊人力量。为适应斗争发展的新形势,在杨之华的建议下,中共上海区委在1927年初成立上海劳动妇女运动委员会。杨之华作为该委员会第一任主任明确近期各项工作目标,非常重视女工的组织、宣传、培训等问题,一系列的工作安排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部署一致。在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杨之华开始组建丝厂工会,然后成立基层工会,到4月12日,合计成立六十多个基层组织。

(三)创办刊物,注重宣传

1925年底,杨之华和陈碧兰以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的名义创办《中国妇女》。1926年1月15日,中央妇女部发出第四号通告,强调各地党组织应指定通讯员,为《中国妇女》提供各地情况,“每月至少须一次通信”,“通信直接寄到上海闸北宝山路顺泰里12号各界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社收”。通过此种方式中央妇女部可及时了解各地动态。1926年2月3日,中央妇女部再次发出第七号通告,指示各地妇女部“组织女工委员会和收集妇女刊物给中央妇女部”,即寄“上海法(租)界西门路永裕里83号杨之华收”[3]135。这两个地址分别是杨之华的新旧地址。此外,杨之华还负责组稿、发行等办刊的具体事宜。

《中国妇女》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在宣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陈碧兰回忆:“《中国妇女》诞生不久,各方面的反映都接踵而来。苏州、杭州、无锡各地的女校的教员和学生们都纷纷写信给我们,甚至特别邀请编者去演讲妇女问题,因这些城市离上海都不甚远。此外,全国大都市的先进妇女,甚至男性都纷纷写信来定(订)。至于全国各地凡是有党或青年团组织的地方,也都按照地址寄去。因此,《中国妇女》的行销,差不多普遍到全国各大都市。”[3]134

杨之华注重宣传工作,一生写了许多文章,其中以1927年初著述的《妇女运动概述》影响最大。这本小册子共有24 000多字,是党内第一本以妇女运动为专题的宣传手册。该书第一版印刷3 000册当月售完,同年4月再印一万册,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杨之华1928年前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她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妇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中共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妇运干部的培养。通过《新青年》《星期评论》等刊物宣传新思想,启迪了先进女性的政治觉悟;利用学校、创办平民女校和培训班等平台,向有志于革命的女知识分子、女工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了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等一大批妇运干部。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领导妇女运动。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根据需要及时建立妇女组织,以更好地引导妇女解放和发展。如在1924年成立上海妇女运动委员会、1924年12月成立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后来改组成立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1927年3月成立上海劳动妇女运动委员会等。

三是注重调研,通过群众工作发挥女工的力量。中共早期非常注重调研,强调深入到群众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团结服务群众。1924年6月的罢工运动起源于杨之华在丝厂失火之后的调研。1926年4月20日,杨之华出席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会议时再次提出,要做好群众工作,并提出改选市妇联领导班子、定期接待群众、基层妇女工作每月汇报制度、深入工人区域调查和宣传鼓动等具体要求,形成群众工作的机制。

四是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动员妇女群众。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运行期间,向警予、杨之华负责《妇女周报》的组稿、撰稿,发出妇女解放运动的声音。1925年,杨之华等人创办刊物《中国妇女》,宣传妇女运动的动态,行销到全国各地,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1927年,她写作的《妇女运动概述》总结了早期的妇女解放思想,为我国现代妇女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杨之华女工妇女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秋之白华,那年那月曾携手
瞿秋白:你不爱她,就让我爱吧
建筑女工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女工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